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心脏康复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2019-02-11 00:21王荣荣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9年24期
关键词:出院心血管心脏

王荣荣

(解放军八十八医院重症医学科,山东 泰安 271600)

心血管疾病因发病突然、危险性大,成为全世界成年人死亡的第一原因[1]。早期指导患者进行心脏康复训练,能够缓解动脉硬化程度,降低冠状动脉血栓危险性,进而有效改善患者心肌缺氧、缺血的症状,提升冠状动脉血流的储备能力[2-3],并且能够降低心肌梗死后抑郁症的发病率和与之相关的死亡率[4]。心脏康复计划的实施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尽早回归社会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1 心脏康复基本概念

医护人员通过对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研究来给患者进行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指导、帮助其改变不合理的生活方式,从而使患者保持身心健康,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另一方面通过评定心血管患者的心功能等级,指导患者规律服药,进行运动训练,从而减轻症状,增强体力,延缓甚至逆转病变,提高其生活质量,尽早恢复工作,回归社会[5]。

2 我国心脏康复的现状

2.1 我国心脏康复程序

在我国,心脏康复的方案随着其不断发展也在不断拓展。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即患者在住院期间的康复(1期康复) 、出院早期的康复(2期康复) 、后期的持续随访(3期康复)[9],在这三个阶段中涉及到的康复内容主要有病情评估、健康教育、安全用药、控制与减少危险因素、合理运动、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介入手术等。心脏康复程序在心脏出现疾病症状时就要启动并且贯穿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但在每个阶段又有各自的侧重点即阶段性[10]。

2.2 心脏病人康复第i期(即住院期)

Ⅰ期康复是指病人在住院5-6天内的康复活动。在此期内医生与护士要为病人设计一系列循序渐进的活动计划, 这些活动一般都是在护理人员和心电监护下进行,包括床旁活动及病区内散步。病人应尽量遵循活动计划。护士还要协助病人起床 ,使用床旁便椅。在活动期间,应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若有异常,应立即停止活动,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2.3 心脏康复第Ⅱ期 (出院后三月内)

此期指病人出院后门诊的康复期。为了使病人能将住院期间的康复能力延 续下来,医护人员要尽量鼓励病人在出院后1-2周加入第Ⅱ期康复活动。在第Ⅱ期康复活动中,通过对血压、血脂、血糖及生活方式的科学规范管理能降低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多种危险因素通过促进炎症反应,破坏内皮功能和氧化应激共同促进粥样斑块形成,进而导致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11]。

2.3.1 戒烟

戒烟可使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降低1/3[12],戒烟4年心肌梗死、中风及总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明显降低[13]。

2.3.2 控制体重

研究表明,肥胖是引起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参与心脏康复的人群中有80%体重超标,50%伴代谢综合征[14],特别是对于腹型肥胖患者,科学合理地控制体重是增强心脏康复效果的重要保证。

2.3.3 饮食

营养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作用容易受到患者及家属的忽视,一方面是由于缺乏饮食结构知识,另一方面是改变已有的饮食和生活习惯需要承受惯有行为的转变。但是在面对潜在生命威胁和难以预测的疾病时,患者需要重新自我评估,改善生活方式[16]。生活中以蔬菜、多种粮谷、豆类、坚果和水果等植物性食物为基础膳食的饮食习惯对于降低急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有重要意义[17]。

2.3.4 心理护理

有关资料证实,心脏病患者中有超过半数的患者有明显焦虑症状,具体表现为莫名的紧张、胸闷、心悸,担心病情预后,甚至怀疑医师的临床技术及医院的整体救治水平等[18]。因此,推行心脏康复护理措施,有助于帮助其恢复到最佳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提高机体康复速度。

2.3.5 运动训练

心脏康复的核心就是心脏的运动训练。适当合理的运动训练能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流容量、降低冠状动脉血管的阻力、促进冠状动脉毛细血管增生和侧支循环,进而改善冠状动脉循环的运送能力[19]。在运动训练中,运动的方式和强度要因人而异,而且要根据患者身体反应及时做出调整。

2.3.6 心脏病康复第Ⅲ期(重返工作岗位期)

本期的活动基本与Ⅱ期相同,以维持和增进心脏功能恢复的活动为主。护士主要是起督导及顾问作用。Ⅲ期的康复时间因人而异,通过第Ⅱ期的门诊康复锻炼后,一般病人可在家中进行第Ⅲ期锻炼。在本期内,主要是使前期已形成的健康生活方式和运动习惯得以保持,让良好的生活状态成为终生的习惯。

3 发展趋势

3.1 延续性护理

延续性护理是指通过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来确保患者及家属在医院或者出院后享受到有针对性和连续性的照护。此类措施一般包括健康教育、出院指导、持续性随访等[20]。在我国心脏康复具有综合性,是多种治疗方式的有机结合,它具有覆盖范围广、形式多样等特点。我国20多年前就已经引入了心脏康复的概念,并且有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但真正开展心脏康复护理的科室却不足10%[21]。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康复程序实施繁琐、康复时间安排不合理、缺乏有效的家庭支持、费用较高等。面对这种现状,将护理服务延续到家庭和社区,为患者提供延续性护理和康复显得更为重要。

3.2 康复模式转变

杨倩蓉等[22]指出,目前我国出院后的干预措施以家庭访视和电话随访最为常见,另外还有基于网络平台的健康教育、设立专家门诊等。为了保证随访的实施和效果,应针对不同年龄、文化层次采取不同的随访方式。对于老年人、低文化程度群体等,可在家庭访视和电话随访基础上,通过制作图文并茂、简单易懂的宣传材料,方便患者了解心脏康复延续性护理基本要求。对于高文化程度群体,可向患者提供健康教育手册等宣传材料,普及心脏康复基本常识,同时要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平台,通过建立患者微信群、QQ群[23]等形式加强医患互动,及时、准确掌握恢复情况,交代延续性护理注意事项。

3.3 心脏康复个体化

应根据患者生理和心理反应及时调整运动训练计划、健康教育方案、心理干预措施等,切实增强心脏康复方案的针对性,确保康复效果。

4 小 结

近年来,我国心脏康复学科快速发展,在一些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但与欧美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从当前情况看,无论是医护人员,还是患者及家属,在对心脏康复重要意义的认识上还不够全面到位,综合实施还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康复和护理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对于广大医护工作者而言,加强心脏康复常识普及和临床研究仍然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同时还要充分调动患者、家属以及全社会的积极性,通过共同努力推动心脏康复学科取得新的更大的发展[24]。

猜你喜欢
出院心血管心脏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COVID-19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实施预出院流程在脊柱外科患者出院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54例COVID-19患者出院1个月后复诊结果分析
心脏
第五回 痊愈出院
有八颗心脏的巴洛龙
胱抑素C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
心脏移植小史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