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尧
[摘 要] 知识的学习,课程是基础,教学是关键,网络学习共同体是新时代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在职业教育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尝试建立网络学习共同体并有效应用于教学实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结合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网络学习共同体建设,从教育实效入手,按照教学中的实践体验、对共同体的再认识、多样性局限性分析、有效应用策略进行探究,主要围绕基本概念、功能特征、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等进行展开,以促使网络学习共同体能够在职业教育类课程中得到有效应用。
[关 键 词] 网络学习共同体;课程教学;有效应用;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5-0086-02
随着我国率先迈入5G时代,网络的飞速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信息技术的优化升级,更新着人们的学习理念。目前,网络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备受人们的重视,也为教育改革提出了更为广阔的可能,对教学方式提供了更为灵活的场景。更好更多地借助网络来达成教育教学目标,对职业教育而言,具有更好的普适性。在亲身经历多年职业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后,笔者认为:知识的学习,课程是基础,教学是关键,网络学习共同体是新时代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在职业教育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尝试建立网络学习共同体并有效应用于教学实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结合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网络学习共同体建设,从教育实效入手,围绕基本概念、功能特征、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等展开,以促使网络学习共同体能够得到有效应用。
一、网络学习共同体初体验(教学感受)
职业教育历来具有职业化、技能化特色,教学目标相较普通教育更具开放性、灵活性特点,教学对象要求课堂更有互动体验和教学延展。作为从事职业教育多年的教师,笔者深刻意识到,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建设与有效应用,在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具有事半功倍效果的同时,对加强师生联系、加深师生情感、加大课程延伸、加倍资源积累均有显而易见的实效。
(一)网络学习共同体能促进师生搭建“永久在线”教学机制
大量教学实践表明,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师按照备课思路进行讲授,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鲜有对所学知识点的主动思考,对技能实践类课程更是如此,特定的教学预设往往仅能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达到特定的教学效果,不利于在不同条件下对所学知识点的探究和验证。拿笔者任教的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中“Dreamweaver CC2017的安装”知识点来说,教学机房里基本都能顺利完成的实验任务,却在许多同学自己的计算机上无法实现。课后在学生遇到困惑,迫切想第一时间尝试解决时,师生借助班级QQ群很快建立联系,通过一对一、一对多、QQ通话或视频等多种方式,在较短时间内沟通探讨课堂上未能完全呈现的新问题。一旦“主动提问、及时应答”的网络学习通道打通并能长期保持,简单却有效的“永久在线”教学机制即初步达成。
(二)网络学习共同体能促使师生在“教学相长”中共同进步
“永久在线”教学机制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同时,非面对面、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等网络教学优势将日益突显,“周末即睡玩”的学生变得愿意尝试回顾上周所了解的知识,曾经“遇到问题即退缩”的状况因教师的时时在线变得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自己努力思考实践后收获成功”的喜悦。对教师而言亦是如此,學生越来越多的“问题”让教师有机会面对五花八门、课内课外的各种知识点,一定程度上督促教师进一步钻研教学、提高水平、答疑解惑。如网页设计课程“动态网页数据库连接”知识点教学中,由于操作系统版本、操作平台环境等因素的不同,学生遇到的“麻烦”一度令笔者“焦头烂额”,课后连夜十余个小时的研究,数十次的尝试,及时的解答,教师对知识点理解的广度和深度显著增强的同时,对学生也有着较强的正向激励。
(三)网络学习共同体能促成师生边教学互动边资源积累生成
传统教学方式下的备课授课、练习作业、阶段测试等,主要依托教案等纸质媒介进行,不利于教学资源的积累。而在网络学习共同体模式下,教学过程则可以以泛雅等网上学习平台为载体,将授课内容、实验项目、课堂探究、练习作业、知识测试等教学全过程资料自动记录和动态生成,授课结束即意味着教学资源整理完成,后续再利用只需“一键”操作即可。
二、网络学习共同体再认识(基本概念)
应该说,课程教学的网络化只是网络学习共同体建设在狭义范畴的基本应用。广义的网络学习共同体又称在线学习共同体,是指在基于网络的虚拟环境里,一个由学习者(群体)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学习团体。借助网络,在知识共享和同伴支持的基础上,通过参与交流、协作、反思 等活动,成员之间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竞争的人际关系,最终促进个体的成长,以达到有意义学习的目的。
当前,职业学校的学生入学成绩相对偏低,学习习惯相对较差,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相对薄弱,但对未来职业有着更明确的定位,对专业水平提升有更迫切的需求,对技能操作实践有更强烈的渴望,单纯的教室环境、传统的教学模式已越来越不能满足他们的学习要求。基于课程的网络学习共同体,是一种较为实用的学习组织形式,它将网络学习共同体的优势与传统课程相结合,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技巧,保持持久学习力等方面有积极的作用。
三、网络学习共同体多样性(功能特征)
在基于网络的远程学习环境中,由于缺少面对面的直接接触,以自发自觉为主的构建模式会降低学习团体间的认同和投入程度,因此网络学习共同体必须经过有意识的设计才能形成,对其功能特征的把握就变得至关重要。
(一)网络学习共同体具有社群强化功能
学习者之所以选择加入学习共同体,是因为在其中能满足学习者的自尊和归属需要,能清晰感知到与其他学习者的“志同道合”,同属一个团体,具有同样学习目标,遵守共同规则,进行共同的学习活动,具有较多的共同语言,一个以共同学习为目的的社群自然生成。学习者对共同体的认同感以及从其他成员身上感受到的尊重与互助,有利于增强学习者在共同体中的参与程度,持续努力的学习活动在社群中更容易得到维系。教学中以班级或专业为单位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是将课堂向社群进化的重要捷径。
(二)网络学习共同体具有信息共享功能
在共同体中,学习者与助学者、其他学习者进行交流、合作,一起建构知识和经验分享。沟通交流中,助学者对共性问题的回复可在第一时间得以分享,可有效避免重复提问,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看到其他学习者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让共同体成员得以以更宽的角度思考、理解、解决问题,重构知识过程中获取经验和技能。
(三)网络学习共同体具有开放多样特性
网络打破了时空对交互学习的限制,基于网络的学习是“时时能学、处处可学、人人皆学”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形式,开放性的网络造就开放性的网络学习共同体。网络学习的传播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一种超越,是更加复杂多变的多对多关系,它既可以将课堂作为空间,也可以将更广阔的社会场合作为空间;既可以利用课内时间,也可以延伸到课余与假日时间。聊天软件、网络电话、音视频、学习平台等交流工具构建了超时空的立体网络学习途径,网络学习共同体提供了更为灵活多样而富有魅力的学习方式。
四、网络学习共同体局限性(存在问题)
据调查,国内对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研究始于2000年,2003年有少数研究论文发表,盛于2010年前后,近几年仍是研究热点。近二十年的时间,研究者往往对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应用效果寄予很高的期望,但在实践运用中却总是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大部分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效果反而没有采用传统教学的学习效率高。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乏组织性,共同体内的成员角色不清晰,随机偶发的交流沟通居多,阶段性活跃后往往陷入沉寂;二是规则意识薄弱,学习者大部分不清楚自己在共同体内应该承担何种责任,又应该具备哪些专业知识,相互间仅仅停留在通过网络构成了一个学习团体而已;三是受限于网络学习环境,单纯靠网络在线的学习,少了许多面对面教学所能传递的更为丰富的互动信息,不能及时地手把手指导往往会中断学习者的热情和积极性。
五、网络学习共同体方法论(解决策略)
要解决网络学习共同体环境下学习效益的问题,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步骤循序渐进,有序推进持久有效的网络学习共同体建设:
(一)形成共同的学习观和学习体验
网络学习共同体是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共同的学习观与学习体验为共同体凝聚力的重要来源。网络学习共同体是在一定的网络空间中,由不同知识层次和个性特征的学习者组成,不同的学习者对学习有不同的认知和体验,要针对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固有特质进行专门适用性设计,不能照搬一般网络学习方式的设计理论,应有效地进行设计组织。通过观察基于课程的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网络活动,总结其形成、目标、成员、作用、周期等方面的特征,定期组织有针对性的网络学习活动,并有专门人员对活动效果进行反馈。
(二)促進主动参与和积极反思
网络学习共同体的主要特征在于其成员基于共同兴趣和关注点的共享与交流,每个学习者根据自身需求和体验各自处于独立地、主动地参与状态,并对自身的参与行为能够反思、领悟、进行自我调控。可以作为传统教学模式的有益补充,在分析基于课程的网络学习共同体特点的基础上,概括出行之有效的活动模式,提出相应的评价策略、主题引领策略、管理策略、活动组织策略、情感补偿策略等,促进传统教学与网络学习的相互协同,形成师生更为紧密的学习网络。
(三)以智慧的凝聚与发展为目标
网络学习共同体是共享信息、资源、观点和经历的一个学习过程,要使其得以有效应用,要始终坚持以学习者的智慧凝聚与发展为目标。可遵循“从学习者中来,到学习者中去”的路线,以课程知识点的学习为中心,用学习者喜欢的形式达成传授知识、提升技能的目的,同时秉承“一切为了学习者,一切依靠学习者”的理念,引导共同体成员共同参与,一起探究形成基于该课程特点的网络学习共同体长久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徐利广.建构指向深度学习的网络学习共同体[J].教学与管理,2019(5).
[2]周丹.基于学习风格的网络学习共同体模式构建[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9(4).
[3]张晓丽,张津.基于社交网络的学习实践共同体的构建与思考[J].智库时代,2019(2).
[4]张俊飞.社交网络在翻转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J].福建电脑,2018(4).
[5]付丽萍,刘贤.网络学习共同体有效应用的策略研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7(5).
[6]张建伟.论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J].教育技术研究,2000(4).
◎编辑 郑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