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孝红, 龙彦舟
(三峡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宜昌 4430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和基本构成因素,其对课程规范性和科学性的关键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上取得了优异成绩,其中教材建设作为基础建设,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作出巨大贡献。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回顾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的发展历程,总结已有经验并展望未来,对于进一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升其科学性、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受到“文革”的波及,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状态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打破,这段时间的教材建设属于无序空白期。1978年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也随之开始发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改革的大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也随之开启,并历经四个阶段。
1978年前全国高校所使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一般是由各校独立编写且水平有限。“各校自行编写或几校协作……编写出的教材,基本上大同小异,质量不高。”[1]教育部在1979年5月发布的《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的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中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存在不足。因此,教育部在1980年7月公布的《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课的试行办法》中指出:“各校可选用教育部推荐的教材,亦可根据教育部制订教学大纲自编教材。”[2]1984年9月,《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学大纲(试用本)》颁布,这是由教育部撰写审核通过,作为全国高校思政理论课建设的参考资料。自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步入了恢复阶段。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出台,指出中共中央要组织建立教材编审委员会,编写以全国为使用范围的参考教材,这一方案被称为“85方案”。“85方案”明确提出,适应改革开放需求的高水平思政教材的编写是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中心环节。1994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配合“85方案”的实施,召集了一批高校专家组成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教材编写委员会,这些专家长年在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此在此领域具有极高的权威性和专业代表性。他们所编纂出版的第一套12本全国通用版教材投入到课程教学中,获得了热烈的反馈和极好的教学效果。“85方案”公布后的教材建设逐步制度化、科学化,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进入了改进阶段。
1998年,教育部公布的《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建议,除了教育部允许编写教材的试点高校以外,其余高校严禁自行编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所需教材应从教育部或本省推选的教材中选用,这也意味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98方案”的形成。全国高校积极响应,严格遵照“98方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实现了教材内容的统一严格把关,还推动教材建设的传播形式的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不再只是拘泥于纸质书本,更进入了多媒体领域,通过磁带、收音机、电视机等多媒体传播,大大拓宽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的传播范围。“98方案”的实施,提升了教材的科学性,增强了教材的实效性,拓宽了教材的传播途径,高校思想政治课教材建设进入改革阶段。
中宣部、教育部于2005年公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意味着“05方案”形成。“05方案”明确提出,中央要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纳入马列理论研究;在编纂教材方面,由学科带头人任专家,与马列研究理论学者及教学人员共同构成编写课题组,统一编纂全国版教材;在审核教材方面,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审核教材编写大纲,经中央委员会审议,最终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开会决定。“05方案”的提出保证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科学性、权威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2015年教育部公布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要求:各高校必须使用教育部指定重点教材以及思政理论课最新版本统编教材。为响应要求,教育部还积极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活动,以及在全国高校内征集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案例、教案、多媒体课件”进行推选与评比,实现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丰富与创新。
“05方案”的出台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进入了以“创新”为主题的新阶段。“05方案”不仅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规定了更加严格的编写、审定制度,并且完善了以统编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观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四门课程教科书为基本教材,以及配套教师参考书、学生辅学读本等为支撑的主线教材体系。除此之外,还建立起以新媒体推动的包括多媒体课件、音像制品等为辅的系统化、数字化、立体化的教材辅助体系,这也标志着高校思想政治课教材建设进入了创新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过程中获得了许多弥足珍贵的经验教训。当前亟需总结这些经验教训,为新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指明新的发展方向,从而在改进和推动教材建设的基础上,不断实现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
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高校承担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培养人才的重担,因此,我国高校要牢牢坚持党的领导,高等教育才能保持正确方向。伴随着改革进程的推进,受互联网传播等影响,不同社会思潮涌现,意识形态领域出现杂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之外,出现了各种反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的热点问题甚至十分敏感的话题,这些“反马”和“非马”杂音迭起,歪曲解构党的“四项基本原则”,批判党的领导,攻击抹黑社会主义制度。在此背景下,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是高校思政教材建设十分关键的原则与立场,也一定要在新时代里不断巩固加强。
作为高校思政理论课重要环节之一的教材建设,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一直坚持将党的领导作为第一准则,遵照党和国家的政策不断完善教材体系。党和国家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在高校的广泛使用,确保党的政策方针进入教材,推动党的精神进入课堂。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一直十分重视高校思政教材建设,以此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质量的提升。尤其进入21世纪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被纳入“马工程”教材建设任务,教材的编写由国内著名专家学者直接完成,并负责审定。这就大大提高了高校思政教材的科学性和权威性。“马工程”教材的出版,结束了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不统一、教材质量参差不齐的混乱局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迎来了统编时代。国家统编教材实现了教材的统一规划管理,保证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基础的规范性,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了重要依据,更有助于高校学子更加坚定地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组织路线,真正牢固党在高校的坚实阵地。
马克思主义是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在坚持党的领导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主要基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必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则是理论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教材贯通课堂教学,以此助力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正确观念,坚定理想信念。
坚持马克思主义是指,不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性,更要坚持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具体来说,就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中不仅要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基础性理论,更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来教育青年学生,充实他们的理论储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有助于高校学子在新形势下具有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在准确认知的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真正转化为他们的信仰。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内容与结构不断地调整,教材内容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具有坚定的意识形态导向性和一定的理论深度。与此同时,教材编写又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把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具体运用于我国的实际国情。改革开放过程当中,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改革的实践相结合,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做到了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充分运用其观点和方法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更新教材体系。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一次次创新,其创新的相关内容能够及时补充到教材中去。通过教材建设来引导高校学子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让教材表达马克思主义的中国话语,成为高校学子学习理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依据。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工具,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因此教材对教学具有基础性作用。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它不仅反映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质量标准,也是保证高水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是反映高校思政工作以及教研成果的重要标志,教材凝结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成果与集体智慧。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始终发挥着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基础性作用。
首先,思政教材是学生认知课程内容的第一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反映了主流的意识形态,宣扬了民族信念和国家意志。因此教材建设对于维护高校学生坚定的价值导向,正确认识和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保持正确的政治道路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
其次,教材的价值取向对于提升使用者群体即高校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具有重大意义。一本高质量的教材,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认知课程内容,教材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高质量的教材也有助于在基础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爱国精神教育。
最后,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它不仅是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构的基本要素,也是课堂上师生交流的共同媒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具有贯穿始终的独特地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具有积极辅助教师落实教学目标、检验教研工作成果并收集和总结教学经验的重要功能。因此,教材建设对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在实现全党全社会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学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目标有着基础性地位。
教材建设的时代性作用是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内容与表现形式不断创新,始终紧跟时代步伐,符合时代特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不断开阔,实践基础不断夯实,表现形式更加多元化,愈发体现人文育人的导向性和时代气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也能够符合创新发展的趋势,教材内容与表现形式不断更新,始终做到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在教材内容建设方面,现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不断修订,在课程建设中时刻关注高校学生成长发展需求,确保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稳固,为高校教育增添“正能量”。教材不再是空洞的理论灌输和应试教学等形式主义,而是将理论概念投映到现实当中,将基本原理运用于实践当中,用客观的历史展现科学规律,力求教材内容贴近现实,聚焦高校学生所热切关注的热点、敏感问题,提高青年学生对理论课的学习兴趣和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认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建设跟紧时代,不仅满足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急剧发展和意识形态工作的需要,还减少了课堂学习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落差,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时效性。
在教材内容表现形式方面,高校思政教材实现了传统的理论与网络、高新技术、新媒体等有效对接,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感受,突破文本束缚,形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育人合力,使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在固有的理论框架基础下,教师们能够更加有效便捷地组织教学。教材建设的时代性主要表现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典型案例、图片、影视片段等,充分体现教材的精神实质,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教师辛苦备课,但课堂上学生却不重视课本学习的情况。教材内容表现形式不断创新,适合现时代大学生认知特征,也有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效果提升和教学目标的进一步落实。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过程中的经验是主要的,但也存在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教材可读性、教材质量提升、教材形式创新以及教材使用过程中的监控和反馈机制建设等方面尚待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需要从以上四个方面改进并做出成绩,以此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率。
在信息量如此巨大和信息传播速度极快的新时代,信息载体和话语体系日趋多样化,这给高校思政理论课造成了一些困难。现在很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要方式还是老师向学生单向灌输,其教学内容较为空泛,教学形式有一些刻板,使学生主观认定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新鲜感,从而失去了进一步探索的兴趣。除此之外,缺乏贴近生活的实例也是教材呆板乏味、不具说服力的主要原因之一。实际上,在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形象生动的新事例、新成果多如牛毛,却很少被收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不但浪费资源,也造成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可读性不高。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可读性应当提高图画在教材中的使用率,图片具备直观的效果和鲜明的内容特点,对提升人的认知能力有着独到之处。教材内容结合及有关案例,配上一些图片资料,对于优化教学内容、简化教材风格、增强学生兴趣等均有“点睛之笔”的良好效果。应当引入详细的叙事话语,思政教育的话语“从说理走向叙事”,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除了必备的官方式论述,必要时可以引入讲述、比拟等活跃气氛的论述,正如中宣部理论局在“理论热点面对面”理论图书中增加“政策传真”“专家点评”“人民心声”等实用性和娱乐性并重的栏目,帮助群众直接明了地理解党的政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应该学习借鉴通过案例、故事甚至寓言等形式,逐步提高教材的感染力和吸引力。[4]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高校使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从由各校独立编写到由教育部领导专家组编写,总体上质量越来越高。但由于高校性质以及地域性差异,仍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质量参差不齐、教材辅导书缺乏权威性等不足之处,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整体质量。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应以人才培养为目标,以立德树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为宗旨,以质量提升为内涵。教材在由专家学者统编的基础上,应当另从制度、师资、社会资源等多方面入手,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教材建设体系。
首先,要整合教材编写师资。教材管理部门应当认真负责地管理与建设教材,不仅要组织专家组统一编写教材,也要鼓励专业优势明显的高校自行编写教材为教材市场带来一些活力,通过专业建树强的学者及专家对所有教材评审考核,最终优中选优形成重点教材与优秀教材,让高水平教材进入课堂,让马克思主义理论进大脑。教材编写者需要严格把关,各高校要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教育部关于“马工程”教材的培训与“课程思政”教材内容的学习,提升教材编写人员的专业素养。
其次,应建立自编教材的激励制度。可适当加大国家对高校立项教材的资助力度,鼓励教材编写的传统性与时代性相结合,优先资助符合时代化特征的立项,如网课、电子教材等多类数字化教学资源。完善教材建设管理与激励制度,通过激励手段提高教材编写人员的积极性,为教材建设的持续性发展提供动力。
最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应当具有开放精神和全球视野,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的合作与沟通。可适当鼓励我国高校教师与国内外其他高校教师合作编写思政教材,并邀请校外同行专家进行评价,征求他们的建议和意见,为提升教材质量把关。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载体从传统纸质教材,到多媒体教材,再到网络在线学习资源教材、全媒体数字教材,教材载体的种类扩充虽然加大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宣传力度,但由于对教材“立体化”的概念未完全理解透彻,且缺少科学完善的立体化教材评价系统,对于辅助大学生养成课后学习习惯的作用不显著。
经科学调查表明,新时代大学生每天花在手机、电脑的用时约占四分之一。根据研究结论,相关部门可以将手机屏幕创新性地作为一块方便移动、携带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黑板,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与微信平台公众号、网易云课堂等手机APP相结合,帮助学生在课后随时随地能够自觉学习,培养健康的学习习惯。
近些年来,国外许多高校接连在网络上设立平台免费提供课程,这一模式即MOOC(慕课)。各高校应该借鉴先进经验将高质量的视频、课后练习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传送到指定网站,免费开放给所有学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互联网用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形式的创新不仅帮助其更加深入传播,也可以根据用户反馈进一步改进内容提高质量。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是一项比较庞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顶层设计上进行战略谋划,还应建立健全配套的实施机制。这里的配套实施机制主要是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需要一套适应当前新形势的监督检查长效机制,以此全范围多角度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规划的落实到位。建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监控机制,主要体现在对高校使用教材的情况进行记录与反馈。高校思政教材在投入使用前会经历严格的选用评审会,但出版以后进入高校课堂,缺少了一个长期跟踪监控机制。教学人员无法根据学生的需要调整教学内容,教材编写组难以直接全面地获得新教材使用反馈,这样就难以保障高水平教材建设成果。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监控机制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当对课堂教学进行记录,切实了解学生对教材的学习效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家教授应当定期收集教学人员对课堂教材使用情况的反馈意见,从中吸取经验,提炼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材的使用和改进意见;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家教授进行研讨交流,认真研读国家关于高校教材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与国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组实现联动,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使用情况进行审查,提出教材编写改进措施,纠正错误观点,抵制错误思潮。比如,当教材出现错误后需要修订,或者教材中的重大理论观点和章节目要进行变动时,应当召集各方面专家学者进行集中讨论,根据监控流程层层报备,先修订教学大纲,再根据实际情况修订教材。高校要严格贯彻执行教材监控机制,明确各级部门的职责,并将职责落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监控机制的建立,有助于推动“教材攻坚”,做到在“教”中“改”,在“改”中“教”,不断完善教材体系,以教材攻坚助力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提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要求体现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政治性,也追求与课程学术性达到高度统一。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对大学生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育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还是整个国家育人育才、立德树人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重要环节和关键步骤,是一个需要长期攻坚的系统工程。回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改革历程,总结历史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展望教材建设与改革的未来方向,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