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舟 马清璇
[摘 要] 口腔审美理念对口腔修复、正畸等治疗效果有重要影响,针对我国现行口腔医学教育中美学教学的不足,探索有效的口腔审美教学模式。分析几项重要的口腔美学理念,并提出相应的提高措施,以拓宽口腔医学生美学知识背景,提高临床思维能力,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口腔临床医生的美学素养。
[关 键 词] 美学;口腔;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獻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5-0306-02
口腔医学是一门口腔专业知识与审美艺术密切相关的学科。口腔修复学、口腔正畸学等学科不仅影响口腔的正常生理功能,对患者的容貌美观乃至身心健康也产生较大的影响。但在传统的口腔教育中并不涉及口腔审美教育,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同时也增强了对美的追求,进而对口腔美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本文分析了几项重要的口腔美学理念以及对如何提高口腔医学生的审美进行了探究。
一、口腔美学教育的重要性
(一)提高口腔医学生的审美能力
口腔修复学是一门兼顾咬合功能及美观功能的学科,需要临床医生具备丰富的色彩学、形态美学等相关知识,并能够将其运用到口腔的治疗当中。而口腔医学生的对牙齿色彩的辨别能力及牙齿形态的审美能力决定了患者前牙美观性。因此需要通过审美教育, 让口腔医学生具备审美能力,进而创造美。
(二)提高口腔医学生对颜面、微笑的把控力
口腔正畸学是一门兼顾牙齿及颜面美学的学科,不仅要求有整齐的牙齿、良好的咬合功能,更需要把控好颜面部及微笑的美观性。因此,需要对口腔医学生进行美学指导与训练,增强他们在临床操作中的美学概念,并应用于实践,为患者塑造美丽的侧貌与微笑。
(三)提高口腔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专业修养
良好的审美教育可以提高口腔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艺术思维,在生活中善于发现美、塑造美,通过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专业修养,将自身的美学理念融入专业知识中,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口腔医学生审美教育内容
(一)口腔微笑美学教育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微笑无处不在。迷人的微笑可以提升个体的魅力。微笑作为面部美观的主要部分已成为正畸矫治的重要内容。影响微笑美观的因素包括微笑线、微笑弧、颊旁间隙等。
微笑线是指在微笑时上唇下缘与上中切牙龈缘的相对位置,Tjan[1]根据微笑时上中切牙临床牙冠的暴露量将微笑线分为三类:(1)高微笑线:微笑时显露上中切牙牙冠全长和部分牙龈;(2)中微笑线:微笑时中切牙显露量为75%~100%;(3)低微笑线:微笑时中切牙显露量小于75%。多数研究认为中位微笑线即微笑时显露全部上前牙牙冠而不显露牙龈的微笑较为美观。微笑线受口周肌肉、上唇长度、前牙长度及颌骨、牙槽骨高度的影响[2],如露龈笑的患者,可能因为上唇过短、上颌矢状向垂直向发育过度、牙龈过度增生、牙齿延迟性被动萌出等,在美学教育中,应分析露龈笑产生的机制,让学生对露龈笑产生的原因有一定的了解,以便以后在临床工作中对露龈笑的治疗,可以从原因出发,针对不同的产生机制,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
微笑弧是微笑时下唇上缘曲率与上前牙切端连线的曲率之间的关系。下唇与上颌切牙曲线的平行度分为三类:正向意味着下唇上缘与上颌前牙的切端连线平行;平坦意味着上颌前牙的切端曲线相对于下唇曲线是一条直线;反向意味着上颌前牙的切端曲线与下唇的曲线相反。多数学者认为当上前牙切端连线与下唇上缘相平行时为理想的微笑弧,可取得较美观的视觉效果[3]。关于微笑弧的影响因素,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议,但有文献报道认为正畸治疗可能会使微笑弧变平[4],这提示在美学教学中,要对微笑弧的影响因素做进一步讲解,让学生对微笑弧的改变有更深入的了解,以防止以后在临床治疗中,破坏微笑弧的协调性,从而影响微笑的美观性。
颊旁间隙是微笑时牙列两侧边缘与口角间的空隙,视觉上为黑色的空隙[5]。2005年,Moore[6]等根据微笑时颊间隙占微笑宽度的比例将微笑分为5类,宽度微笑:颊间隙占微笑宽度的2%;中度一宽度微笑:颊间隙占微笑宽度的10%;中度微笑:颊间隙占微笑宽度的15%;中度一狭窄微笑:颊间隙占微笑宽度的22%;狭窄微笑:颊间隙占微笑宽度的28%;临床医生认为微笑时颊旁间隙过小是一种义齿性的不自然的面容。而颊旁间隙过大,也会影响到微笑的美观性。因此口腔医生在制定正畸或修复方案时,应该将颊旁间隙列入需要考虑的问题当中。在美学教育中,颊旁间隙对微笑美学影响较大,修复科医生在排列全口义齿时应关注到颊旁间隙,避免形成义齿性的不自然的面容。对正畸拔牙是否会扩大颊旁间隙,目前还存在较大争议,但这提示在以后的正畸治疗中应该要控制好上牙弓的宽度和后牙的转矩,避免形成过大的颊旁间隙。
(二)颜面美学教育
正畸治疗是矫正错合畸形,改善颜面美观的学科,而以往正畸治疗的重点在于牙齿的整齐和咬合功能的改善,而忽视了矫正对面容的影响,因此,口腔医学生在学习正畸专业时,要了解牙齿与颜面美学的相关性,不仅要矫正牙列,还应矫正面部异常。
正面美学:面部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1/3是从前额部发际到眉间点;中1/3是从眉间点到鼻底;下1/3是从鼻底到颏下缘。当三部分比例相等的时候,可视为较为美观协调的正面观[7]。侧貌美学:评价侧貌特征主要集中在面中和面下1/3的形态,所以评价鼻、唇、颏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作为面部软组织侧貌美学评估的关键因素。一般将经过软组织颏前点和鼻尖点的连线称为E线,在协调美观的侧貌中,下唇在E线上,上唇在线上或者该线稍后0.5~1mm[8]。由于现在患者的美观意识不断增强,他们的美学诉求也不断提升,以往患者的关注点多在牙齿的排列整齐,现在对颜面美观的要求也不断提升,这就要求临床医生在正畸矫正过程中要不断关注牙齿移动所带来的颜面变化,特别注意拔牙患者因牙齿内收太多而导致面中不断塌陷,形成不理想的“正畸面容”。所以在颜面美学教育中,要让学生对美学评价指标有充分的理解,以便在以后的临床治疗中充分利用美学知识,为患者塑造美观的微笑和颜面。
(三)口腔色彩美学教育
在口腔修复临床中,比色是修复美学的重要环节,医师需要通过比色将患者的牙色传递给技师,使得制作出来修复体的颜色与患者自身牙色保持一致。但视觉比色法具有明显的主观性,不同医师对牙齿的颜色的感知能力也不尽相同,有研究表明,这种视觉差异可显著影响临床比色的准确性。在临床工作中准确的牙色复制一直困扰着牙医,特别是刚接触口腔修复的医学生们,由于缺乏色彩识别训练,他们在比色环节中更倾向于用主观感觉进行选择,这就使牙色复制出现了很大程度上的个性化而非标准化,由于比色环节的主观性太强,使得比色教学一直是口腔教学的一个难点。为了提高学生对色彩的辨识能力,提高他们在临床比色中的准确性,在今后的口腔教学中应加强对口腔色彩美学的教育并通过色彩识别训练提高受训者的色彩识别能力。比色的方法包括视觉比色法、仪器比色法、数码摄影辅助比色法。每种比色方法都有其优缺点,在色彩美学教育中,可以将这几种比色方法分别演示给学生,让其了解不同比色方法的差异性,为以后的临床比色工作提供了较大帮助。
三、提高口腔医学生审美教育的措施
(一)提高学生的审美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首先要激发他们对口腔美学的兴趣,在讲授专业知识时,可将美学知识、美学案例融入其中,让他们从医生的角度分析问题,思考如何兼顾功能和美学等问题,使他们树立审美理想,将自己当成艺术家,提高他们认识美、识别美、创造美的能力。在色彩美学教育中,可以利用年轻人争强好胜的心理,通过比色比赛的模式,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对成绩优异的同学予以奖励,充分激发学生的激情,使他们积极投入到比色训练中。
(二)提高教师审美素质
口腔审美教育需要一个教师团队,要求牙周、正畸、修复等各个领域的教师医生一起授课教导,这就要求教师团队的成员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在此基础上,还要不断学习最新美学知识和相关内容,形成统一的美学理念和教学标准。
正畸、牙周、修复的美学理念还存在一定的争议,审美标准也日新月异,这要求授课老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美学知识,通过查文献,听讲座,美学培训等方式不断强化自己的美学知识,并在教学中将口腔和美学相融合,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素质,为学生带来更好的教育。
(三)充实教育内容
口腔审美教育包括审美调查、理论授课和美学培训等环节,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初步了解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授课,针对学生审美的薄弱环节进行重点讲述,让学生对口腔美学有个初步的认识,同时进行一定的美学培训,包括比色训练,微笑练习,微笑相面向相审美识别等方式强化他们对口腔美学的感知力。也可教授最新的软件技术包括:牙齿比色训练软件,微笑设计软件、VTO侧貌分析软件等让他们掌握最新的技术,通过计算机分析设计使他们形成客观的美学评估标准,为之后的临床应用打下基础。
综上所述,口腔审美教育是口腔医学教育中的薄弱环节,但又占据着重要地位,口腔审美教育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这对以后的修复美学治疗及正畸美学治疗可起到有效的帮助。因此,口腔美学教育应得到学校的发展与重视,学校可通过改善教材、增添基础设施、丰富美学教育等内容提高口腔医学生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Tjan AH,Miller GD.Some esthetic factors in a smile[J].J Prosthet Dent,1984,51(1):24-28.
[2]Monaco A.Gummy smile:clinical parameters useful for diagnosis and therapeutical approach[J].J Clin Pediatr Dent,2004,29(1):19-25.
[3]Parekh S,FieIds HW,Beck FM,etal.The acceptability of Variations in Smile arc and buccal corridor space[J].Orthod Craniofac Res,2007,10(1):15-21.
[4]Caroline de Deus Tupinamba Rodriguesa,Romeu Mahnanib,Maria Salete Candido Machadoc,etal.The Perception of smile Attractiveness[J].Angle Orthod,2009(9),634-639.
[5]Ritter DE,Gandini LG Jr,Pinto Ados S.Analysis of the smile photograph[J].World J Orthod,2006,7(3):279-85.
[6]Moore T,Southard KA,Casko JS,etal.Buccal corridors and smile esthetics[J].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2005,127(2):208-213.
[7]付東杰,张周文.口腔颜面美学相关研究进展[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6,32(6):375-377.
[8]张珂,白丁.口颌面协调六要素在侧貌美学中的应用[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10(2).
◎编辑 武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