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需求调研和就业指导探讨——基于温州高职院校的实证研究

2019-02-10 13:17刘冰冰万晓洁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用人单位毕业生

□刘冰冰,郎 琅,万晓洁

(1.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温州 325000;2.温州商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自1999年教育改革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模式向“大众”模式转变,曾经的天之骄子失去原有的优越感。据官方数据统计,1998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82.98万人,2018年全国毕业生人数高达820万人,创历史新高。1998年到2018年20年间,毕业生人数增长将近10倍。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就业率不断降低,尤其是近几年人工智能迅速发展,部分传统岗位逐渐被人工智能所替代,“毕业就失业”早已不是危言耸听,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学生,本身起点较低,就业压力更大。如何在“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有效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为社会输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1 实证调研

1.1 大学生就业需求调研访谈情况

本次大学生就业需求调研,主要针对温州五所高职院校展开。共发放问卷1 200份,回收有效问卷976份,回收率81.33%。部分问卷与访谈调研情况汇总如下。

1.1.1 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了解情况

据调查统计,大学生了解自己所学全部专业知识的仅占7.79%,基本了解占48.26%,而1.74%的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一无所知。(见图1)

图1 所学专业了解情况

在做问卷调查的同时,针对本专业认知度和认可度,与部分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其中30%大学生在毕业时才意识到自己当初选错专业,仅8.6% 的大一新生认同、喜欢自己的本专业,约35.21%的新生不喜欢自己的专业。在产学研不断融合的今天,上述问题的产生,必存在方方面面的原因(如社会因素、家庭因素等),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在人才培养方案梳理、大学生专业和职业规划存在不可推卸的责任。

1.1.2 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情况

据调查统计,54.92%的学生选择根据就业形势而定,23.36%选择可以不考虑本专业,仅9.53%的学生选择必须专业对口,其中12.19%的学生表示不愿意从事本专业工作。可见大部分学生对就业专业对口问题愈加淡化,分析趋于理性化,并未在此问题上钻牛角尖。(见图2)

图2 专业对口与就业关系

关于专业对口问题,与部分做问卷的学生进行了深入交流。据理工类的学生反映:理工类专业知识较为枯燥,但较容易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发展方向,相对而言专业较为对口。而财管类的学生则反馈:就业选择范围较大,供选择的就业岗位较多,就业范围广泛,相对而言专业不对口的情况较多。

1.1.3 毕业生就业方向选择

据调查统计,51.02%毕业生表示选择就业,17.11%选择继续深造(专升本),仅3.89%毕业生选择考公务员,创业占6.56%,总体而言,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向相吻合。在就业压力面前,“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逐渐形成。(见图3)

图3 就业方向选择

针对就业单位选择问题,与部分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其中9.12%的学生选择外企,21.29%的学生选择国有企业(政府部门)、49.89%的学生选择民营企业。与历年高职院校毕业生实际流动方向基本相符。部分毕业生对自身就业方向选择上还比较迷茫,需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进行适当的引导与心理疏通。

1.1.4 求职中优先考虑的因素

据调研统计,51.33%毕业生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个人发展机会,薪酬与福利位居第二,占21.72%,家庭期望仅占5.94%。薪酬待遇、单位性质不再是毕业生选择就业单位的首要因素,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注重自身的发展与感受。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应精准把握学生动态,做到有的放矢、正确引导。(见图4)

图4 优先考虑的求职因素

1.1.5 最有效的求职途径

据调查统计,31.25%的毕业生认为通过家庭、社会关系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26.43%学生认为个人争取为上策;通过高校直接推荐到用人单位仅占19.13%。仅小部分学生认为高校直接推荐到就业单位属于有效的求职途径,需要引起高校重视,说明就业举措尚未落到实处。(见图5)

图5 有效的求职途径

1.1.6 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关键素质

调研表明,49.08%毕业生认为综合素质最关键,表达沟通能力位居第二,占19.16%,毕业生愈加重视综合素质和沟通能力的培养,认为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是关键素质的仅占14.86%,实际上,用人单位最看重毕业生踏实肯干、动手能力,其次是工作责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等。可见用人单位与毕业生在就业关键素质问题上,存在认知差异。高校在今后就业指导工作上,需充分了解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学生要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提供更多实践机会,让大学生提早接触企业,输出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的应用型人才。(见图6)

1.1.7 毕业生对高校就业指导的期待

“您希望高校能提供哪些就业指导和就业帮助(多选)?”据调查统计,53.26%的学生希望得到应聘技巧指导,希望获得职业规划指导占44.98%,希望获得用人单位信息、与企业相关的就业指导占68.79%。且学生认为校方能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开展差异化就业指导比较有效果。访谈中,部分学生表示,学校过分注重就业率,对学生就业匹配度、适合度关注不够。[1]

图6 成功就业的关键素质

1.1.8 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人才需求匹配度

“您认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用人单位需求一致吗?如何改进?”据调查统计,81.56%的学生认为两者不一致。学生普遍认为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缺少有效衔接。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距离,专业理论与技能结合不紧密、社会实践活动过少、就业指导工作覆盖面不广、个性化不强。

1.2 用人单位调研访谈情况

本次用人单位调研,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45份,回收率72.5%。并与部分用人单位进行面对面交流,分析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评价与看法。部分问卷数据分析和访谈汇总如下:

1.2.1 对在公司工作的大学生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仅5.52%,仍有半数以上(55.86%)的用人单位对所录用的毕业生评价一般,让用人单位感到非常不满意的毕业生,居然占7.59 %。用人单位表示,产教融合工作不够深入,毕业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见图7)

图7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专业技能的满意度

1.2.2 大学生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针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建议

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毕业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不扎实、动手能力较弱,缺乏吃苦耐劳、团队协作精神。建议全方位开展校企合作,进行课程改革,课程内容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对接,让学生在校期间多掌握些基本专业技能,提高学生岗位适应力。

在对浙江正泰汽车电子有限公司、中国国威科技有限公司、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用人单位进行专访时,几位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总结:目前大学生比较突出的问题是自我认知不到位,过于功利,现在工作责任心强、任劳任怨、专业知识过硬的毕业生越来越少。在面试中发现,很多大学生只追求华而不实的表面功夫,却把踏实肯干、敢于担当、团队合作等基本素质搁置一边,舍本逐末的情况比比皆是。

2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就业指导问题透析

调查发现,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还存在如下四方面问题:

2.1 定位不准确: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

产教融合的本质是企业生产和人才培养一体化,校企双方共同参与人才的培养的全过程,最终实现互利共赢。在这样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时,应找准学校定位,时刻关注市场需求。但很多高职院校在落实该项工作时,往往忽略学校定位,甚至对本科院校的就业指导照本宣科,没有及时洞悉市场变化,在课程设置上缺乏与用人单位积极互动,忽略职业技能和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导致企业不愿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给校方,学生失去很好的实习机会,校企合作不深入。[2]

2.2 认知不明确:就业指导理念陈旧,缺乏专业性

大多数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不全面、不深入。一是“重招生、轻就业”观念难以改变,资金投入和人员配备方面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二是就业工作导向过于功利。毕业生的就业率往往成为衡量各个院系就业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三是不注重人文关怀,不重视学生的反馈,不关心学生的主观体验。[3]

2.3 体系不健全:缺乏专业性、三化没有切实开展

2.3.1 缺乏专业性

一是人员配备不到位。就业指导队伍往往由校就业处老师、二级学院书记、毕业班辅导员、班主任构成,以兼职为主。二是指导不到位。指导老师没有经过专业技能训练,仅凭做学生思政工作的经验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给学生的意见更多凭直觉判断,缺乏一定的专业性。三是现实需求不相符。就业课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厌倦“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导致整体教学效果不理想。

2.3.2 三化不彻底

一是全程化不彻底。大部分高职院校没能很好地将职业指导贯穿于大学教育全过程,就业指导工作缺乏全程化。二是全员化不彻底。误认为就业指导工作是校就业处、二级学院就业辅导员的工作职责,跟专业教师没有关系。就业工作没有充分发挥学校、家长、校友三位一体效能,没有全员参与到高校就业工作。三是个性化不彻底。就业指导工作只做表面功夫,个性化的指导少之又少。在与温州本地五所高职院校的就业处访谈中发现,多数教师仅关注学生的总体情况,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没有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和推荐的更为缺乏。

2.4 渠道未拓宽

对现代网络化技术使用不充分,就业管理没有与时俱进,高职院校没有很好地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就业工作。在现代化网络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应用方面存在缺失,比如没有充分借助网络技术收集就业信息、开通微信公众号等。

3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对策

3.1 准确定位:明确目标、提升质量

3.1.1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大部分高职院校重视理论知识学习,而用人单位则注重学生专业实践能力,高校和企业之间缺乏有效沟通。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应充分了解社会发展需要,明确办学目标,在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改革。更多地开设综合实践课程,为学生提供理论运用和创新实践机会;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去企业实践,时时把握行业最新动态,并及时反馈至学校、学生;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强调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重视与企业合作,比如“现代学徒制”试点教学,值得借鉴。[4]

3.1.2 提升人才输出质量

一是专业选择。大一新生在进行基础课学习,校方应积极开展职业规划指导,帮助大一新生重新进行专业选择。二是课程设置。调查中,学生们提到部分课程毫无意义,选该门课仅为修满规定学分。针对这一现象,学校应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增加有意义的专业课程,删减过时的课程。尽量让学生在大二将全部课程修完,余下更多时间与社会亲密接触,提前感受职场氛围,锻炼学生们的工作能力,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2 明确认知:重视就业、课程建设

3.2.1 重视就业指导工作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优劣,关乎学生自身的成长,更决定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应以市场需求和学生需要为根本导向,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

3.2.2 建设就业指导课程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不同的学习阶段有相应的侧重点:大一与新生教育相结合,侧重点是学生职业规划;大二与学生素质拓展教育、专业思想教育相结合;大三重点帮助学生掌握求职择业技巧、了解就业政策、法律法规。通过三个阶段的课程指导,实现毕业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最终达到学生成功就业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并将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之中,以创业促就业。[5]

3.3 健全体系:搭建体系、规范队伍

3.3.1 搭建就业指导体系

形成以校长、书记为就业责任第一人,搭建好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就业指导二级管理制度,以校就业指导中心规划、协调、统筹各项就业指导工作,二级学院、系部负责具体实施。努力做到就业工作全程化、全员化、个性化。一是全程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需要贯穿整个大学生涯。就业指导工作从大一新生选择院校和专业为起点,帮助报考学生了解他们所选择专业的学习目标、发展前景和未来的就业方向,以及大二、大三正确的求职定位和技巧、就业途径和政策等。二是全员化。充分发挥学校、家长、校友三位一体效能,全员参与就业工作。三是个性化。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开展差异化、个性化指导。比如不同地域学生、考公务员学生、创业学生、就业学生、班级后进生等,应一一进行分类指导。[6]

3.3.2 强化就业指导队伍

就业服务体系中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就业指导队伍,可通过以下两方面加强队伍建设。一是选拔引荐。高职院校应结合本校实际情况,通过内部选拔、外部引荐等方式引进专业就业指导教师,提升队伍整体素质;二是提升培训。不断提升指导教师综合素质,重视任职教师资格和工作评价,打造一支专业过硬的队伍。

3.4 拓宽渠道:构建信息化的就业平台

高职院校应加大信息化平台构建力度,有效拓宽就业渠道,具体举措如下:

3.4.1 渠道构建,全面开花

建立就业网站、QQ 群、微信群、就业App公众号等全方位、多元化、特色化就业指导平台,增进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提高个性化教学质量。

3.4.2 资源共享,信息互通

建立二级学院、系部就业工作小组信息传递机制,以最短的时间为毕业生提供最详细的就业信息,并加强校企合作,实现信息的及时互通,形成长期合作关系。

3.4.3 线上线下,融合指导

传统的授课方式,无法达到预期课堂效果,学生玩手机现象严重,与其禁止,不如因势利导,采取线上线下融合授课。如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过手机收集就业案例、热点事件,师生互动,让手机在课堂上“活”起来。还可以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就业 App的功能优势,把就业政策、就业热点、招聘信息、就业案例、面试题库、面试技巧、职业测评等嵌入App,让沉闷的课堂活跃起来,让课堂充满互动性和趣味性,让大学生充分感受到就业指导课程的魅力。还可以开发“云课堂”,将最新的课程资源上传到网站上,以选修课的形式让学生修得学分等。[7]

4 小结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任重而道远,在产教融合、引企入校背景下,人才供给和需求关系的不断变化。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将就业指导工作重新定位,改变工作理念,提升工作格局,创新工作方法,为就业质量稳步提升提供有力保障,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用人单位毕业生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性骚扰的用人单位法律责任研究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餐厅经营模式多样 事先分清用人单位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探究
集体合同纠纷,用人单位“三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