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蓝印花布是中国汉族民间传统的工艺印染品,宋代称为药斑布,明代称为浇花布,传说为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区)一归姓者发明。南通为中国蓝印花布的主要产地,土布与天然兰草为农家平常之物,故前庄後坊的蓝印花布染作坊曾遍佈农村集镇。蓝印花布主要用来製作日常的衣服、被面、蚊帐、枕套、包袱布等。
蓝印的由来
江苏南通地处富饶的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非常适宜棉花种植。约从14世纪开始,民间的纺织技术已很发达,家家都有木製的纺车和织机,棉布在民间已相当普及,南通地区成了著名的纺织之乡。
关於蓝印花布,传说源自一个小小的失误:一次在晾晒棉布的时候不小心被风吹到了地上,正巧落在一堆蓼蓝草上,等人们发现时白色的棉布上已经染上一块块的蓝色,整体卻呈现出一份别致淡雅的美。於是人们经过多次研究,最终发现了用这种草汁染布的方法。
南通地区面海临江,气候温暖湿润,特别适宜蓼蓝草的生长。这种就地取材的染布原料,加上自纺自织棉布的便利工艺,使当地染织业迅速发展,並逐渐成为全国知名的特产地。在明清时期,南通的染织蓝印花布的作坊已发展成有规模的街市,而印染技艺也由江苏流传和影响到全国。
图案:花版镌刻
南通蓝印花布分为蓝底白花和白底蓝花两种,两种印花製作的方式一样,只是遮盖和印染的部位不同。
首先是挑选坯布,一般都挑选棉质好的上等布料染制蓝印花布,而普通的坯布多染製纯蓝色为主。蓝印花布的图案要事先刻在花版上。花版用二至三层牛皮纸订合在一起镂刻而成,刻的时候要求刻刀竖直,力求上下层花形一致。镂刻的技法会根据图案的大小、表现方式而有所不同。刻好的花版在正反面刷熟桐油並晾乾,反复两到三次,就可以压平待用了。这样的花版可以反复使用,一旦破损,还可以通过涂色把图案保留下来做成替版。花版的纹样类似剪纸,会受到断刀的影响,设计者既要考虑到花版结实耐用,又要顾及到所刻花纹的形象特徵,通常会巧妙应用大胆而夸张的手法,以意写实,纹样大都粗犷有力,造型富有幻想,很多还保留了原始艺术的痕跡。
把刻好的花版放在白布上就可以进行刮浆。刮浆,就是把用黄豆粉和石灰粉按比例调和在一起製成的防染浆剂刮在花版上,防染浆剂通过花纹空隙漏到布面上,对布面形成保护层。刮浆时接版很重要,花型复杂时对版要凖确,排版要自如。刮有防染浆剂的坯布需要两天的时间阴乾,待灰浆晾乾後,就可以投入用蓝草汁调成的染色剂中染色,没有防染浆剂的部分就会被染成蓝色。
染色:代代相传
染色剂是放在大的缸中,每口染缸有一人多高,里面调配好的颜料通常会使用几代人,而染出的印花布是否鮮亮通透,也和染料直接相关,因此各家的染缸都是精心养护,配方只有染缸人保存和配製,染缸人也是染坊中受尊敬的艺人。
染好的布匹通过晾晒後要把防染浆剂刮掉,没有灰浆的部分染上蓝色,有灰染的部分则保留了原先的白静,形成鲜明和谐的蓝白之美。因为整个过程均为手式完成,受各个工艺因素的影响,蓝印花布的长度一般限定在12米以下,由染色师傅用长竹竿将湿布挑上7米高的晾晒架上,晾晒时的情景十分壮观。
2006年,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