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西莲
[摘 要] 随着互联网、多媒体、移动终端等信息技术的广泛普及和信息化教学的推进,Flash动画、微课、在线学习门户、学习软件、互动教学平台等信息化教学手段逐渐被一线教师广泛运用。如何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有效提升中职公共艺术课堂的教学,同时又能体现公共艺术课程特色,实现教学优化,已经成为广大中职院校的教师共同探讨的问题。从公共艺术音乐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实际出发,分析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优势及取得的效果,并提出了一些见解。
[关 键 词] 信息化技术;优化教学;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5-0214-02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提出:“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鼓励发展性评价,探索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显然,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信息化教学走进中职课堂势在必行。老式古板的教学模式,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无法唤醒他们对学习公共艺术课的激情,甚至会消磨其学习的斗志和意愿。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利用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的缺陷,成为提高中职公共艺术课教学有效性的利器。
一、信息化教学融入中职公共艺术课堂的必要性及优势
在中职学习环境中,信息化教学手段为公共艺术课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基础知识的巩固到应用能力的提升提供了资源和环境准备。信息化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符合“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从理论和长远上来看,信息化教学融入中职公共艺术课堂是非常有必要的。
信息化教学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唤醒学生的学习激情,信息化技术的运用使开放性教学方式进行施教成为可能,这种教学方式尊重了学生的多样性发展,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趣味性的信息资源很好地唤醒了学生的求索心、点燃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信息化教学赋予学生主动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借助信息技术,学生可以很便捷地提取大量的与课堂内容相关的资料,使学生完全参与到课堂学习,感受到学习的轻松快乐,让学生体验自主探究学到知识的成就感。课堂教学模式也由教师教授讲解为主转变成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情景创设、小组合作、知识建构、问题探究等方式自主学习,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合作、学习、实践能力。
二、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有效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
以公共艺术鉴赏课程为例,传统的课堂是指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本中的理论知识,欣赏图片和简单的音像资料,这样的课程对理解能力较弱、学习兴趣不太浓厚的中职学生来说,课堂是枯燥无味的,而信息化技术手段的运用就很好地改变了这种现状。
例如,在讲授公共艺术音乐篇第一单元第二节《音乐情绪》时,如果没有信息技术为载体,仅仅靠教师讲解、欣赏,学生很难参与进课堂,也很难真正理解音乐情绪这一抽象的概念,仅靠听《春节序曲》《小夜曲》、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主题曲,要让学生理解所谓的音乐情绪,学生很难体验到真正的音乐内涵。而要将这些作品在一节课上讲深、讲透不太可能。而通过信息技术在课前、课中、课后的运用就能轻松地解决这一难题。课前在学习平台上布置任务,让学生利用网络搜索相关知识进行预习,并分小组让他们准备一些课堂上分小组进行创造性学习需要用的音像、图片、文字等资料,教师也在课前精心筛选网络资料进行分享;课中通过资源分享、观看微课、启发小组探究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不同的艺术表演形式传達情绪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如,诗歌朗诵时,是通过文字和诵读的语气来体验情绪;看电影时,是通过画面带来的视觉冲击,结合电影中的语言、音乐等来感受情绪;而将音乐与诗歌诵读,音乐与电影画面结合在一起时,学生就能在实践中真正体验到音乐情绪的真正意义。课后利用学习软件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创作,选择自己喜爱的经典诗文诵读并选择配乐和应景的图片,制作为美篇视频,这样的方式不仅调动了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还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和展示。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让中职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教学模式得以真正运用,这样的教学模式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充分利用了学生的课余时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了学生创新的思维能力,这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
三、信息化技术教学的运用有效地拓展课堂教学,高效完成教与学的任务
信息技术的运用在声乐演唱的教学中发挥了传统教学中难以实现的重要作用:(1)教师可以将较好的演唱类教学视频、演唱表演活动,如中央电视台的《经典咏流传》节目等分享给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看并在班课群发表讨论,教师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正确的引导。(2)利用班课群让学生录制自己的演唱视频供同学、老师欣赏、评价,此举让学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也可以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演唱的优缺点,还很好地锻炼了学生演唱紧张的心理素质。
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还解决了学校学生多、教师少这一棘手的问题。众所周知,音乐表演科目的学习不像文化课的学习那样,一个教师在讲台是对着几十个学生教和对着几个学生教的效果差别不大,演唱、演奏的教学重在个别指导、因材施教,学生的个性差异大,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个别指导发现个别学生的优缺点,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钢琴弹奏课教学中,为了尊重学生的多样性发展,针对课程内容的特点,我仔细筛选网络共享资料投入教学中,或是分享给学生课前预习,这些包含一定趣味性的信息资源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也唤醒了学生的探索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常用的信息化技术教学手段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还在不同程度上点燃了学生的学习激情。如,微课,以8至10分钟“短小精悍”的特色,能够让学生在一种类似看电影一样的快乐、轻松的氛围里面学习新知识,将原本书本中相对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更加立体、全面和系统化,在教学中真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可以将手机作为移动学习终端,不仅可以给不敢向老师主动问问题的学生或者视力差、听力差的学生提供一个再学习的好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也会越来越高。又如,学习通、云班课、微信群等,方便了课前布置任务,分享信息资源给学生随时随地学习;新课学习之后,我通常将我的教学要求和详细的讲解、示范拍摄为视频,上传到学生群,供他们随时再次学习,解决了很多技术难点。我还让学生将练习熟练的弹奏乐曲互相拍摄视频上传到班群,我及时进行登记和评价,这样的教学手段有很多优点:能更及时地评价学生弹奏技术的掌握情况,也能让学生及时纠正;学生在互相拍摄视频上传的过程中锻炼了演奏的能力,很多学生逐渐克服了现场演奏紧张的心理;通过班课群系统的奖励措施,很好地调动了学生课后认真练习的积极性。
信息技術与艺术学科教学的整合能实现将教师从繁重的课堂任务中解放出来,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枯燥的音乐理论与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技术结合在一起的教学将变得生动有趣,易于被学生所接受,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也大大提高。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使用广泛的信息资源来解决问题,主动学习、积极地参与和探索,大大拓宽了他们的想象和思维空间。
四、应让信息化技术优化教学而不应该只是美化教学
现在有很多学校已经投入大量的资金,购置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建立校园网络和网络教室,可是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使用这些设备的只是少数教师,特别是迫于上公开课需要或是参加教学比赛需要才会启用这些设备。常常是年轻的教师被推选出来上公开课或者参加比赛时,为了完成信息化技术教学这一任务型课程,才想方设法将信息化技术堆积在一门课程中。究其原因有:年纪大的教师认为学会使用先进的信息化设备费时费劲,习惯性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轻松;年轻的教师苦恼信息化教学资源短缺,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搜寻、推敲、再制作才能进入课堂等。
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技术推动教育的作用是每一个教育者应该共同努力的目标。首先,教育资源库的建设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关键;其次,有了良好的硬件设备作为物质基础,还要注重教师信息化素质的提升,使其发挥现代教育设备效益。我们的目标应该是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组织好教育信息资源,并充分发挥其交互作用,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让信息技术成为教师教的工具、学生学的工具以及环境构建的工具。同时教师在教学中潜心挖掘适合学生的各科探究素材,并进行恰当的加工整合,设计有利于学生探究的平台,以达到帮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目的。同时还应明确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其地位是辅助而不是代替,不可以取代教师的主导地位。
作为中职教师,应该秉承“一粉笔、一教材、一戒尺”的初心,保持对教学工作的严谨性,以“终身学习”的观念进行自我提升,学习前沿的科学教学技能,更新先进的教学理念,完善自己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水平的稳步提升,这样才能达到中职教育者的最终目的,即培养具有信息化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符合当今及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职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谭家茂.新课程中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与探索[J].基础教育课程,2006(10).
[2]高菲.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高职英语教学创新探索:以机电专业英语教学为例[J].海外英语,2016(12).
[3]孙邰梅.新教程下多媒体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教育信息技术,2009(11).
[4]杨永刚.浅谈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以《探索月球奥秘》为例[J].陕西教育,2017(1).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