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汉学家威廉·莱尔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译介观

2019-02-10 04:02郑周林黄勤
外国语文研究 2019年5期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莱尔威廉

郑周林 黄勤

內容摘要:本文基于美国知名汉学家兼译者威廉·莱尔(William A. Lyell)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译介实践,结合副文本以及相关研究材料,从文本选择、翻译目的和翻译策略等方面考察莱尔的译介观。研究发现,在翻译选材上,莱尔注重文本类型的多样化,多用研究成果丰富的原文底本,偏爱反映中国国民性的题材;在翻译目的上,莱尔持有尊重异域文化的个人意识形态,喜好通过序跋、注释等方式达成传递中国文化的翻译目的;在翻译策略上,莱尔既坚持原文本内容完整性的实现,也关注“本位效果”的达成,比如译语表达的本土化、读者的反应、译作在译语文化的接受等。对莱尔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译介观进行探究,可为译者研究以及中国文学外译研究提供一个历史观照。

关键词:威廉·莱尔;中国现当代文学;副文本;译介观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汉学视域下中国现当代文学译者威廉·莱尔研究”(项目编号:18C0612)。

作者简介:郑周林,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南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文学翻译史、译者研究。黄勤,博士,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文学翻译。

Title: American Sinologist William A. Lyells View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Translation

Abstract: Combining an overview of the renowned American Sinologist and translator William Lyell and his translation practice of Chinese literature with close reading of paratexts and related researches, this paper examines Lyells view of translation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selection of original works, translation purposes, and translation strategy. The study shows that in terms of selection of original works, Lyell preferred the diversity of text types, the original texts with abundant research, and topics that reflect Chinese nationality; in terms of translation purposes, Lyell embraced a personal ideology characterized by respect for foreign cultures and tended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translating Chinese culture through translators introduction, afterword, annotations, and other methods; in terms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Lyell adhered to the realization of content integrity as well as focused on the achievement of “target language standard effects”, such as localization of translation expressions, readers response, acceptance of translated works in the target language culture, etc. The analysis of Lyells view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translation offers a historical reference to translator studies and Chinese literature translation studies.

Key words: William A. Lyell;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paratexts; view of translation

Authors: Zheng Zhoulin is Ph.D. candidate at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74, China) as a lecturer at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Changsha, 410205). His major academic interests are translation history and translator studies. Huang Qin, Ph.D., is professor and doctors supervisor at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74, China). Her major academic interest is literary translation. E-mail: huangqin@hust.edu.cn

一、引言

当下,中国文化“走出去”已成为国家战略。在此语境下,特别是受益于莫言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辐射效应,作为中国文化重要部分的中国文学如何“走出去”迎来了研究热潮。纵观中国翻译史可以看到,几百年来,海外汉学家以其学识与热情, 致力于汉学研究乃至翻译事业,推动中国文化与文学走入异域国度。因此学界对海外汉学家的关注日渐增多。以汉学家的译介实践与观念为切入点审视中国文学“走出去”的研究,不失为一条有益和可行的探索路径。本文拟通过简略梳理美国汉学家威廉·莱尔(William A. Lyell, 1930-2005)的中国文学译介实践,结合副文本及相关研究材料,总结他的中国文学译介观,以期为译者研究以及中国文学外译提供一个历史观照。

二、威廉·莱尔的中国文学译介实践

威廉·莱尔是美国知名的汉学家、译者与鲁迅研究学者。20世纪60、70年代在汉学重镇芝加哥大学接受过中国古典哲学与中国文学教育,乃与中国文学研究及翻译结下深厚的情结。他生前长期任教于斯坦福大学,取得了较大的成就,结集出版著译共计有6部:(1)专著1部,即Lu Hsüns Vision of Reality;(2)语言读本1部,即A Lu Hsün Reader,中文书名为《鲁迅小说集》;(3)独译译著3部,分别是Cat Country: A Satirical Novel of China in the 1930s(老舍著《猫城记》),Shanghai Express: A Thirties Novel (张恨水著《平沪通车》),Diary of a Madman and Other Stories (鲁迅著《呐喊》《彷徨》《怀旧》);(4)合译1部,即Blades of Grass: The Stories of Lao She(老舍短篇小说选集)。

在独译译著之外,莱尔还英译过老舍、鲁迅的一些小说,发表或附录在不同的学术载体。其中,英译鲁迅小说的作品及载体如下:(1)“Remembrances of the Past” (Huai-chiu)《懷旧》,最初出现在他的博士论文附录部分,后又选入著作Lu Hsüns Vision of Reality;(2)“Some Rabbits and A Cat” (Tu ho mao)《兔和猫》,最初紧随“Remembrances of the Past”这一文后面,收入在他的著作Lu Hsüns Vision of Reality;(3)“Brothers”《兄弟》也曾刊于香港中文大学期刊《译丛》(Rendition)1973年创刊号。上述英译鲁迅小说最后都选入译集Diary of a Madman and Other Stories。

英译老舍小说的作品及载体如下:(1)“Neighbors”《邻居》,收入由柳无忌 (Wu-chi Liu)主编的Kuei Hsing: A Repository of Asian Literature in Translation, 1974;(2)“An Old Established Name”《老字号》,刊于香港中文大学期刊《译丛》(Renditions)1978年第 10期,曾收录于The Columbia Antholog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这一文学选集;(3)“An Old Mans Romance”(《老年的浪漫》,刊于香港中文大学的期刊《译丛》(Renditions)1978年第 10期。上述英译老舍小说最后都选入译集Blades of Grass: The Stories of Lao She。

莱尔也曾译过其他中国作家的作品。莱尔曾于1980年发表译作“Li Tzu-cheng: A Fork in the Road Requires A Decision”(姚雪垠著《李自成》,节选版),收录于许芥昱(Kai-yu Hsu)主编的Literatur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莱尔还曾于1994年在美国杂志Two Lines: A Journal of Translation的创刊号上发表译作“Cooper”(徐卓呆著《箍》)。另外,退休之后,他在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校区台湾研究中心主办的刊物Taiwan Literature English Translation Series(《台湾文学英译丛刊》)第7-10期连续发表6篇译文,即“Eyes of the Traveler”(张让著《旅人的眼睛》)、“March Madness”(廖鸿基著《三月三让三》)、“Auntie Tiger”(娄子匡著《虎姑婆》)、“The Duck King”(王诗琅著《鸭母王》)、“The Turkeys and the Peacocks”(郑清文著《火鸡密使》《夜袭火鸡城》)、“Childrens Literature and I”(郑清文著《童话和我》)。

三、威廉·莱尔的文学译介观

莱尔翻译过诸多中国文学作品,但未曾撰写专门的翻译理论著作。尽管如此,还是很有必要对其散落在译本或是著述的有关话语予以钩沉索隐,比如正文本、副文本、意识形态、诗学等参数,分门别类归纳诸如文本选择、翻译目的、翻译策略等内容,从而勾勒出他的翻译观念。

3.1文本选择

就大体而言,文学译者面临的首个问题就是如何选择合适的原文文本,即“译什么”。梁启超(46)曾在《变法通义·论译书》中陈词:“故今日而言译书,当首立三义:一曰,择当译之本;二曰,定公译之例;三曰,善能译之才。”他的这番言论点明了“译什么”对于译者的重要性,可谓“抓住了译事之根本”(许钧 156)。对于莱尔译介观的考察,首先要关注的是他的文本选择观,这些可以从他的译介实践以及著述中窥见。

首先,莱尔注重文本类型的多样化。除了鲁迅与老舍的讽刺性小说,莱尔还对其他中国作家的作品也表现出兴趣,如对通俗小说、儿童文学、历史小说、民间文学等都有过译介,曾在一些场合陈述过喜好的理由。例如,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鲁迅研究专家马良春记得他在斯坦福大学访问莱尔办公室的情景,了解到莱尔正在翻译鲁迅的短篇小说,也听了莱尔的其他计划,回国后转述莱尔说过的话:“我的兴趣不仅在鲁迅,对中国现代很多作家都有兴趣。我翻译路翎的小说,又很喜欢柳青的作品,柳青笔下的中间人物很生动”(马良春53)。事实上,莱尔研究过路翎的作品,1980年参加在巴黎举办的“中国抗战时期文学国际研讨会”,提交过论文“Lu Lings Wartime Novel: Hungry Guo Su-e”(《路翎抗战时期小说〈饥饿的郭素娥〉》),这篇论文后来收集在会议论文集,1982年在巴黎出版发行。另外,他于1978年向柏林自由大学东亚研究所举办的“中国当代文学讨论会”提交了论文“The Early Fiction of Yao Xueyin”(《姚雪垠的早期小说》),后来选入德国汉学家顾彬(Wolfgang Kubin)和瓦格纳(Rudolf G Wagner)编著的《论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学批评》(Essays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Literary Criticism: Papers of the Berlin Conference 1978),为此,他便着手翻译了姚雪垠小说《李自成》第一卷第十九章的部分内容,这些举动可谓是“研译结合”的极好注脚。

其次,莱尔珍视体现研究新成果的底本。这一特征在鲁迅小说英译的底本选择事项上尤为明显。从鲁迅小说作品在莱尔的博士论文、专著里所涉及的底本来看,除了《怀旧》这一篇文言小说,其他小说的底本都是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的《鲁迅全集》,而莱尔译著Diary of a Madman and Other Stories的底本(除了《怀旧》)依托于1981年出版的《鲁迅全集》。1981年8月,美国加州举办题为“鲁迅及其遗产”的研讨会,包括李欧梵、许芥昱、葛浩文、莱尔、戈宝权等30多位学者参加此次研討会,讨论了18篇论文,其中就有主题涉及鲁迅作品的翻译。戈宝权用英语介绍中国大陆的鲁迅出版情况,并展示人民文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鲁迅全集》(葛浩文107)。或许是这次研讨会让莱尔了解到鲁迅研究进展以及鲁迅作品的出版情况,从而以1981年版《鲁迅全集》作为译介的底本。莱尔珍视这一底本,原因之一就是这个版本提供了丰赡的尾注,反映了当时最新的鲁迅研究成果,成为了学术型翻译的重要参考资料,无疑加深了他对鲁迅及其作品的理解。另外,在翻译的过程中,他还不忘向鲁迅研究机构的人员请教,进行学术互动。例如,莱尔就曾请教北京鲁迅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彭小苓,听她介绍绍兴及周边地区的婴儿取名传统 ,而彭小苓曾介绍过莱尔的专著,并翻译了莱尔写给北京鲁迅博物馆的一封信(Lu 377;彭小苓18)。

再次,莱尔极为看重反映中国国民性的题材,尤其是反映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具体来说,他所选择的小说里面,主要人物或者角色基本上都处于社会底层,相对而言也多是无足轻重,并且在人性方面都有或多或少的缺陷。对于这里面的缺陷,莱尔看得比较透彻。在其翻译鲁迅小说的译本Diary of a Madman and Other Stories的绪言部分,莱尔为读者呈现了鲁迅对于中国国民性缺陷的疑问,并分析了一些鲁迅小说中的人物的性格缺陷:缺乏爱心、缺乏同情心、缺乏诚信等。如在《孔乙己》里,咸亨酒店的食客对因偷书而已被打断腿的孔乙己持续嘲弄;在最为著名以及最受欢迎的作品《阿Q正传》里面,鲁迅意图要总结中国人的心理弱点(Lu xxxi-xxxvi)。在莱尔翻译老舍的《猫城记》里,莱尔对这部小说的创作背景作了介绍,对老舍小说的讽喻特色也作了展示,对于故事里各色“猫人”无法摆脱各种人性缺陷给予了断言(Lao, Cat Country xxxv-xliii)。在另一部译集Blades of Grass: The Stories of Lao She的原作底本里,小说人物呈现的性格丑陋之处也是随处可见。如《开市大吉》里的几个人合伙开了名为“大众医院”的医院,这些所谓的医生不择手段,坑蒙拐骗,赚取了巨额收入。虽然治死了几个患者,也使一些患者变得疯癫,但是人们对这些所谓的医者还是感恩戴德。在张恨水的原作《平沪通车》,主人公胡子云在北平开往上海的特别快车里邂逅女郎柳絮春,被后者的美貌所诱惑,进而失财,最终甚至落魄,下场可谓非常凄惨。小说里面的人物也是心理阴暗,故事的讲述会使人误以为中国无处不无骗子,无处不无陷阱。即使他所选择翻译的儿童文学体裁,也就是台湾本土作家郑清文的《火鸡与孔雀》,文章里面也是存在着中国人熟悉的讽喻。《火鸡与孔雀》是由《火鸡密使》与《夜袭火鸡城》两篇关联性极强的作品合并而来,与郑清文的散文集中《燕心果》其他作品一样,“阐述他心中的情,以及对人性的态度”(周锦1573)。

第四,莱尔对文本的选择具有很大自主权,彰显出极强的译者主体性。在中国翻译机构里的译者,由于受官方的主导,原文的选材和译文受到严格把关,译者主体性几无发挥的可能。相较而言,莱尔在题材的选取上有着自由,体现出自我的诗学取向或者个人意识形态。以他翻译老舍的小说为例。莱尔忽略新中国成立以后的老舍著述,径直翻译老舍以往的长篇著作如《猫城记》,在于他看到了这部小说的艺术特质以及作者的遭遇,尤其当他听闻老舍含冤而死的消息,他内心激发同情与抗议(Lao, Cat Country xxii-xxiii, xli)。在选择老舍短篇小说的问题上,他坚持以小说的趣味性作为指引(Lao, Blades of Grass 281)。他选择鲁迅小说作为翻译的对象,则与他的秉性有关。寇志明(89)对莱尔及家人的信仰有过总结,认为“跟鲁迅一样,他们反对法西斯主义者历来所靠的偏见和民族仇恨”。在对待有过翻译的文本,莱尔既不回避对以往版本的评价,也对原文给予重新阐述。例如,对于为何要重新翻译《怀旧》,莱尔(Lyell, The Short Story Theatre of Lu Hsun vi)在其博士论文里就提到1938年中国译者冯余声的英译版本,评价说冯的版本删除了很多重要信息,没有很好地反映鲁迅小说中的措辞特点。

关于翻译策略的具体实施,他钟情释意翻译(interpretive translation)。释意翻译的说法最早出现于莱尔的著作《鲁迅的现实观》正文之后的附录部分,具体来说就是第一篇鲁迅作品《怀旧》英译本之后的后记。对于什么是interpretive translation,莱尔英译鲁迅小说《怀旧》的两个版本给出了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他“会尽量为英文读者补足那些原文读者可以自行补齐的内容”(Lyell, Lu Hsüns Vision of Reality 327-328),一种说法则是“通过显化的手段,彰显原文读者无需帮助就能明白的隐含内容”(Lu 3)。比较莱尔《怀旧》的两个翻译版本(1976年版与1990版),可以发现两个版本的异同之处。从共同点来看,这两个版本都是全译本,这一点莱尔自己在注释里提到过,并指出冯余声译本删节部分最重要的内容是叙事者对天演论的评价(Lyell, Lu Hsüns Vision of Reality 328; Lu 3)。差异方面则有如下两点:首先,从题目来看,1976年版为“REMEMBRANCES OF THE PAST” (Huai-chiu),1990年版为“Remembrances of the Past”,1976版的题目中多了一个威妥玛式拼音,这对于想要找寻原文的人来说提供了方便。其次,从副文本的角度来看,1990年的版本除了交代底本情况,也还提供了10条注释。归根结底,释意翻译旨在“努力再现作者的独特风格,时常采用灵活自由的诠释、增益译法,借助大量脚注为读者提供中国历史文化背景知识”(汪宝荣59)。

他很注重保留原语的异质性与完整性,从而有利于读者理解原文的全景。莱尔在版本的选择上很有讲究,一般会在他的译者前言、序跋、脚注里有所交代。例如,关于老舍《猫城记》汉语底本,莱尔在其译本前言的第一段就交代了原文底本的信息,莱尔表明自己译作所依托的原文出自老舍创作的《猫城记》,出版年份为1949年,位列晨光出版公司文学丛书第14种。他这样做,可以为那些想要逐字逐句双语对照的读者和研究者提供了文献检索的便利。这一选择有多个可能的解释。一方面,这是莱尔接受学术训练形成的译者惯习,他的翻译行为受到学术场域有关学术规范的影响。另一方面,他将版本底本交代清楚,因为当时老舍在中国大陆受到批判,《猫城记》的出版受到了牵连,说明他的翻译底本没有受到任何的修改,反映了原貌。美国译者葛浩文①曾对莱尔的这一译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是一本生动、合乎语言习惯和忠实于原文的中国小说译著”(霍华德·戈德布拉特、李汝仪 120)。而反观之前的美国学者詹姆斯·迪尤(James E. Dew)翻译过的《猫城记》,其译本呈现就出现了偏差,或者说是故意造成偏差。译者在其英译本中译者直接说明译文只有原文的三分之二(Lao City of Cats viii),很明显迪尤对原作的选择是按“政治他者”的目的予以选择,忽略底本的完整性,把它变成了一个新闻体裁,从而偏离了老舍的底本。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莱尔的译介观大体上具有如下特点:在翻译选材上,莱尔注重文本类型的多样化,喜欢用研究成果丰富的原文底本,偏爱反映中国国民性的题材;在翻译目的上,莱尔持有尊重異域文化的个人意识形态,喜好通过序跋、注释等方式达成传递中国文化的翻译目的;在翻译策略上,莱尔既坚持内容完整性的实现,也关注“本位效果”的达成,比如译语表达的本土化、读者的反应、译作在译语文化的接受等。莱尔之所以有上述思想观念,一则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当时美国升温有关,另一方面也在于莱尔所在的斯坦福大学藏有大量中国图书与期刊,莱尔是很有条件接触到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现状,有时候还能与中国作家书信往来或者在场交流。

尽管莱尔译介的主要还是中国现代文学,与当下力倡的当代文学译介有所疏离,但是莱尔的译介历程与观念并非毫无借鉴意义。中国文学相对于西方而言还是一种外来的文学,有着自身的发展道路、逻辑与诗学。汉学家的翻译观会指引自身的译介实践,影响他们的文化态度:译者对于异质文化是否尊崇或者贬斥?对于尊崇异质的汉学家而言,他们热爱中国文化,对中国文化与文学怀有认同的心态,尊重文化的异质性,不厌其烦地通过文内外注释、译者序跋等手段,如实地阐述中国文化,能够避免外国读者产生偏见。不可忽视的是,汉学家们“在了解中国文化、外文创作功力和市场认知方面占有优势”(谭业升102)。诚然,当下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效果还不是很理想,一些翻译存在“误译”或者“曲解”的地方,对此我们不必操之过急,也无需焦虑不安,只因“文化交流需要一个过程”(谢天振11)。

注释【Notes】

① 引文的第一作者霍华德·戈德布拉特系Howard Goldblatt的英译,亦即葛浩文的英译。

引用文献【Works Cited】

范祥涛:翻译层次性目的的多维描写。《外语教学》2(2003):44-47。

[Fan, Xiangtao. “Multi-dimension Description of Hierarchical Purposes in Translatio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2 (2003): 44-47.]

冯亦代:《漫步纽约》。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5。

[Feng, Yidai. Walking in New York. Tianjin: Baihua Literature and Art Publishing House, 1985.]

霍华德·戈德布拉特:评沃勒·兰伯尔的《老舍与中国革命》—书及小威廉·A·莱尔的《猫城记》译本。李汝仪译。《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1985):117-121。

[Goldblatt, Howard. “Review on Ranbir Vohras Lao She and the Chinese Revolution and William A. Lyell Jr.s Cat Country.” Trans. Li Ruyi. Journal of Xuzhou Teachers College 1 (1985): 117-121.]

葛浩文:《葛浩文文集:论中国文学》。北京:现代出版社,2014。

[Goldblatt, Howard. Collected Works of Howard Goldblatt: On Chinese Literature. Beijing: Modern Press, 2014.]

顾钧:《怀旧》的三个英译本。《鲁迅研究月刊》3(2014):34-36。

[Gu, Jun. “Three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Huaijiu.” Lu Xun Research Monthly 3 (2014): 34-36.]

Lao, She. Cat Country: A Satirical Novel of China in the 1930s. Trans. William A. Lyell. Columbus: Ohio State UP, 1970.

---. Blades of Grass: The Stories of Lao She. Trans. William A. Lyell and Sarah Weiming Chen.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9.

Lao, Sheh. City of Cats. Trans. James E. Dew. Ann Arbor: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64.

梁啟超:论译书。《梁启超全集》。第1卷。张品兴编。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44-50。

[Liang, Qichao. “On Translating Books.” The Complete Works of Liang Qichao. (Vol 1). Ed. Zhang Pinxing. Beijing: Beijing Publishing House, 1999: 44-50.]

Lu, Xun. Diary of a Madman and Other Stories. Trans. William A. Lyell.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0.

罗选民:《翻译与中国现代性》。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

[Luo, Xuanmin. Translation and Chinese Modernity. Beijing: Tsinghua UP, 2017.]

Lyell, William A. “A Book Review of The Malice of Empire.” Literature East & West 2 (1971): 316-318.

---. The Short Story Theatre of Lu Hsun.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1971.

---. Lu Hsüns Vision of Reality. Berkeley: U of California P, 1976.

马良春:国外研究鲁迅和中国现代文学漫谈。《惴惴集》。马良春编。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86:51-64。

[Ma, Liangchun. “Lu Xun Research Abroad and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Collection of Zhuizhui. Ed. Ma Liangchun. Fuzhou: Strait Literature and Art Press, 1986: 51-64.]

彭小苓:美国威廉·A·莱伊尔的鲁迅研究简介。《鲁迅研究动态》2(1982):18-19。

[Peng, Xiaoling. “Brief Introduction to American William A. Lyells Research on Lu Xun.” Lu Xun Research Monthly 2 (1982): 18-19.]

舒乙:漫飞。《美洲之旅》。梦晨编。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9:275-280。

[Shu, Yi. “Aimless Flying.” Tours in America. Ed. Meng Chen. Beijing: International Culture Publishing Corporation, 1999: 275-280.]

谭业升:美国汉学家陶忘机的中国小说翻译观。《外语学刊》6(2018):102-107。

[Tan, Yesheng. “The American Sinologist John Balcoms View of Chinese Fiction Translation.” 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 6(2018): 102-107.]

寇志明:纪念美国鲁迅研究专家威廉·莱尔。《鲁迅研究月刊》7(2006):88-90。

[Von Kowallis, Jon Eugene. “In Memory of Lu Xun Study Expert William A. Lyell.” Lu Xun Research Monthly 7 (2006): 88-90.]

汪宝荣:《异域的体验——鲁迅小说中绍兴地域文化英译传播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

[Wang, Baorong. The Experience of the Foreign: English Representations of Shaoxing Culture in Lu Xuns Fiction. Hangzhou: Zhejiang UP, 2015.]

谢天振:从文化外译的视角看翻译的重新定义——兼谈围绕中国文化的几个认识误区。《东方翻译》4(2016):9-11。

[Xie, Tianzhen. “Redefining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Culture Going Global Through Translation: Discussing on Several Misunderstandings of Chinese Culture.” East Journal of Translation 4 (2016): 9-11.]

許光瓒、郑继宗:传播中国文化于欧美的许芥昱。《四川近现代文化人物》。四川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四川省文史馆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271-277。

[Xu, Guangzan and Zheng Jizong. “Xu Jieyu: the Scholar Who Disseminates Chinese Culture in the Occidental World.” In Sichuans Cultural Personages in Modern China. Eds.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Data Research Committee of Sichuan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 Sichuan Institute of Culture and History. Chengdu: Sichuan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1989: 271-277.]

许钧:《翻译论》(修订版)。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

[Xu, Jun. On Translations (Revised Edition). Nanjing: Yilin Publishing House, 2014.]

Xu, Zhuodai. “Cooper.” Trans. William A. Lyell. Two Lines: A Journal of Translation 1 (1996): 90-117.

张慧玉:对比分析莱尔与杨戴夫妇的翻译风格:以《阿Q正传》中的口头语描写翻译为例。外国语文研究3(2017):92-101。

[Zhang, Huiyu. “Different Translation Styles of Lyell and the Yangs:Based on the Comparison of the Translation of Oral Expression in A Q Zheng Zhuan.” Foreig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Research 2 (2017): 92-101.]

周锦:《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书名大辞典》(三)。台北:智燕出版社,1986。

[Zhou, Jin. Grand Dictionar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ry Works Titles (III). Taipei: Zhiyan Publishing House, 1986.]

朱振武、谢泽鹏:文学外译 贵在灵活——威廉·莱尔译介鲁迅小说的当下启示。《当代外语研究》4(2017):69-74、94。

[Zhu, Zhenwu and Xie Zepeng. “Flexible Strategies of Translating Chinese Literature: Taking William A. Lyells Translation of Lu Xun.s Short Stories as an Example.” Contemporary Foreign Languages Studies 4 (2017): 69-74, 94.]

责任编辑:魏家海

猜你喜欢
中国现当代文学莱尔威廉
破耳兔
一粒沙子
来自V星球的使者
《圣经》文学价值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圣经》文学价值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不计成本等
该死的花花公子
临终的演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