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莉
篆刻艺术是我国特有的一门传统艺术,有着醇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魅力,开展篆刻艺术活动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2013年,“篆刻艺术进校园”活动由原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发起,得到各级教育行政组织和学校的高度重视。近年来,篆刻教育的艺术氛围浓厚,热爱书法、篆刻的学生越来越多。2019 年,笔者有幸参与了南京市首批篆刻教师培训与教材的编写,以及数字篆刻培训。在培训学习后,笔者尝试挖掘篆刻教学资源与美术教学加以整合,进行了融合式的篆刻教学初探。
“美术核心素养本位”,最初是在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尹少淳老师的《“头摇尾摆”——学科核心素养本位的美术教学》中看到的,文中尹少淳老师用形象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来分析知识技能与核心素养的关系,提出“知识技能是局部,核心素养是整体”。正如《易·系辞上》中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可以比作美术教育的内部关系。美术本身比之于器,教育功效比之于道;换言之,核心素养(教育功效)谓之上,知识技能(美术本体)谓之下。教学中笔者通过带领学生玩赏篆刻这一“器”,从中得“道”,促进学生美术核心素养能力的提高。“器”“道”并举,从而把静态的知识技能动态地转化为美术核心素养(见下页图1)。
(图1)
篆刻这一艺术形式如同聚宝盆,挖掘它“美”的元素,章法美、书法美、刀法美、字法美、时空美、流派美、意境美、款式美、形象美、纽首美、材质美,契合学生的玩耍天性,就能让学生享受玩乐的同时,获得美的认知与创造美的能力。下面就让我们来分析一下,篆刻与美术各元素的对照关系,以便于重点从图像识读的角度展开教学。因为它与书法关系密切,所以也逐一加以罗列,用以保证欣赏品味的传统与正宗(见表1)。
表1 篆刻与中国绘画、书法各元素关系的对照比较
中国绘画与篆刻视觉审美上的图像识读元素,其实还有很多共通的地方,如虚实、材质、肌理、对比、呼应、对称、均衡、层次等,在这里因篇幅限制,就不一一展开,但在教学中肯定都有所涉及。
篆刻教学内容在美术教材中涉及的内容较少,需要进行国标美术教材的重构。同时,篆刻要识篆、习篆,这就涉及古汉字及书体演变发展的相关知识,教学中如能和学生们熟悉的本地文化资源相结合,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人文知识,使学习活动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也能点燃学生学习篆刻的兴趣。如可将南京的相关历史知识文化资源与教材相结合,与篆刻相契合,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见表2)。这就为篆刻教学在美术教学中展开,创建了两条路径:文化融合;材质探索。既保证了美术教学的正常展开,同时也保证了篆刻教学的全学段全校性普及与推广。
表2 融合式篆刻教材课程内容
以南京历史文化资源与篆刻教学结合为例,金陵文化中,可以挖掘作为篆刻的资源有很多,如南朝石兽、石柱、石碑、瓦当、砖画等都是优秀的教学资源。教学创作中对于造型的简化、线条的连断、文字和图形的布局处理学习,促进了学生对于金陵文化的理解,同时让学生在刀、泥互动中,感受刀的使用方法、效果、意趣等(见图2—图4)。
图2 九华山塔
图3 金陵标志
图4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美术的发展离不开材料这一“物性”的发现与运用,同时也离不开学习者“悟性”的自知,建立材料与学生之间的联结,才能找到美术发生发展的“源”。例如,笔者结合《图画文字》教学展开的融合式篆刻教学,从查找篆字,到书写篆字,到篆刻自己的姓氏,一步步把学生诱入“泥潭”,学生们兴奋不已,课后,有些学生还篆刻出了自己的名字。
好的教学内容,如果没有好的教学方法的实施,会影响最后的教学效果,所以笔者在教学中:以游戏形式培养学生兴趣为主,如图案、漫画、儿童画入印都可以;直观教学加微课回放,强调重难点;静态(教室陈列)展示与动态(每周一品)展示,促进合作与交流;“玩”“赏”结合,在行走中学习,打开学生文化学习的行走课程。
根据国家制定的美术课程标准,笔者设计了小学篆刻教学图像识读能力测评表(见表3),将图像识读能力分为两大要点进行测评:图像感知、图像理解。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可以进行相应的调整与修改。
表3 小学篆刻融合教学图像识读能力测评表
通过实践前后对比,实验前,只有11.5%的学生能够回答出图像识读测评卷,13.5%的学生对篆刻知识有部分的了解。经过相应课程的学习后,93.7%的学生能回答出图像识读的测评卷,91.6%的学生能在课余和家长提到学习的相关知识,63.2%的学生能和家长一起进行篆刻制作学习,35.5%的学生能主动并独立完成一个篆刻作品(见图5、图6)。实践证明,笔者的实验践行促进了学生图像识读能力的提高,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图5 学生作品《饕餮盛宴》
图6 学生作品《唐诗宋词》
篆刻教学因涵盖了图案设计、文字设计、书法、国画、雕刻等美学知识,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艺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以篆刻为抓手,能打开学生学习美术的新视界,也能帮助学生更深入这一领域专业的学习,避免了美术教材“泛而不专”的问题。同时,还能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刻苦钻研的态度和锲而不舍的意志力,从一笔一画的书写,到《篆法百韵歌》的学唱与运用,一个作品到一组作品,在制作中探寻华夏文明的宝藏,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