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效
【摘要】昆曲是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其内涵之深广与中国传统美学遥相呼应。笔者工昆曲老生数十年之久,对其人物性格的美学构成颇有所感,今从朱良志先生《真水无香》一书中汲取理论内涵,从“形式即幻象”“人生似幻化”“超越美丑”三个方面,以《烂柯山》朱买臣人物为案例稍作铺陈,以期对老生应工的表演体系进行合理归纳。
【关键词】朱买臣;美学;形式即幻象;幻化;超越美丑
【中图分类号】J826 【文献标识码】A
传统昆曲内核虽然集中于“制曲”“谱曲”“度曲”三道,但从今天的社会语境上看,它已将更多的魅力倾泻在舞台综合艺术之上。虽然今天舞台搬演的众多剧目已与传统有所差别,经过了现代审美的改编与斟酌,但却始终保留着与中国传统美学的对话。本文试从昆曲《烂柯山》朱买臣人物入手,透析其中的美学内涵与构成,错漏之处,祈请方家匡正。
一、“形式即幻象”
朱良志先生曾对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中的“形式即幻象”的理论做过总结。他开篇即言:“佛教中有指月的说法,以指比言教,以月比佛法大意,强调一切言教都是为了示机方便而设,就像用指指月,使人因指而见月。”从佛教中的概念引申至中国艺术,就有了“形式即幻象”的思想。朱良志先生举例说明,有时画家在纸上画下一物,并不是将所想所指凝聚于此物,而是寻求思想越过实物,去探求其境外之境,味外之旨,用此物借以表达内心的感觉。这与西方美学中的“模仿说”实在不同。如此在中国的美术作品中就出现了许多重复性的题材,无数人画过梅兰竹菊、怪石嶙峋,但仍然可以再画,这是因为画家并不期望看他们画的内容,而是透过画的形式,透过这些幻象,看见他们高洁的情致。
与中国画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昆曲表演艺术却从另外一个侧面诠释了“形式即幻象”。在《烂柯山》这出戏中,朱买臣在《逼休》一折戏出现的时候是一个40多岁的贫穷书生,在之后《泼水》一折以做官身份出现的时候,大约在50岁的年龄。但是在《逼休》一折中,40多岁的朱买臣出场时,身段基本是屈膝挪步,腰微驼;在《泼水》一折出现时,50岁的朱买臣一改前态,变得腰背挺拔,迈步坚稳。可见,笔者在处理这两个形象的时候,以夸张的手法做出对比,意在希望观众通过观察其形,以揣其情。借朱买臣于《逼休》里微驼挪步的形象展现朱买臣内心考不上功名的凄惶之感,以及因长久不能中举而怀疑是否鬼神相缠的忧恐之意,又以《泼水》里挺拔之态来“求于骊黄之外说”。
二、“人生似幻化”
中国传统美学中一直有对“幻”和“真”的讨论,常常引出“幻而非真”“非幻非真”“即幻即真”的命題。画家画画,有时求“幻”,而意在寻求内核之“真”。荷花是红花绿叶,却偏偏褪去颜色,以墨皴染,以求其去形而逼真。禅宗美学里因而有一切皆为幻象,“即淤泥即荷花”的感叹。
在《烂柯山》中,朱买臣虽然之前一直没有高中,但他也是一个实实在在读圣贤书的文人,否则他不会在“逼休”一折中发出“穷儒穷到底,独求书中趣”的感叹,在他的内心世界中,他是把自己当作“儒生”来看待的。但在昆曲的其它行当中,书生常以“小生”来应工,常常表现出一种文人儒生潇洒、恭谦、温文尔雅之态。《烂柯山》的朱买臣因为年到四十仍未中举,以老生应工,笔者在演绎时便做如下思量。
首先朱买臣是一介书生,故而文人风骨、儒生骨血是要保留的;其次他穷酸落魄,在连饭也吃不上的境遇面前,似乎学问只做虚妄。然而在极其困苦的现实中,精神还期望得到一丝逃避和寻求圣贤书中的安慰。在这样三层彼此层层叠叠、互相渗透的心理结构下,笔者采用的是禅宗美学中的“幻而非真”“即幻即真”的演绎手法,将儒生的气质化掉,虽然佝偻腰背、捏眼颦眉,但在这幻象中,却似乎努力碰触到了儒生的真。
三、超越美丑
西方美学中有对美的欣赏和对崇高的描述,但少有“审丑”之说。与之不同,中国美学对“丑”有集中的概述,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以丑来质疑美,我们认为是丑的东西,不一定就是丑,因为我们所认定的那些美的东西并不可靠,美丑只是一种知识的见解,这样的见解造成对人真性的遮蔽;二是以丑来规避美。传统美学出现的以丑为美说,与其说是追求丑,倒不如说是排斥美,不是对美本身的否定,而是对所谓‘美的秩序的规避。”
有了知识、有了认识以后,就会对美和丑有所分别,当丑出现后,人们就自然而然地追求美而摒弃丑,于是就有了不善,有了不平等,有了不悦,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分别心和知识造成的后果。在昆曲中同样是这样的,人物都是圆融的,当把一个人演绎成绝对的美态,或是丑态,或是善人,或是恶人,往往是不真实的,也会使受众产生分别心。朱买臣的人物在之后的“泼水”一折里表现出了决绝的态度,覆水难收。但在前面“逼休”的折子中却体现出寒门穷儒的或苦寒、或受人欺负、或可怜的状态,但与此同时,他即便穷酸到底,也认为妻子可能是“扫把星”一样追着自己的时候,在夫人崔氏真正要求写休书的时候,他的儒生一面还是表现出他的风骨。基于此,笔者在处理这个人物的时候,无论从人物性格还是人物形象上,有意不以分别心对待之,将其美丑糅合并存,否定对知识和认识的判断。
在此基础上,笔者将朱买臣人物进行升华,使其超越“美”“丑”,超越“黑”“白”,在幻化中超越形象,使人物丰满圆融。
四、昆曲老生人物表演体系建构
基于以上美学内涵与构成的分析可见老生独特的表演体系,与小生的风流倜傥不同,老生的应工多以沉稳为重。小生的风流倜傥除却眼神、步伐轻快等方面,更多的是从水袖上表现出来的,水袖翻飞的节奏和韵律可以展现出小生翩然风流的一面,而老生对水袖的运用却相对较少。对水袖的运用一是表达情绪的极度宣泄,例如在《看状》一折中,仆人闻得事情水落石出后,摇头,轮甩水袖,作出水袖翻飞和胡子晃动的身段,这种表现在小生的应工中是几乎没有的,再者是穷儒老生常常从腕部将水袖下甩,做摔手状,例如在《逼休》中,开场定场诗唱完后,朱买臣摔水袖,伴以跺脚,表示一种无奈和嫌弃,这种身段在小生风流倜傥的身段下也是极不符合的。
可见,老生人物的表演体系建构是不围绕水袖展开的,而他的表演体系是围绕头部展开的,头部的晃动和节奏可以凸显出老生的身份。
例如在《烂柯山·逼休》一折中,朱买臣先踱步拖着走出来,当鼓点打下的时候,朱买臣将头点下,侧歪以作亮相,表现一种穷困苦闷的节奏,接着他念道“穷儒”配以点头的身段,在唱“穷到底”的时候,头作环状摇动,配合韵律。
老生的表演围着“头”部的运动衬托出老生气质中的“岑寂”之感。这里需要提及的是笔者正在进行一种跨媒介的表达。所谓跨媒介表达的含义是,在单一媒介表达艺术的时候借用了其他媒介的表达方法。例如我们常说王维的诗中有画,显然诗歌表达的主要媒介是文字,但是读来却有画的感觉,这里就是借用了画这个媒介的表达进行跨媒介传播。同理,我在演昆曲老生的时候,也在试图达到这样跨媒介的效果。在渐江的作品中常常有一种“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感觉,笔者的老生应工正期望达到此种借喻。
参考文献
[1,2,3]朱良志.真水无香[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