甘肃地理气候特点与寒湿瘀滞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证治特点

2019-02-11 14:06:20东玉芳马留璐
关键词:胞宫性疾病后遗症

陈 静,东玉芳,马留璐,潘 文*

(1.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2.甘肃省中医药研究院,甘肃 兰州 730000)

盆腔炎性疾病(PID)的病位在冲任、胞宫,其急性期的主要病因为湿热血瘀,慢性期以虚寒血瘀为主。以山地和高原为主要地形特征的甘肃,海拔大多在1000米以上,其气候寒冷,损阳、耗阳的因素又普遍存在,所以寒湿体质居多。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SPID)多由盆腔炎性疾病治疗不当或迁延治疗而来,且疾病所属证候分型与体质具有从化性,故寒湿是甘肃地区各种疾病、证候演化的基础。

1 甘肃地区与寒湿之邪蕴生

“人以天地之气生”,人作为自然界的产物,时间、地域、环境等必然影响其生理、病理变化。人体与自然界天地阴阳之气的运动变化是息息相关的。中国地形复杂,各地区的气候环境各异,使得生活在一定区域人体产生迥异的生理病理特征,遣方用药也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故临床施治宜“因地制宜”[1]。人体生理病理状态,是内因、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内因即人体本身阴阳的盛衰,而外因即气候、地理环境。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故而外邪致病必须先作用于人体阴阳,诱使人体阴阳出现盛衰。刘完素在《图解素问要旨论》曰:“东南方阳也,阳气降于下,故地下而热也。西北方阴也,阴气盛于上,故地高而寒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甘肃地区以高原和山地为主要地形,海拔高,气候寒冷。寒则凝滞,阻滞气机,水湿运化失调,易形成寒湿体质。武权生教授[2]指出西北地高严寒,疾病多以脾肾阳气不足为本,寒湿内结为标。阳不足,寒湿之邪重浊凝滞,客于冲任胞中,日久成瘀。

2 寒湿体质与甘肃地区生活习惯特点

《灵枢痈疽篇》“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指出寒则凝滞,影响人体气血运行,而形成瘀血。《诸病源候论.月水不通候》“有风冷乘之,邪搏于血,寒则血结。风冷客于经络,搏于血气,血得冷则凝滞。”说明气血运行不畅多由寒邪导致。

对于盆腔炎性疾病,临床多给予抗生素、寒凉类中(成)药治疗。随着西药中药化研究的深入,西药具有某些中药样特性,国内外学者对此特性有所认识并予以报道[3]。如已证实具有寒凉类特点的药物有青霉素、头抱等内酰胺环类的抗生素。长期使用抗生素,患者多脾胃受损,寒湿内生,症见舌苔白厚腻。中(成)药的运用,重辨病而忽视辨证,多选用清热解毒、利湿化瘀之品,以致阳气受损,阴寒内盛[4]。气血运行喜热恶寒,血得寒则凝,形成瘀血。寒湿瘀滞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脾肾阳虚为本,寒湿、血瘀为标。对东南方患者而言,大多以湿热为主要特征,采用寒凉类中(成)药可以取得显著疗效,对畏寒肢冷的西北地区患者,则疗效欠佳。患者往往在初次服用后,症状有所缓解,长期服用则耗损阳气,导致疾病的反复发作,甚至加重症状。

抗生素和寒凉类中(成)药的广泛使用、空调等降温设施的普遍应用、虚妄作劳、起居无常,以及嗜食生冷寒凉食物,这些普遍存在的生活习惯都将损伤人体阳气,脾肾之阳首当其冲。脾肾阳虚不能温煦脏腑、运化水湿,水湿停滞,湿从寒化,从而寒湿内盛。寒湿之邪侵及胞脉,客于冲任,阻滞气血运行,伤及任带二脉,最终寒湿凝滞,形成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寒湿瘀滞型。

3 甘肃地区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与寒湿致病特点

从发病年龄来看[6],育龄期女性,大多数经历了经、孕、产、乳一系列的生理变化,而且其中的不少数经历了宫腔手术的损伤,诸如人工流产或放环、取环等,数伤血脉,尤其是30-40岁的育龄期妇女。血乃精生,血伤则精伤,以致肾中精气亏耗,冲任虚损。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虚弱,每易感受外邪。甘肃地区气候多寒,寒邪侵袭人体,留滞冲、任、带三脉,伤及胞宫、胞络,影响气血的运行,导致气血失和,阻滞经脉,以致本病发生。虚者更虚,机体无力抗邪外出,正邪交争,进退反复,病情缠绵难愈[7];“五脏之伤,穷必及肾”,本病初起多损及胞宫、胞络,迁延日久不愈,则损及脏腑,累及于肾脏,伤及肾中精气。而寒湿的产生,多因为肾气亏虚,温煦、气化功能失司,水湿内生,阻遏气血运行,产生瘀血。湿、瘀胶着于冲任、胞宫,发为本病。寒邪损伤脾肾之阳,脾阳虚,运化失常,水湿下注,损伤任、带二脉,任脉不固,带脉失约,可表现为带下清稀,量多;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脉沉迟。肾阳虚,温煦功能减退,抵御外邪作用减弱,则可表现为小腹冷痛,畏寒肢冷,劳累或着凉后病情易反复或加重,导致病程缠绵难愈;“腰为肾之府”,肾精不充,难以对其温煦滋养,可见腰骶痠痛。

郭向好[5]研究总结到兰州地区SPID的证型分布规律,得出如下结论:1.30-40岁为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的高发年龄段,占到53.5%的比例;病程以1-2年为主,所占比例为48.5%。2.主要有以下几种中医证型:寒湿瘀滞型97例(48.5%),湿热蕴结型34例(17%),脾肾两虚型28例(14%),气滞血瘀型23例(11.5%),气虚血瘀型18例(9%)。3.聚类分析后得出寒湿瘀滞型最为常见这一结论,针对寒湿瘀滞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采用温经散寒,活血化瘀法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对于西北地区的生殖系统炎症,武权生教授多从寒湿论治,疗效较为满意。

4 温运药的应用

温运药[8]是指具有温经散寒、活血化瘀作用的药物,其可以祛瘀生新、振奋阳气及疏通奇经。依据寒湿瘀滞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多寒多瘀之特点,应投以温、通之法。治宜温经散寒、活血化瘀。在盆腔炎性疾病的治疗中,温运药主要用于以下三个方面:1.素体阳气亏虚,经期又感受寒湿之邪,从而导致月经、带下发生病变;2.病变迁延不愈或长期服用苦寒药物,使湿热证型发生转变;3.产褥期感受秽浊之邪,导致瘀血内停,与寒湿相结,形成癥瘕病变。其主要适应症为:小腹胀痛且有冷感,得温则舒,气短神疲,腰骶酸痛,月经后期,量少,色黯有血块,带下多清稀,脉细迟或沉迟,舌质淡,有瘀斑瘀点,苔薄或白腻。活血化瘀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重要环节,对本证型用温运药比单纯活血化瘀药疗效更好。临床常用药物有炮姜、五灵脂、小茴香、蒲黄、肉桂、没药。有包块者用荔枝核、橘核、莪术、三棱等加强活血化瘀之力。只要具有寒湿瘀滞症状者,不管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是否有低热、中性白细胞增加等炎症表现,都可大胆应用。

有实验研究报道[9],温经散寒,活血化瘀法能增强细胞的免疫功能,改善血液理化性质从而促进血液循环,进而达到减轻炎症反应的目的,促进炎症病灶的消退。因此可以明显缓解局部和全身症状,达到较理想的治疗效果。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活血化瘀类的中药,不仅可以改善微循环以及血液粘聚状态,而且可以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达到抗菌消炎的效果;改善微循环和毛细血管的通透性,调节内分泌及吞噬细胞的功能,双向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临床只要做到以“整体观念”为指导,以“辨证论治”为中心,参照理化检查,并逐步使辨证“微观化”和“动态化”,温运药在寒湿瘀滞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中的应用将发挥重要价值。

5 现代医家对寒湿瘀滞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认识

吴少英[10]指出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病程较长,该病患者大多数首先长期接受抗生素治疗,中医也多用寒凉药物,清热解毒“消炎”治疗,可致脾肾阳气受损,脏腑功能失调,寒湿凝滞,气血不畅、瘀血内阻。

鞠红梅[11]认为由于患者体质特点、病症的迁延以及治疗不当等因素,场使本病证候寒化。其寒之形成,或由外感寒邪直伤冲任,或由急性期过用苦寒清热之品。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阳气虚损,无力抗邪外出,正虚邪恋而成慢性。

王庶红[12]认为女子属阴体,又将经梨经、孕、产、乳一系列生理变化,不管是生产、流产,还是宫内手术、宫内节育器及性生活不节,都可引起体内的阴阳失调。阳气不足,易受寒湿之邪侵袭,湿邪重浊,寒邪凝滞,客于冲任胞宫,日久则形成瘀血。

高月平[13]认为患者在行经期或产后调护方法不当,感受了风寒之邪,或者长时间居于寒湿之地,寒湿之邪侵袭冲任、胞宫,或在本病急性发作期过量使用了苦寒清热类药物,损伤阳气,脾胃运化功能失调,寒湿凝结胞脉而致本病。

张莉莉[14]提出虚寒性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比较多见这一观点,她认为寒、虚、湿、瘀往往同时存在,并总结了寒湿形成的原因:①月经期间、生产之后调摄护理不当,正虚之时而感受风寒邪气;②素体阳气不足,阴寒内盛,冲任虚寒,气血失温,使寒湿邪气生于体内;③过食生冷,寒湿侵犯冲任、胞宫,阻滞气血;④曾过多服用苦寒清热类药物或过度使用抗生素,损伤脾肾阳气,脾胃运化水湿功能失常,寒湿邪气凝结;⑤病程迁延不愈,从热化寒。

5 总结

位于人体下焦小腹部位的盆腔,主要包含的脏器有胞宫及其附属器官。此部位也是冲、任、带脉三脉循行、交汇的之处。冲、任、带脉不仅给予胞宫、胞脉营养物质,而且辅助其完成功能活动。屡用抗生素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不仅疗效不显,而且容易导致患者正气不足、脾胃虚弱,临床上表现为精神不振、倦怠乏力等寒湿困扰的症状。若脏腑气血不足,加之月经、生产等特殊生理状态时,胞脉空虚,易感受病邪。邪经阴户侵袭并客于胞宫、胞脉时,势必影响胞脉气血运行,进而瘀滞不通,最终导致“瘀血”的产生[15]。瘀血[16]不仅是病邪侵袭胞宫,阻碍盆腔气血运行而形成的病理产物,而且是引起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下腹疼痛诸症发生的主要发病机制。现代医学认为[17]盆腔炎性疾病因为未彻底治愈或迁延不愈,导致盆腔内慢性炎性渗出,输卵管、卵巢等盆腔器官形成粘连积水,以及周围组织增生和纤维化,瘢痕增生硬化是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基本病理变化。实验研究证实,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炎症产生的化学介质以及由于组织纤维化增生、粘连等对盆腔脏器的牵拉,引起局部组织张力改变,刺激脏器产生疼痛。使用具有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的药物,能使整体功能与局部病变都得到明显改善,使细菌失去生存的环境,促进气血运行,改善盆腔血液循环,扩散药力,促进渗出的吸收,病人则易于康复。

甘肃地区特殊的地域气候、生活习惯和体质特点,致使该地区寒湿病证常见。寒湿致病在甘肃地区居民中具有常见性以及广泛性,其致病具有病机复杂、缠绵难愈、治疗困难等特点,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尤其对于影响广大妇女健康、且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一系列问题的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需引起足够重视。临证充分发挥中医因地制宜的特色,在辨病和辨证的基础上重视地域特点,以提高临床疗效。

猜你喜欢
胞宫性疾病后遗症
胞宫源流考
防跌倒,警惕认知障碍性疾病
保健医苑(2022年5期)2022-06-10 07:47:36
补肾活血导法改善PER“胞宫摄精成孕”的网络调控机制研究
春天的“后遗症”
意林(2021年11期)2021-09-10 07:22:44
对虾常见环境性疾病的防治
当代水产(2021年4期)2021-07-20 08:10:54
猪常见呕吐性疾病的临床表现、药物治疗和预防措施
你有没有网络消遣的后遗症
时代邮刊(2020年8期)2020-06-22 08:13:48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好日子(2018年9期)2018-10-12 09:57:20
脑便后遗症应如何调治
老友(2017年7期)2017-08-22 02:36:39
胞宫源流浅考
江苏中医药(2014年3期)2014-04-15 16:3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