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惠玲
[摘 要] 孤独症是因为大脑神经以及基因突变引起的症状,是一种广泛的发展性障碍。孤独症儿童与普通儿童本身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对教育的方式有着特殊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倾注更多的爱心与耐心,更加全面地了解孤独症儿童,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出发,有效运用互动教学策略,帮助孤独症儿童获得知识技、生活技能、发展人际关系,促使孤独症儿童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 键 词] 孤独症学生;数学教学;互动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獻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5-0218-02
孤独症儿童主要存在着社会交往障碍、语言交流障碍、刻板重复行为三大核心障碍,这些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孤独症儿童数学课堂学习的状况不容乐观,思维单一,抽象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差,在课堂学习中不与老师以及其他的学生沟通交流,这样不利于思维能力的拓展,不利于学生日后长期的发展。当前针对孤独学生的教学情况,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其效果甚微,实践调查证明,早期的行为干预、行为训练及个性化教育决定了孤独症儿童能否正常发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互动教学”策略的使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孤独症学生的人际关系,在“教”与“学”的双向活动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促使孤独症学生的知识、情感及社交都能得到不断的锻炼和丰富。
一、在生活化教学中激发互动的参与性
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孤独症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校园生活、个人生活和家庭生活的实际情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营造出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有效地把孤独症学生的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结合起来,激发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让学生想学、愿学。通过录制学生在校园生活的影像,编有趣的故事或创设一个真实的情境,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内容与自己生活贴近,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中参与到生活数学的学习活动中。在教学10以内的数序时,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寻找各种数序信息,如说一说家里的门牌号表示的意思;找一找学校的2号楼304室在哪里,是什么功能室;跑步比赛中,每位参赛选手获得的名次,在实践体验中了解数序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又如选择合适的吸管喝奶茶、冬瓜茶,从中进行吸管粗细的比较,学生利用目测法、重叠比较法,分辨两种吸管哪种粗,哪种细。再通过比一比、插一插等实践体验活动,发现饮料瓶上插孔的大小决定了用哪种吸管合适。孤独症学生在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过程中,经历了数学知识实际应用的过程,发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和自信,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这样的学习更加生活化,更有实际意义。
生活化情境教学在孤独症学生的数学课堂上最常运用到,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来引发他们的关注,吸引他们的兴趣。例如在进行减法教学时,在课堂上向学生表达5-2=3,孤独症学生对数字的变化和老师上课讲述的语言提不起兴趣,并且没有任何概念。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结合实物操作帮助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知量的变化,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情境中,教师选用学生喜欢的物品进行示范操作讲解。有5个苹果,拿走了2个,还剩几个?然后带着学生一起进行模仿操作,学生能听从指令正确进行操作时,师生立即进行相互击掌表示肯定。首先数一数盘子里原来有几个苹果,老师拿走2个后,盘子里苹果的数量发生了什么变化?孤独症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观察到苹果的数量变少了,感知到数量的变化,在大脑中形成了直观的表象,从而对减法的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学习过程中孤独症学生的一个眼神对视、一个配合性的小动作,都证明了互动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适当和及时的回应、等待,一个微笑、一个拥抱、一块小饼干等正向行为支持,增强了孤独症学生的学习动机,坚持把互动持续下去。
二、在个别化教学中提高互动的有效性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孤独症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身心发展的特点制定个别化教学计划,在支持化教学中增强学习的互动能力,满足他们的特殊发展需要,让每一位孤独症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充分的潜能开发。
孤独症学生的认知方法主要是符号提示法,从具体符号逐步过渡到抽象符号。例如在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时,可以出示面包、棒棒糖等学生感兴趣的食物,在教师的带领下或听从教师的指令手口一致地一起进行实物的点数活动,再过渡到有声图片的点数。在点数的反复训练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左到右,由慢到快地点数,然后根据数的结果选择或写出相对应的数字,帮助学生把物品数量和数字符号正确对应上。又如在教学低年级的数前概念,学习分辨大小时,设计了孤独症普遍喜欢的简单直观的游戏,把大小不同的水果带进课堂,学生对放在一起的两个大小不一样的水果进行观察,在视觉上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听从教师的指令要求指出哪个大哪个小,并能将大的水果拿到自己手中,在相互对比中感知大小概念。对无语言的孤独症学生图片视觉化线索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借由颜色、图示、图卡、完成工作袋任务、工作流程图等的使用,帮助学生寻找相关信息来完成一系列的工作。从实物操作过渡到图片观察,再到数字符号的理解,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和思考能力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师生间的互动也在个别化训练中不断持续着。
孤独症学生在情绪行为方面一般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当他们的注意力发散了,出现情绪或行为问题时,无法参与正常的学习时,就需要进行个别化辅助教学。协同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支持性辅助教学手段,主教教师进行集体教学,助教教师或家长在旁对孤独症学生进行个别化辅助,有针对性地对孤独症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操作和强化训练等。借助平板电脑上玩玩数学游戏,如“数字对对碰”“帮小动物从大到小排排队”等,既能有效地稳定学生的情绪,吸引学生的注意,又能帮助学生较好地达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在个别教学中将教学目标进行分解,降低难度,并采用小步子、多循环的方式,使其也能体验到“跳一跳摘到果子”的成功喜悦,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保证了孤独症学生都能有所参与、有所收获。
三、“趣”中激“情”,有效开展互动学习
在孤独症学生的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将知识与趣味融为一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有效开展互动学习。信息课程纲要中提出,现代信息技术能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有力的学习工具。多媒体教育技术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于一体,在数学教学中可利用交互式白板进行教学,直观形象地感知内容、动态的视觉效果和各类互动游戏的展示,变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有趣,希沃授课助手的使用中把学生平时的活动视频、照片及作品进行上传呈现。这些教学手段都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的参与度和专注力,从而较好地实现师生间的交流互动,促进学生的社会交往和沟通能力的发展。
孤独症学生注意力的持续性和稳定性都不是很理想,教学中可适当地穿插一些符合孤独症儿童心理特点的有趣的数学小游戏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如当老师的小助手听口令取出相应数量的本子并分发给小组同学取物、敲击拍打乐器数一数数量,叠一叠比一比盘子的大小、裤子的长短。也可结合音乐律动及朗朗上口的儿歌,配合简单有趣的动作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自己喜欢的数学游戏中。参与到同伴间的游戏中也能帮助孤独症儿童更好地融入社会,在教师的引导下和其他同伴玩一些简单有趣的互动性小游戏,如在学习《认识整时》的教学中组织学生一起玩“老狼几点钟”的游戏,学生在模仿、轮流、等待、合作、遵守规则中掌握互动游戏的技巧,同时也提高了社交能力,让孤独症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兴趣中得到发展。
四、在集体教学中提高合作交流能力
伙伴学习是促进孤独症学生进步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孤独症学生与他人很难建立社会关系,但是他们每个人内心对外界都有不同的想法,引导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友好的课堂互动团队合作,也是对孤独症学生人际协调能力的一个重要突破。如果在课堂上的数学教学环境中,可以给学生创造轻松舒适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可以在这个环境下主动地提出自己的观察感悟,这样就会有助于学生自己思维能力的发展,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在平时的生活中要重视孤独症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为他们创设互动式的集体教学环境。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同龄者,把孤独症学生安排在与其熟悉的、活泼有带动性的同学旁边,在他们之间进行数学问题的讨论,可以让孤独学生更加放松心态,数学逻辑思维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也让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在集体教学模式下,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把孤独症学生安排在长期合作的小组中进行数学学习,在小组学习中,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在小组中安排一个学习能力较强、带动性强的学生,孤独症学生就可以在同学或小组的示范带动下进行模仿学习,在与同伴合作交流讨论中形成一种共同学习的氛围,从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在集体学习和小组活动中,为孤独症学生提供一个与正常儿童进行直接交流互动的机会,与其他同学不仅成为学习上的伙伴,一起交流、一起学习,而且也能成为生活中的朋友,同成长,共进步。
总之,在孤独症学生数学教学中互动教学策略的应用不再局限于课堂,还应贯穿在日常生活中。在生活情境教学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互动性,从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中进行个别化教学,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将互动学习有效地应用到数学学习中,提高孤獨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发展他们的人际关系,促使孤独症学生更快、更好地融入社会群体生活中。
参考文献:
[1]林琴.孤独症学生数学课堂中结构化教学法的应用[J].现代特殊教育,2017(15):52-54.
[2]王云峰.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数学教学[J].中国特殊教育,2017(11):56.
[3]宋曼.孤独症儿童生活数学个别化教育课例分析[J].现代特殊教育,2017(7).
[4]刘昊.孤独症儿童的行为教学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
[5]胡晓毅,范文静.孤独症儿童结构化教学研究实现[J].现代特殊教育,2016(13).
[6]顾丽萍,朱维娜.关于孤独症谱系障碍学生社会融合教育的研究[J].现代特殊教育,2018(7):70-73.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