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坠子戏唱腔中的腔调特点探究

2019-02-10 10:54邓丹
北方音乐 2019年23期

【摘要】安微坠子戏作为地方稀有戏曲剧种,腔调特点具有一般戏曲特点的普遍性,又具备它的独特性。本文从坠子戏的音乐本体出发,着眼于安徽坠子戏唱腔中腔调的特点,通过系统的查阅资料及走访调研,对安徽坠子戏代表性唱腔进行分析,以期探究出新的腔调特点。任何艺术形式都在随着时代的推进而不断变化发展,但这种变化不是彻底颠覆而在保持其基本特征的基础上的进化。安徽坠子戏亦是如此。本文通过对安徽坠子戏演唱中腔调特点的分析研究,不难看出安徽坠子戏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多种因素的限制,但其也在不断获得新的发展。

【关键词】安徽坠子戏;唱腔音乐;腔调特点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综述

安徽坠子戏是是安徽省地方戏剧之一,且作为地方稀有戏曲剧中的代表。坠子戏因其歌曲风格和坠子的伴奏而得名。坠子戏是从农村民间音乐的单一坠子,混合皖北“道情”“莺歌柳”“三弦书”等民俗音调而演变而来。分布于安徽、河南、江苏、山东等省。坠子戏虽是乡土剧种,但不土、不酸、不俗,是一种田园的自然美。坠子戏善于表现善良、朴实、豪爽、耿直的性格。卖甜瓜》《王林休妻》《小菜园》《小包公》等,都是坠子拿手的优秀剧种。坠子戏根植于淮北大地,在广阔的天地里成长,同人民有一种天然的感情,它弘扬了真善美,鞭打了丑恶假,它体现的乡村民情,传承了高尚的道德风尚,深受人民的喜爱,充满了无限的生命力。

坠子戏的唱词,有七字韵、十字韵、三字紧、五字嵌等节奏灵活的长短句。坠子戏的唱腔朴实、易懂,板式比较丰富。常用的板式有平板、寒板、慢板、快板、垛板、寒韵、送板、摇板、散板等。坠子戏文场的主奏乐器是坠胡(又称“大弦”),形状类似小三弦,共鸣筒蒙以桐木板。坠胡在演奏技巧上的“揉音”和“滑音”很有特点。另外,还配有二胡、高胡、筝、三弦等乐器。打击乐方面在单口坠子时期,只有脚梆和简板,形成坠子戏以后,改用“土板鼓”(用粗竹根子自制的)和手板,还增加了一套锣鼓。1946年以后,先后吸收了京剧和其它地方戏的锣鼓点子,已能很好的配合表演、烘托剧情。

坠子戏的表演主要依靠唱腔和说白,道白采用皖北方言,需要上韵时,就在方言的基础上上韵。唱词和曲调紧密结合,高低回旋变化自如,因此观众用“听起来过瘾、带劲”等话来赞赏坠子戏的演唱。坠子戏的小生、小旦、老生等行当的服装、化妆和其他剧种相比虽显得简单,但比早期的坠子戏已有不少改进。

坠子戏平板四句腔由于其句法、旋律及补腔过内的特殊运用,在坠子戏中被称为“坐桩”式结构。所谓“坐桩”,即把唱腔的各种句式变化比喻为像同样的绳子都拴在一个木桩上,向周围不同方向拉扯。表明了以四句腔为代表的坠子戏唱腔音乐既富于变化而又集中统一的鲜明特点。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安徽坠子戏唱腔音乐中的腔调特点具有一般戏曲特点的普遍性,同时又具备它的独特性。

(一)唱腔婉转动听,曲调丰富多彩

坠子戏的歌声很是悦耳动听,曲调也极其丰富多彩。它的音乐系统是板腔,可分为主体唱腔、辅助唱腔和其他唱腔三大类。主体唱腔是以“四句腔”为其变化基础或由大量的上下对应式腔句繁衍变化所构成的。如平板、寒板、快板和慢板(或称“慢平”)等。它们的风格性强、可塑性大,功能各异、变化丰富,每一种板式都可以自我构成各种大、小不等的完整唱段;并适应各类行当的演唱,表现情绪较为广泛,在诸类唱腔中居于主导地位。辅助唱腔具有其他戏剧的个性和新鲜感。喜欢表现极度悲伤的“冷韵”,情感表达“摇板”,表达幽默和滑稽的“腔”,表达痛苦和悲伤的“冷”,表达低心情“送板”,这些用于转换节奏或终止前。在速度和节奏方面,慢速,中速和快速唱歌之间存在差异,即紧张演奏和慢唱,而其他演唱风格则吸收了其他的民谣,并在原始单曲中继承少量的曲调。

(二)腔调朴实自然,活泼生动显幽默

安徽宿州的当地语言通俗易懂、生动且富有表现力,是坠子戏艺术特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坠子戏演唱中具体使用的腔调道白因剧目而异,现代剧目和古代剧目,基本都运用了丰富生动的地方方言,腔调朴实自然,对当地百姓来说,易于接受且贴近生活。描述古代宫廷案件剧目和其他剧目则使用方言白话。它的俏皮、幽默具有戏剧性的音乐基调、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皖北中原官话等形成了安徽坠子戏独特的艺术风格。

(三)乡土气息浓厚,创新性特色突出

安徽坠子戏能够得心应手地表现皖北中原地区农村人民的真实生活。表演者们大部分是由淮北地区各县或“皖、豫、苏、鲁”接壤农村地区对当地乡风民俗非常熟悉的农民或民间说唱艺人组成。正是因为他们对农民的生活有着深刻的体验,与当地的老百姓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这便是安徽坠子戏能够擅长反映农民的基础思想感情和朴实日常生活积累的原因。

安徽坠子戏的演唱又具有独特的创新,在其原有的简洁性和自然的抒情性的基础上,演变成为“唱歌”和“表达情感“,通过朴实易懂的方言歌唱,让人们品尝到令人惊叹的乡土气息。其中还包括基本的曲调和花音。基本的曲调具有一定的抒情性,如在基本的曲调当中,穿插着一些花音能将一对小夫妻的爱情心理活动等日常生活小事栩栩如生的展现在观众的面前,让人赏心悦目。坠子戏是来自民间说唱音乐较为新兴的戏曲艺术,近几年其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基础上,保留了当地说唱艺术的风格并吸收糅合了相近地方剧种以及戏曲的角色行当的特色。代表作品如《打工奇缘》《苦情》《认娘》等作品。此外其伴奏乐器中主乐器的向上,向下滑动可以与坠子戏的唱腔融为一体,从而更能体现其腔调的特色。

三、总结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及走访调研,对安徽坠子戏代表性唱腔进行分析。在这个中国戏曲百花齐放的时代,与其他戏曲一样,安徽坠子戏虽不可避免的受到了一定程度民间因素和地域因素等限制,但其也在顽强的存活并努力通过特色的创新试图让新时代的大众对其变得喜闻乐见。安徽坠子戏伴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与演变,实现了品牌效应的个性化。

综上所述,通过对安徽坠子戏腔调特点的分析,不难看出在戏曲艺术的发展中,其唱腔音乐的改革与创新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对于坠子戏的发展,除了革新变化以外,还要保留这个剧种独有的风格特点,就如同京剧大师梅兰芳所说的“移步不换型”。通过对安徽坠子戏不同唱腔音乐的分析研究,不难看出传统戏曲音乐在保持剧种特点的基础上不断求得发展的轨迹与规律。

在坠子戏的歌唱风格的发展和演变中,几代坠子戏艺术家一直意识到“追根溯源”的必要性,坠子戏的基本音乐要素是安徽坠子戏演唱音乐的“根”。在安徽坠子戏发展的浪潮中无论何时也不能放弃对“根”的追寻,只有守住这个“根”,才能保证其在原有风格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变化从而得到更好的发展,最终在这百鸟争鸣中展现它独特的魅力。

參考文献

[1]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安徽卷(上)[M].北京:ISBN中心出版,1994:972-977.

[2]宿州文广新局.文化宿州[M].宿州:宿州文广新局编辑出版,2011.

[3]陈曙光.宿州戏曲[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 240-245.

[4]《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词出版社,1995:6.

[5]宿州文化春秋[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1:9.

作者简介:邓丹(1996—),女,安徽宿州,研究生,研二学生,研究方向:中国传统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