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兰
(江苏省如皋市人民医院,江苏 如皋 226006)
重症监护室(ICU)内未建立人工气道的危、重患者,常由于咳嗽反射缓慢、咳嗽无力而无法自行咳出痰液,肺部分泌物积聚于呼吸道,气管内误入呕吐物等原因均易导致患者出现发给、呼吸困难而加重患者病情。笔者对己选定的84例未建立人工气道患者分别予以不同吸痰护理方法的效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选取本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84例未建立人工气道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不同吸痰护理方案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男女比例24:18,年龄22-73岁,平均年龄(46.52±2.13)岁:其中瓣膜病15例,先天性心脏病10例,主动脉疾病8例,冠心病9例;观察组男女比例26:16,平均年龄(60.27±5.65)岁,其中瓣膜病12例,先天性心脏病12例,主动脉疾病8例,冠心病10例:两组患者上述各项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吸痰护理,连接吸引器将其调节到适宜负压,确保吸痰管通畅后把吸引器插入患者鼻腔或口腔适宜深度,予以左右旋转吸痰,每次的抽吸时间低于15s,若痰液未吸净,可在2min后复吸。观察组予以气管内插管内吸痰护理,具体措施如下:(1)保持ICU病室环境清洁舒适,温度控制23-25℃:播放患者喜爱的民谣音乐或节目。(2)耐心向患者讲解护理与治疗相关知识与注意事项,加强和患者进行心理沟通,了解其心理需求。(3)吸痰:首先吸高浓度氧气12min,注入15%的碳酸氢钠+0.9%氯化钠注射液混合液10mL于插管内后,把吸痰管与吸引器连接,并将呼吸机连接管道断开,采用旋转上提方式进行吸痰,呼吸机后连接后再吸氧2min左右[1]。
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血气指标[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合指数(PaO2/FiO2)]变化情况。祛痰效果评定,显效:一侧肺或双肺出现少许痰鸣音、痰稀薄呈白色,且易吸出,每天吸痰12次左右,拔管后导管壁外周无痰栓;有效:一侧肺或双肺布满干啰音,痰黏呈黄色,较易吸出,每天吸痰20次左右;无效:双肺均布满干、湿啰音,痰黏呈黄色,不易吸出,每天吸痰超过35次,管壁外周有痰栓。总有效率=(显效数+有效数)/总例数*100%。对比两组并发症情况,主要包括皮下气肿、导管阻塞、脱管、出血、局部感染等[2]。
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护理前PaO2:51.43±5.47,PaCO2:53.62±4.81,PaO2/FiO2:158.47±14.32;护理后PaO2:89.31±12.43a,PaCO2:40.08±3.04a,PaO2/FiO2:269.34±18.45a
观察组:护理前PaO2:54.42±7.31,PaCO2:54.86±6.48,PaO2/FiO2:161.45±16.60;护理后PaO2:112.35±15.06ab,PaCO2:40.08±3.04a,PaO2/FiO2:316.42±16.34ab
两组护理后PaO2、PaCO2、PaO2/FiO2水平较护理前均发生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改善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与同组护理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护理后比较,abP<0.05。
对照组:皮下气肿0(0.00)导管阻塞2(4.76)局部感染5(11.90)出血3(7.14)脱管1(2.38)总发生11(26.19)
观察组:皮下气肿0(0.00)导管阻塞0(0.00)局部感染1(2.38)出血1(2.38)脱管0(0.00)总发生2(4.76)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4.76%比对照组26.19%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祛痰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观察组患者均将床头适当抬高40°,有效避免反流,同时改善其通气功能;对患者采取正确吸痰方式,且吸痰前后均吸入3min的纯氧;为有效避免患者飞沫通过空气传播,护理人员采用封闭式吸痰,且排痰法为一吸:雾化吸入;二打:翻身拍背;三吸:吸痰,并将定期吸痰定为按需吸痰。最后观察并分析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可知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管内插管内吸痰护理应用于未建立人工气道患者,不仅可改善肺功能、提高祛痰效果,且安全性较高,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综上,气管内插管内吸痰护理应用于ICU内未建立人工气道患者可取得显著效果,不仅能够保持肺部正常通气功能,而且有效提高祛痰效果,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