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利
(河南省荥阳市人民医院,河南 郑州 450100)
随着近几年来重型颅脑损伤现实发生率的逐年提升,对其患者呼吸障碍有着良好防治能效的气管切开术使用率逐渐增加,但因气管切开术附带有创性,不利患者术后结局,并发症多,预后差,易发生临床病死事件[1],急需科学护理予以改善。本院尝试将循证护理结合到临床实践中,最终取得显著效果,详细研究报告如下。
自2013年02月到2017年02月在我院行气管切开术的所有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选取70例,排除合并肝肾功能不全、严重心血管功能障碍以及处于濒危期或生存期不足1个月的病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实验组,各35例。对照组病例年龄为35~64(40.7±7.9)岁,其中男性21例、女性14例,摔伤9例、砸伤1例、交通意外20例、钝器击伤5例;实验组病例年龄为35~69(41.1±7.1)岁,其中男性18例、女性17例,摔伤8例、炸伤1例、交通意外19例、钝器击伤6例、砸伤1例;两组一般病历信息对比无显著差异,有可比性。
对照组用常规护理,其内容有病情监测及临床输液等。实验组用循证护理,实施过程见讨论。
1)用GCS量表评估重型脑损伤患者昏迷程度,分值与昏迷程度负相关;2)观察护理后重型脑损伤患者术后并发症及临床结局情况。
选择SPSS30.0软件为对比研究工具,计量资料对比用t检验,计数资料行x2值检验,有统计学意义标准:P<0.05。
对照组:护理前(5.6 0±0.3 0)分,护理后(7.70±0.40)分,护理前后对比差异显著(T=24.85,P=0.00)。
实验组:护理前(5.5 0±0.4 0)分,护理后(12.30±0.80)分,护理前后对比差异显著(T=44.98,P=0.00)。
此外,两组护理前GCS评分无显著差异(T=1.18,P=0.24),护理后差异显著(T=30.43,P=0.00)。
对照组:气道堵塞2例,呼吸到感染6例;死亡6例
实验组:气道出血1例;死亡0例。
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22.86%)、死亡率(17.14%)均高于实验组(2.86%,0.00%),差异显著(x2=6.25,6.56;P=0.01,0.01)。
重型颅脑损伤一般泛指GCS评分出在3~8分范畴的颅脑损伤的损伤性疾病,此损伤性疾病于临床较常见,能通过伤及中枢神经引起颅内血肿、颅内高压症侯及脑水肿,致死致残率达30~50%[2],因此值得加强护理。重型颅脑损伤多伴意识障碍、呼吸循环障碍以及颅脑缺血缺氧性损伤等继发症侯,易造成二次脑损伤,气管切开术是解除颅脑损伤后呼吸道堵塞、纠正缺氧状态的最有效通气手段,但其并发症多,感染、脱管甚至是黏膜损伤等不良症状多有出现,并且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因此护理操作有着关键性作用。
循证护理过程:1)组建循证护理小组,结合患者病况提出循证问题,小组探讨确定潜存危险因子,结合小组人员既往经验进行文献循证,提出关于气管切开患者体位、吸痰和肺部感染预防等护理问题。2)寻求循证支持,围绕气管切开护理的循证问题查询国内外护理文献,寻找实证,分析实证,在获取最佳佐证后结合临床经验与并发症发生因素制定护理计划,严格实施护理措施,具体循证护理措施有:①体位护理。结合循证结果、重型脑损伤患者病情严格实施体位护理,手术当日严禁频繁转变体位,避免脱出气管套;病情危重或情绪烦躁者可取平卧位,于其颈部两侧留置砂袋实施固定,在病情缓解后酌情变换体位。②气道湿化护理。以循证结果和具体情况为依据选用气道湿化方法、气道湿化液,合理调节机械通气者的呼吸机湿化器。③吸痰护理。掌握吸痰时机做到有效排痰,以血氧饱和度下降、通气机压力增高、血氧分压降低、吸引不畅、有啰音及咳痰等为指征进行吸痰,针对适合质地不足常规气管套管内镜2/3大小吸痰管的患者,可将适合的吸痰管缓慢地插进常规套管内种,直至插入长度达10~15cm方可缓慢转动完成吸痰,边旋转边退出吸痰管,吸痰时间15s/次,严禁反复吸引2次或2次以上,以防低血氧症。④导管维护。患者情绪躁动、翻身牵拉、频繁的刺激性咳嗽与气管套管系带过松都可令气管套管脱出,故此,应严格检查套管系带松紧度,患者翻身时须保持头、颈、气管和胸在一条直线上,谨防套管活动过度;注意约束有意识障碍或烦躁者的行为;取内套动作要保持轻柔,避免外套管被一同拔出。套管堵塞多为气道湿化不良引起,因此要对气道湿化严格护理。⑤感染护理。保持病人清洁,严密注意床边隔离,避免交叉感染;严防食物误吸,防止反流;保持切口清洁,加大无菌操作教育、执行力度;保持口腔清洁。
本研究中,对照组GCS评分、术后临床结局等观察指标较实验组均明显不足,证明循证护理操作效果更良好,值得推广。
综上所述,循证护理有改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气管切口后生命体征、术后临床结局与避免并发症发生的作用,值得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