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莉
【摘要】本文以古筝二重奏《弥渡山歌》为例,通过对音乐形象的分析、音乐形象在作品中的体现以及音乐形象在演奏中的诠释等三方面的研究,探究作曲家周成龍先生在古筝重奏作品中的音乐形象塑造特征。
【关键词】音乐形象;周成龙;弥渡山歌
【中图分类号】J614 【文献标识码】A
古筝二重奏《弥渡山歌》是由著名作曲家周成龙先生创作。周先生曾任上海民族乐团副团长,现为国家一级作曲家。周成龙先生在作曲艺术上执着追求新颖而又严谨的风格,在作曲技法上努力创新尝试,表现出了中国民族音乐的广度与深度,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风格,富有中国音乐的神韵、气质,是为当代中国音乐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音乐家之一[1]。
一、《弥渡山歌》的音乐形象
古筝二重奏《弥渡山歌》改编自云南同名民歌,其轻快的音乐风格、委婉优美的旋律和精致的编配,生动地刻画出青年男女对爱情的歌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乐曲以二重奏的形式,恰对民歌中青年男女的两种形象。通过音域和音色对比,和声和复调的编配,古筝的特色技法,形象地展现了青年男女中纯洁、淳朴的爱情。
二、音乐形象在作品中的体现
(一)曲式结构
乐曲为ABA快-慢-快三部曲式,沿用了原民歌中五声羽调式,保持了旋律回环起伏的特点。乐曲由欢快热烈的齐奏开始,刻画出云南青年男女充满生命力的形象,经过两个声部相互的配合、交融、对话之后,进入到优美委婉的歌唱性慢板,互诉衷肠,深情婉婉。随即,慢起渐快,转入再现快板,音乐较之前更加热情,充满活力,在热烈激情的旋律中结束了全曲。这种三部曲式结构常见于周成龙先生创作的古筝重奏作品中,首尾呼应,具有回归之感。通过速度的快慢变化不断深化强调主要音乐素材,塑造出各种不同的音乐形象。
(二)音域对比
作品中不同的音域对应了不同的音乐形象。例如在乐曲第9小节开始,筝I在中高音区域,明亮、高亢的音色对应青年女子;筝II在低音声部,低沉、有力的音色对应青年男子。而在42小节开始,声部角色进行了转移。声部I转为低音声部,而声部II转为高音声部,所对应的角色也进行了互换。通过音域的高低变化进行音乐形象塑造,也是周先生在古筝重奏作品中常用的手法。且每个声部并不是一直持续、僵化于一种音乐形象,而是多次进行转变,这种转变使一个声部有了不同角色变化,在声部的相互交错、融合中丰富了音乐形象的塑造性。
(三)节奏的变化
节奏的长短对于音乐形象的塑造有着重要作用。在快板中,作曲家则是选用了大量X XX 和XX 0X这两种节奏类型,马蹄式的X XX 节奏律动感展示出音乐形象的活力感。XX 0X的节奏多是出现在两种状态中:一是作为旋律的伴奏织体,为旋律增加了俏皮活泼的动感;二是作为具有推动性的旋律时,往往出现在大段落转换或者是慢起渐快时,八分空拍的巧妙加入,使音乐情绪向上进行时增添活力之感。
(四)多声部写作手法
一是齐奏:一般出现在乐曲的开始或者是音乐情绪升华的高潮部分,像是一群青年男女一起在户外唱歌、跳舞。无论是出现在快板还是慢板,都起着对音乐情绪和状态的点睛之笔。
二是主调性织体:由一个声部作为主旋律,另一个声部进行伴奏式的织体走向。例如乐曲第9-24小节采用的就是这种写作方式。次要声部通过各种音型形成各种织体的伴奏。作曲家常用于这种写作手法在古筝重奏中,一主一次,一前一后,一重一轻,将音乐形象立体化,加大音乐表现的空间感。
三是复调性织体:山歌一般是在山野、田间的演唱。由于是户外这样的开放环境,所以一般是用喊话的方式来演唱,给人感觉比较自由、高昂、奔放。这类民歌多采取对唱的形式,也可独唱[2]。这种对唱的形式,通过作曲家用创作手法巧妙地融入到乐曲中。如第32-41小节中,两个声部进行复调走向,像两位男女在各自诉说,在42小节之后,又重新回到主调织体中来;另一方面,作品中多次运用呼应式复调的写作手法来表现山歌式的对唱。如44和45小节,主旋律在二声部进行之后,一声部在低音区马上进行了一次呼应。这种应答增加了音乐的画面形象感,
三、如何通过古筝演奏对音乐形象进行诠释
(一)不同音域中的音色变化
在演奏中高音区时,为展示出音乐形象中少女的俏皮感,触弦应干净、快速,触弦深度不易过深,突出音乐的灵巧之感。此时,应着重于手指、手掌和手腕的发力。演奏区域也应靠近琴弦的右侧,展示出明亮的音色。在演奏中低音时,为展示出音乐形象中男子的稳重、阳刚之气,触弦角度应略深一些,使音色更加饱满。触弦角度尽量与琴弦保持90度,避免杂音的出现,演奏区域也应靠近琴弦的中部。
(二)关注表情记号,找到声部主次变化
周成龙先生的曲谱中,表情记号标记非常清楚,可以看出,作曲家对于表情记号的重视度。通过乐谱,可以了解作曲家在写作上的意图,尤其是在重奏作品中,表情记号对于理解作品声部的主次关系有着积极的作用。在演奏时,一定要分清乐句,读懂表情记号,找出声部在乐句中的主次关系。如在17小节,虽然声部I在高音声部,但表情记号是mp,而声部虽在低音声部,表情记号是f,通过表情记号我们就可以读懂这一乐句的主次关系,是在低音主导的声部II中,而低音代表着阳刚的男性,便理解了音乐中主要是要刻画男性的形象。
(三)滑音的演奏
这首作品由民歌改编为器乐化作品,其中运用了很多古筝本身的特色技法。在歌唱中小的韵味和转弯,便需要通过古筝中的滑音来展现出来。在乐谱中,可以看到有两种滑音的表示方式:一种是装饰音形式的滑音。这种类型的滑音多出现在快板段落中。例如第75小节中声部II出现的滑音,强调的是mi音,也就是主音,从re到mi进行滑动时,速度要快,突显音乐的灵巧之美。而在快速演奏时,既要准确地滑动到指定的音高上,还要有速度的要求,是不容易的,需要演奏者借助手腕和手臂的力量反复练习对琴弦按滑深度的把握;另一种是常规性滑音,这种滑音往往出现在悠缓、自得的旋律中,它所强调的不是突出主音,而是整个滑动的过程,所展现的是滑音的美感。在演奏这种常规性滑音时,首先气息要缓,要感受旋律的韵味和美感;其次,要在所占节奏时值中,恰当地把滑音展示出来。只有把握好这两种不同类型的滑音,才可以将乐曲中细腻的韵味变化展现出来,才能更有效地塑造音乐形象。
四、结语
在古筝重奏作品中,正确深入理解音乐形象,对于演奏和排练有着积极的作用。作曲家周成龙先生作品中对于音乐形象的把握和塑造,是十分生动且准确的。演奏者可以通过对音乐形象的体会,构建多声部、多元化的音乐立体形象,有助于理解作曲家的思路和意图,使其对作品的演绎更加流畅,生动,丰满,更具艺术感染力。
参考文献
[1]史文靖.琵琶协奏曲《西双版纳的晚霞》演奏特色刍论.[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13-04-01.
[2]王诗颖,马志祥.钢琴小品改编——《弥渡山歌》[J].戏剧之家,2017(1下):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