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苍县委农办
近年来,旺苍县始终按照习总书记关于乡村产业振兴新要求、全省精制川茶“三山一早”千亿产业发展战略部署,集成宜茶资源禀赋、“汉唐茶乡”底蕴、千年种茶优势,突出“有机生态、绿色低碳、环境友好”核心理念,切实将米仓山茶产业作为全国东西部协作扶贫示范工程、全市“七绝产品”重点产业、全县“四大”脱贫产业之首来抓,深入推进米仓山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形成了“一主三园”发展模式、“五联五带”减贫机制,探索出“全链条增值、各环节升级”茶产业脱贫奔康、乡村产业振兴新路径,全县因茶走上高质量发展、脱贫摘帽之路,茶农因茶实现产业富民、迈上全面小康。
旺苍县已建成木门、五权、高阳、枣林4个米仓山茶核心生产示范区,种植规模达1.35万hm2(其中,黄茶面积666.67hm2),预计全年产量6800t、产值14.00亿元,带动全县2.8万户茶农人均增收3800元,帮助7212户贫困户人均增收4100元,逐步实现全面小康。旺苍县先后获得中国名茶之乡、全国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全国绿色食品(茶叶)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四川省茶叶产业基地强县等荣誉称号。
党的十九大以来,旺苍抢抓争创省级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契机,着力推动茶产业发展园区化、园区景观化、农旅一体化建设,探索形成以打造米仓山茶百亿全链条产业集群为主,建设县域“万亩亿元现代农业园区”、区域“千亩千万元村级示范园”、户办“一亩万元微庭园”,形成“大小微”联动、产加销结合、内联外延一体的“一主三园”发展模式,有力推动米仓山茶产业“八化”互联互通、一体化集成、全链条发展,首创“一主三园”发展产业扶贫模式入选全省产业扶贫经典案例,有力实现了茶产业发展更有奔头、环境更加友好、乡村更加宜居。
1)突出精准化定制,发展带贫减贫产业。按照四川省“5+1”精制川茶、“10+3”川茶产业振兴战略,坚持“突破性发展黄茶、优先发展有机茶、巩固提升绿茶、全面开发利用夏秋茶”发展思路,整合川东北茶产业资源,融合美丽旺苍、宜居乡村等要素,详细制定了“一主三园”建设方案,按照3~4年提质扩面1个“万亩亿元现代农业园区”、两年建设1个“千亩千万元村级示范园”、每年新建2500个以上户办特色微庭园的滚动发展模式,确保实现每年新增黄茶333.33hm2以上,巩固提升绿茶4000.00hm2,推广有机茶生产技术4000.00hm2的发展目标,加快建设米仓山茶百亿全链产业集群。预计截至2025年,米仓山茶“三园”联建总规模将达到1.67万hm2,黄茶规模达3333.33hm2,实现综合产值120.00亿元以上,米仓山茶区域公共品牌影响力和米仓山茶在精制川茶“三山一早”格局中的地位显著提升,建成中国最大黄茶基地、全国高山有机富硒富锌绿茶之乡。
2)突出市场化调结构,优化带贫减贫产业。坚持市场导向,调优有机绿茶和高端黄茶产业、品种、产品结构,着力全县26个宜茶乡镇,按照“宜茶则茶、南黄北绿、集中连片”发展布局,不断优化米仓山茶产业发展空间;着力调优品种结构,突出黄茶良繁示范园、有机绿茶选育基地建设,培育和推广中黄1号、龙井43、大龙井长叶等名优特新茶叶品种,良种覆盖率达100%;突出调优产品结构,全面开发利用夏秋茶,创新研发广元黄茶和米仓山有机子竹、毛峰、红茶、黑茶等76个“高中低”茶叶系列优质产品,既满足了消费市场多元需求,又拓展了茶农增收空间。
3)突出标准化建基地,壮大带贫减贫产业。始终把现代米仓山茶叶示范园区建设作为推进米仓山茶产业发展的“桥头堡”,用活农村土地、低效林地、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推行标准化“十步建园法”,突出“万亩亿元现代农业园区+千亩千万元村级示范园+一亩万元户办特色微庭园”“三园”联动示范,标准化、规模化推动米仓山茶基地建设。目前,已建成木门、高阳、枣林等8个“万亩亿元米仓山茶示范园”,木门三合、高阳鹿渡、东河南峰等30个“千亩千万元米仓山茶示范园”和2.8万个“一亩万元户办米仓山茶微庭园”,形成了县有万亩脱贫示范“绿色银行”、村有脱贫“小金库”、户有脱贫“钱袋子”的全覆盖脱贫新格局。三合村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全省“百强名村”。木门“万亩现代米仓山茶产业园区”被评为四川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十大示范基地、四川省农业主题公园、国家4A级景区,东河、木门、高阳等米仓山茶叶现代农业园区已成为旺苍县的“后花园”及周边县市群众休闲度假、置办物业的首选地。
4)突出精深化搞加工,促进带贫减贫增效。推行“新型经营主体+精深加工基地+农户”联结模式,按照“产线先进化、产能规模化、生产清洁化、产品系列化”的思路,引进国内先进的设施设备,配置名优绿茶、黄茶、红茶自动化生产线20余条,建成国内领先的10万级无菌净化包装车间。目前,米仓山茶年加工能力达5000t,实现产值10.20亿元,加工产值占比达76%,茶产品变商品每千克增值达25%。
5)突出多元化育主体,增强带贫减贫能力。坚持内培外引“两条腿走路”,用好政策扶持、市场化运作“杠杆”,按照“户改场、场入社、社联企、企接市”递进培强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家庭农场、产业大户等多元化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提升联农带农能力,切实提高米仓山茶产业发展组织化水平。目前,梯次培育各类新型经营主体3919个,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家、国家级示范社2家、省级示范农场6家,带动2.8万户茶农发展米仓山茶叶3733.33hm2,其中,贫困户7212户发展茶叶1266.67hm2,实现产业增收脱贫奔康。
6)突出效益化促融合,延伸带贫减贫链条。坚持“米仓山茶叶+”融合发展理念,产业塑形、文化铸魂,深入挖掘“汉唐贡茶”文化,着力在茶旅、茶文、茶养、茶雕、茶体验、茶食品和茶加工等方面深度研发,加快“东河记忆·广元黄茶”为代表的茶叶特色商业街区、高阳汉代贡茶小镇、木门黄茶小镇等融合项目建设,不断培育米仓山茶产业发展新业态,有力推动产业园区变景区、农房变客房、商品变特色旅游产品,切实转变茶农增收方式。目前,建成以米仓山茶产业为主题的共享农庄、乡村酒店、特色民宿、特色小镇、私家定制茶园等茶旅融合景点120余家,实现乡村旅游营业额2.25亿元,同比增长24%。
7)突出特色化创品牌,提高带贫减贫效益。发挥行业协会作用,促进米仓山茶区域公共品牌整合,不断提升区域认可度和品牌影响力,切实增强米仓山茶在精制川茶格局中的品牌地位。制定米仓山茶“两规一标”,突显米仓山茶“色翠、香郁、味醇、形美”的独特品质,规范米仓山茶产业发展,提升标准化水平。扶持米仓山核心茶企品牌和标志性产品品牌建设,不断形成“区域公共品牌+核心企业品牌+标志性产品品牌”的品牌体系。擦亮米仓山茶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金字招牌”,借力“中国农民丰收节”,持续实施“北上西进”品牌推介战略,一年一个省会城市宣传推介,一年举办1~2次米仓山采茶节、米仓山茶品鉴大赛等重大节会,高度参与西交会、农博会、茶博会等区域性重大展销活动,深化与中央、省市等媒体合作,强化品牌宣传、产品展示,打响“嘉陵源头水·米仓山中茶”品牌。目前,米仓山茶“三品一标”覆盖率达85%,米仓山茶入选区域品牌全国百强榜单,代表中国元素亮相纽约时代广场。
8)突出系统化强服务,提升带贫减贫绩效。一是拓展市场营销一体化服务。立足县城(特色街区)、中心集镇、特色小镇和茶叶专业村,着力推进米仓山茶文化、茶旅游、茶体验、茶康养、茶交易等茶叶大市场建设,重点在国内省会城市和省内大中城市建立米仓山茶叶专卖店、电商等营销网络,对接“一带一路”大开放、欧蓉专列大通道,积极开拓俄罗斯、美国、日本等国外市场,不断形成以旺苍为中心、辐射川东北、覆盖全川全国、走向国际的大市场格局。目前,建成东河、木门等冷链物流集配中心5家,成都、上海等大中城市专卖店4家,以及电商营销平台12家,实现国内外销售额1.25亿元,增长21%。有力破解了茶农销售“最后一公里”的难题。二是拓展科技全域支撑服务。加大与中茶所、四川省农科院、川农大等科研院校的合作力度,突出新成果转化、新品种推广、新技术运用,大力发展智慧茶业,广泛推行机械化作业,有效提升米仓山茶产业科技含量和品质效益。积极筹建广元市茶产业技术研究院,组建了旺苍茶叶院士专家工作站,引进高端人才,推进产教结合和普职融合,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和职业茶农培育,全面形成了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中、初人才队伍和全链服务支撑体系。目前,科技对茶产业贡献率达75%,茶叶生产机械化率达75%。三是创新多元投入保障服务。县财政每年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投入米仓山茶产业发展不少于5000万元、每年出资1000万元建立米仓山茶产业发展基金,充分发挥财政项目资金的导向作用,创新项目争取整合投入、撬动金融投入、平台融资投入、招引业主投入、引导茶农投入等多种方式,目前,多元投入茶产业发展资金1.58亿元,有力破解了米仓山茶产业发展投入不足的瓶颈制约。四是精准政策扶持关键服务。针对茶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薄弱短板,加大对新型经营主体和茶农在项目倾斜、资金奖补和政策保障方面的综合扶持力度,出台了《米仓山茶产业发展扶持措施十五条》,目前,投入各类政策扶持资金7600万元,充分调动 了新型经营主体和茶农发展积极性,确保米仓山茶在扩面、提质、增效上取得良好效益。五是拓展改革供给服务。重点抓好放活农村荒地、坡耕地、低效林地等闲置资源的服务,目前,放活农村土地、集体林地共6.76万hm2,通过产权交易平台增值1230万元。鼓励茶农、集体经济组织以“三资”入股新型经营主体,引导茶叶新型经营主体组建联合社、股份合作社等联合体42家,茶产业发展组织化水平不断提升。
注重规范新型经营主体与政府投入、茶农受益三者的利益关系,大力推行“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经营主体+茶农”利益联结模式,稳定形成“五联五带”利益联结机制,确保茶农2019年人均增收3800元、贫困户人均增收4100元。一是联结加工环节带农增收。推行初加工与精深加工相结合,加工经营主体按茶农交售鲜茶叶获得金额的5%进行协议式二次返利,预计全县茶农2019年人均获得二次返利106元。二是联结销售环节带农增收。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型营销模式,协同全国大中城市品牌专店营销,按照米仓山茶地标产品要求、驰名商标设计,实施“六统一”线上线下“同标同质同步”营销,经营主体按照协议保底价(独芽100元/kg、一芽一叶80元/kg、一芽二叶50元/kg)收购茶农鲜茶叶的数量,提取销售纯利润的60%对茶农进行分红,预计茶农2019年人均分红370元、鲜叶销售人均增收1371元。经营主体在留存40%的利润中再提取10%,对7122户贫困户实施二次返利,人均获得二次返利280元,贫困户2019年预计仅茶叶销售返利1项人均收益650元。三是联结产业托管环节带农增收。对缺技术、缺劳力、缺资金的茶农,经营主体采取“合同式”全托管,茶农与经营主体签订全托管合同后,茶农可以入企入园入社或外出务工,经营主体对托管产业集中实施标准化经营,茶农在获得务工收入的同时,年终还能从托管经营主体获得15000元/hm2的产业收益。目前,以“三园”联动为平台实施产业托管茶农2560户、托管面积597.33hm2,人均预计实现增收850元。四是联结“三变”环节带农增收。依托“三园联动”改革示范平台,统一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整合产业扶持资金、村级示范园建设资金、东西部协作资金等各类财政投入资金0.38亿元,集体、个户的土地、林地、水域共5066.67hm2,以及22个村级经济闲置房屋、农机设备等设施设备入股或作价入股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预计2019年集体经济获得年总收益290余万元,茶农人均获得年分红收益83元,贫困户人均年分红收益103元。五是联结精准就业环节带农增收。坚持贫困户优先就近就业原则,按照因户因人施策,精准就业人员特点,在产业园区、加工车间、旅游服务、环境整治等多个领域,推行“对号入座”稳定就业模式,确保2.1万人就近就业,2019年,预计人均可实现年务工收入7800元,人均增收103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