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辉 金振宇 孙正祥 邓建新
[摘 要] 通过对城市昆虫学教学现状的分析,了解目前城市昆虫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的措施,以期为培养适合新时期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和应用人才提供一定参考。
[关 键 词] 城市昆虫学;教学改革;实践环节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5-0220-02
“城市昆虫学”是植物保护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属于应用昆虫学。该课程主要研究人居环境中害虫的发生、消长规律、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治技术等方面内容[1]。能使学生掌握害虫综合治理的基本理论及研究进展,认识人居环境中重要害虫种类的鉴定、危害特点、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虫情调查方法及综合防治技术,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为毕业后从事本专业的工作和科研打下良好的基础。但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变化,专业课学时数不断缩减,如何适应以“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为特色,采取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培养和造就适合新时期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和应用人才,已成为专业课教学中不得不认真探讨的问题。
一、城市昆虫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传统的城市昆虫学教学体系往往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而轻视实践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由于城市昆虫学属于应用昆虫学的范畴,因此实践环节才是本课程的重心,应该把实践教学放在城市昆虫学教学的第一位。换句话讲,城市昆虫学的教学应该以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穿插其中。
传统城市昆虫学的教学往往注重向学生传授已有的知识而忽略了培养创新知识的能力。实验多为验证性,缺乏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缺乏科研能力和科研方法的训练。
传统城市昆虫学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在进行知识传授时,只注重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及好奇心。课堂教学满堂灌;不注重因材施教和学生个性培养;偏重书本知识,缺乏新技术发展的介绍等。
由此造成的后果是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学校教育与社会对人才培养和需求之间的差距较大;学生的理论知识比较扎实,但是创新能力、创新精神不足,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创新人才的要求。
鉴于此,不断研究和探索城市昆虫学教学体系,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提高城市昆虫学教学质量,满足社会对植保专业人才专业素质需求的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教学过程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二、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城市昆虫学教学质量的策略
(一)课堂理论教学内容改革研究
城市昆虫学是研究城市环境中有害昆虫的种类、习性、发生规律及治理措施的一门学科,属应用昆虫学范畴。城市昆虫学的任务是通过对昆虫的治理,达到人类免受害虫的骚扰,保障人类的身心健康,维护良好的人居环境。传统的城市昆虫学课程课堂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单元:绪论、纤维纺织品与纸张图书害虫(主要包括:皮蠹类、衣鱼类、啮虫类、衣蛾類、窃蠹类)、木竹及其制品与建筑物害虫(主要包括:白蚁类、天牛类、长蠹类、粉蠹类、小蠹类、树蜂类、木蜂类、木匠蚁)、医学卫生害虫(主要包括:双翅目昆虫中的蚊、蝇、虻、白蛉、蠓和蚋,蚤目、虱目、蜚蠊目和膜翅目的一些蚁类以及与昆虫纲近缘的一些其他节肢动物,如蛛形纲的蜱类、螨类等)、城市园林害虫(主要包括:蚜虫类、木虱、粉虱类、天牛类、刺蛾类、蓑蛾类、叶蜂类、灯蛾类)、储藏储物害虫(主要包括:象甲类、谷蠹、扁谷盗类、豆象类、拟谷盗类、皮蠹类、距谷盗、大谷盗、麦蛾、印度谷螟)等。
由上述可知,传统的城市昆虫学课程课堂教学体系是以危害对象为单元,阐述各种危害对象上害虫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由于同类害虫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所以在授课的过程中,侧重了害虫的个体特点,但忽视了其共性的特点,既花费时间,又不能真正做到举一反三。通过研究和精选教学内容,最终形成一个以重点害虫或重大害虫为主体,全面阐述该类害虫的危害特点、发生规律和具体防治技术,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能够最大限度地掌握城市昆虫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与技能[2]。
(二)改革和加强实验实践教学环节
城市昆虫学是一门应用昆虫学,而这门昆虫学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而逐渐被认识和重视。这门课程的任务就是安全、有效治理发生在人居环境当中的城市昆虫,尽量避免这些昆虫对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造成的负面影响。因此,认识城市昆虫的治理策略(针对害虫成灾的生态条件,开发以清除孳生场所、利用物理屏障以阻止害虫侵入为害、恶化害虫生存环境为基础的综合治理计划将成为城市害虫治理的基本策略。这一策略中,公众教育、合理的废物处理、结构物维修和维护、生物和机械防治措施、杀虫剂合理应用是其核心部分。它通常要求人们在保持环境清洁卫生的前提下,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监测害虫的活动和种群的发展,并能因地因时利用这些策略安全有效的治理城市昆虫就成为学习这门课的关键环节。换句话讲,就是要加强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在全国各农林高校中城市昆虫学这门课程多是作为选修课来开设,这样就导致课时得不到保障,尤其是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更是捉襟见肘。在这种局面下,城市昆虫学的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就不能有效开展,导致大多数实验课在室内开设,主要集中于典型性害虫的外部形态识别,很少开展实地防虫治虫的实践环节。由于没有实地的防虫治虫的实践环节,学生的防虫治虫的技能就没有办法得到锻炼,进而学生很难学到过硬的防虫技能。
面对以上问题,我们拟对实验实践教学的内容整理、归类,与课堂教学体系相配套,在教学总时数减少,实验、实践教学时数也相应减少的情况下,结合城市发展布局的调整、变化的新形势,精选实验课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实验、实践课教学效果[3]。主要表现为加强现场和实地的虫情监测和调查,增加实地治虫防虫的训练,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派出学生到相应单位进行城市昆虫治理的实习,比如粮站、面粉厂、白蚁研究所、城市园林绿化相关单位等。
(三)基础教学大综合,因材施教育英才
城市昆虫学包括了卫生害虫、建筑物害虫、图书纸张害虫、储粮害虫等多种害虫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教学内容涉及面广。但是,害虫发生的基本规律是相同的。根据这一特点,设计综合性课堂教学模块和实验、实践教学模块是完全可行的,既可以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基础教学内容,又可以将他们有机地贯穿起来,达到加强、巩固、综合基础教学内容的目的。对具有不同地域特点的害虫,根据生源特点,因材施教,实现创新型、综合性、高素质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结束语
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聚集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的过程。18世纪初,全世界只有1.7%的人生活在城市中。到1900年,有2.25亿人生活在城市里;1990年,生活在城市里的人超过28亿。据估计,到2025年,全世界城市人口比例将达到62%。大量的人生活在城市中,无疑会给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害虫、疾病及污染的控制造成极大的压力。城市化导致人口集聚、大量房屋建造、储粮囤积、生活废弃物增多。这使得一些能够适应城市环境的昆虫转变为城市昆虫。比如,人口的聚集,开始储藏粮食,有些田间害虫也随之进入仓库。进入仓库中的害虫有些不适应新环境,而消失或迁出。大部分经长期演化而适应新生镜,或来往田间与仓库或放弃原有习性。如谷象Sitophilus granarius后翅鳞片状;豌豆象Bruchus pisorum在田间繁殖,幼虫随豌豆收获后入仓为害。随着空调、中央加热系统的大量使用,为害虫的越冬和热带、亚热带害虫在高纬度地区的生存、繁殖提供了必需的发育温度。我国北京地区,1995年以前,蟑螂的危害并不严重。但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气候变暖,其危害变得十分猖獗。建筑材料的改变,导致白蚁的危害方式也发生了一定变化。城市高层建筑遭受白蚁危害多数在1~3层,尤以第1层为烈。由于城市中高楼繁多,部分道路及坪地为混凝土结构,白蚁为了生存,大多建巢于室外树木处,然后通过地下蚁道到室内为害各种物品。因此,室外植物与室内白蚁息息相关。因此,城市昆虫随着社会的城市化逐渐被认识和重视。
城市昆虫是指在人居环境内发生为害、发育繁殖的一类昆虫。昆虫作为最大的动物类群,昆虫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然而人居环境内的城市昆虫与人类的关系更加密切,它们影响着人类的衣食住行的每个环节。比如: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引成质量和信誉损失;危害人类健康及社会危害性。因此,城市昆虫学(研究城市环境中有害昆虫的种类、习性、发生规律及治理措施的一门学科。)应运而生,最早提出城市昆虫学这个概念是美国California大学的Walter Ebeling。1975年,他出版了Urban Entomology。在我国,1992年华中农业大学邓望喜主编出版了城市昆虫学一书。2006年列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城市昆虫学”属于应用昆虫学范畴。该课程主要任务是通过对昆虫的治理,达到人类免受害虫的骚扰,保障人類的身心健康,维护良好的人居环境。通过植物保护专业的同学通过城市昆虫的学习能掌握害虫综合治理的基本理论,并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为毕业后从事本专业的工作和科研打下良好的基础。然而,传统城市昆虫学的教学往往注重向学生传授已有的知识而忽略了培养创新知识的能力。实验多为验证性的,缺乏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缺乏科研能力和科研方法的训练。
通过对城市昆虫学教学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一些在城市昆虫学教学中存在多年的问题,增强了植物保护专业学生学习应用昆虫学课程的兴趣,提高了本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在实践中也培养了学生们的专业思维和专业素养,以及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从事本专业打下了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宏宇.城市昆虫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2]仵均祥.农业昆虫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6.
[3]杨晓斌.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刍议[J].江西化工,2010(2):19-130.
◎编辑 曾彦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