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杰群
(江苏省无锡明慈心血管病医院,江苏 无锡 214024)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心脏疾病中的常见类型,主要因心脏结构异常所引发的心室泵血或充盈功能降低,进而导致心功能损伤,以呼吸困难、下肢水肿等为主要临床表现,若未进行及时治疗则可能导致患者死亡[1]。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是目前临床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手段,不仅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心功能,还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2]。有研究表明,在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期间配合护理干预对提高治疗效果、改善预后均具有积极意义[3]。为此本研究选选取我院54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探讨增强型体外反搏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疗效观察与护理,现进行如下报道。
选取2016年5月至2019年3月我院54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临床检查确诊,且排除反搏治疗禁忌症、急性心肌梗死、严重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出血性疾病、下肢深静脉血栓、精神意识障碍及中途退出者。其中男28例,女26例,年龄55-87岁,平均(68.75±3.65)岁,心功能分级:Ⅱ级20例,Ⅲ级34例。根据随机化原则将受试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27例,两组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醛固酮受体拮抗剂、ACEI(或ARB)和ß受体拮抗剂等药物进行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采用P-ECP/TI型气囊式体外反搏装置(购自重庆普施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气囊压力设置0.020-0.025MPa,每次60min,每周6次,连续治疗6周。对于心功能Ⅱ级患者,规律反搏治疗前进行6min步行实验,反搏规律治疗结束后再次进行6分钟步行实验对照。心功能Ⅲ级者在反搏治疗6次后进行6min步行实验,反搏规律治疗结束后再次进行6min步行实验对照。
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护理干预,具体为:(1)治疗前护理:保持反搏室环境清洁,空气清新,控制舒适的温湿度。全面了解患者病史,排查治疗禁忌症,治疗前嘱患者排尽小便,勿大量饮水,避免进食咖啡、浓茶。治疗前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等,对于高血压、严重心律不齐及心率异常者应暂停反搏,对于高血压≥160/90mmHg,严重心律失常(早搏超过每分钟15个及心率大于100次/分者应暂停反搏)。必要时备好急救药品及相关器材,签署重症患者反搏治疗知情同意书。(2)治疗中护理:治疗时妥善包扎气囊套,合理放置心电极,严密观察反搏仪器运行情况及患者的病情变化,保证患者治疗安全性,一旦出现异常应及时配合医生实施抢救。(3)治疗后护理:治疗后协助患者缓慢坐起,询问患者有无不适,休息片刻无异常情况后再下床。对于行动不便者应帮助患者穿好衣裤并护送回病房,向患者讲解治疗后相关注意事项、疾病相关知识,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促进病情康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活动耐力、心血管事件再住院率及病死率。
采用SPSS19.0,P<0.05表示差异性显著。
研究组患者治疗前后的6 m i n步行距离分别为(163.52±25.74)米和(378.62±38.64)米,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的6min步行距离分别为(162.16±26.31)米和(312.46±35.52)米,治疗前两组患者的6min步行距离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6min步行距离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研究组患者因心血管事件再住院率为37.04%(10/27),病死率为25.93%(7/27),对照组患者因心血管事件再住院率为62.96%(17/27),病死率为33.33%(9/27),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EECP是缺血性疾病治疗的有效手段,主要是利用人体的心电信号R波来出发电子装置,在心脏舒张早中期,迫使下肢血液回流至冠状动脉,增加冠脉回心血量,进而增加各脏器血流灌注量,在心脏舒张末期,通过减少主动脉射血输出阻力来减轻心脏后负荷。另外,还可促进损伤的内皮细胞,促进相关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改善血管舒张功能,进而改善心功能[4]。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6min步行距离显著优于对照组,研究组心血管事件再住院率及病死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增强型体外反搏联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预后,改善患者的焦虑情绪,提高生活质量,进而提高了护理质量及医疗安全性,在心力衰竭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