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春玲
(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小儿外科,宁夏 银川 750004)
儿科属于医院中最为重要的科室之一,因为患儿的心智和身体还处于发育阶段,其很难明确表达自身的症状和感受,并且因为家属对患儿的重视,在护理工作中极易出现纠纷事件,从而对医院的声誉造成严重影响[1]。基于此,本文以我科收治的90例患儿为调查对象,分析在其护理工作中采用个性化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研究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以本院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期间收治的90例患儿为调查对象,采用随机硬币法将其分为常规组(n=45)和观察组(n=45),其中常规组男性为24例,女性为21例,患儿年龄范围在1岁至1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80±0.55)岁;观察组男性为25例,女性为20例,患儿年龄范围在1岁至1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0±0.58)岁。对比2组患儿基本资料,P>0.05,具有可比性。
给予常规组患儿实施儿科传统护理干预,在患儿入院后应及时进行常规检查,并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变化,若出现异常现象则需要及时对其进行处理,同时护理人员还应对患儿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告知其治疗期间需要注意的事项,严重遵医嘱服药,以此提高患儿家属对护理和治疗工作的配合。给予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添加个性化护理干预,具体措施为以下几点:(1)在环境护理工作中添加个性化护理,因为患儿处于陌生环境中极易出现紧张和哭闹等情绪,对此护理人员应在病房内张贴一些动画海报、摆放一些毛绒玩具等,以此为患儿营造一个安静、舒适的治疗环境。同时为了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每天需要通风2h以上,室内温度控制在22℃左右,湿度控制在55%左右;(2)在呼吸道护理工作中添加个性化干预,患儿住院期间呼吸道护理属于最为重要的部分,为了避免患儿出现肺部感染影响治疗效果,护理人员应及时清除其口鼻内分泌物,同时还应协助其取合适体位,并采用正确的叩背方式促进痰液排出。对于一些痰液较为粘稠的患儿应采用雾化方式进行稀释,在此过程中还应重视患儿的口腔护理,在喂食后应及时采用温开水对口腔进行清理;(3)发热属于儿科治疗中最为常见的临床症状,对此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其体温和心率变化,从而根据患儿自身情况实施高热惊厥的处理和预防措施。对于临床上出现高热的患儿首先应该采用冰敷头部或者温水敷脸的方式进行降温,若此效果不够显著则需要适当采用药物进行降温;(4)饮食护理,营养师应根据患儿身体素质为其制定对应的饮食方案,叮嘱患儿家属多给孩子一些富含维生素、纤维素等食物,尽量以清淡易消化饮食为主,多吃水果和蔬菜,减少煎炸、辛辣等食物的摄入。
采用护理满意度调查量表对2组患儿家属进行不记名调查,满分设置为100分,量表共分为20个题目,每个题目分值在0~5分之间,分数越高说明其对护理工作越满意[2]。同时对2组患儿治疗期间纠纷事件的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
本次实验所获取数据使用SPSS19.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分析,用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通过对所选90例患儿家属调查表明,观察组满意度评分为(99.16±0.22)分,而常规组为(90.53±3.06)分,组间比较(t=3.018,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调查表明,观察组无纠纷事件发生,而常规组出现1例纠纷事件,发生率为2.22%,组间比较(x2=11.280,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个性化护理干预属于一种较为新型的护理模式,在实施护理工作过程中主要坚持“因人而异”的护理原则,真正意义上实现“以人为本”的护理观念,对此在护理时应根据患者自身实际情况实施针对性护理措施[3]。小儿具有好奇、爱动和容易哭闹等特点,护理时极易出现护患纠纷事件,其给护理和治疗工作造成了巨大的困难,因此在护理期间护理人员应给予患儿全面化、个性化护理干预,并在基础护理、环境护理、心理干预、药物指导以及病症护理工作中添加个性化护理干预,以此不断提高患儿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4]。通过对所选90例患儿家属调查表明,观察组满意度评分为(99.16±0.22)分,而常规组为(90.53±3.06)分;并且观察组无纠纷事件发生,而常规组出现1例纠纷事件,发生率为2.22%,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在小儿护理工作中采用个性化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同时对促进患儿早日康复和降低护患纠纷发生有积极作用。由此可见,个性化护理模式值得在小儿护理工作中被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