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瑾,杨梅
(1.新疆霍城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新疆伊犁835200;2.新疆霍城县第一人民医院,新疆伊犁835200)
AMI是十分普遍的心脑血管病症,有研究人员指出了,AMI患者在患病后,处于平卧位的前提之下休息1-2个星期能够减弱心脏中的载荷,减少D-P。然而,长时间临床方面的研究指出了,早期AMI患者在长期处于平卧位后,会产生负性心理、腰酸背痛等各类反应,要借助不一致的体位对患者实施护理,进而保障其尽早获得康复[1]。鉴于此,本研究为了分析对早期AMI患者施予针对性体位护理的价值及效果,选出本院2015年5月-2019年2月收治的74例早期AMI患者,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5月-2019年2月收治的74例早期AMI患者的资料,将其中接受一直处于30°半卧位护理的37例作为A组,另外接受逐级半卧位护理的37例作为B组。A组男性患者、女性患者占据23例、14例;患者的年龄<77岁且>49岁,年龄均值(63±10.99)岁。B组男性患者、女性患者占据24例、13例;患者的年龄<76岁且>50岁,年龄均值(63±11.03)岁。对比两组相关资料,其结果显示无统计学的意义,P>0.05,可深入对比、研究。
A组患者一直处于30°半卧位;B组患者把12h当作一个周期,在12h中处于30°的半卧位,在18h中处于45°半卧位,在24h中处于60°半卧位。在开展护理期间,应对患者自身的D-P施予监测,同时,因为在不一致时间中被外部各类因素所影响,应在不一致时间段中对患者处于不一致体位之下的D-P施予监测,以对其时刻心率变异性相关情况实施评判,不一致时间段中有关数值的标准差与平方根数值可以凸显出患者自身的心率。
此次研究中所用软件版本为SPSS19.9,对不一致时间段中QTd、QTcd相关数据进行统计时,选(±s)代表。对比、分析两组相关数据,结果有差距,表明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
两组患者自身的D-P具备差别,B组D-P小于A组,比较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B组借助SDNN1级RMSSD监测成果处于各段时间中都小于A组,不一致时间中QT离散程度[t0-t2、t2-t3、t3-t4、t4-t5依次是(3.23±1.14)、(2.46±1.12)、(0.97±0.63)、(0.65±0.44)]与通过校准后的QTcd[t0-t2、t2-t3、t3-t4、t4-t5依次是(4.15±1.89)、(3.27±1.12)、(1.44±0.67)、(0.69±0.47)]都小于A组(6.35±2.80)、(4.5 2±1.9 8)、(1.2 4±0.9 8)、(0.8 2±0.5 0)、(6.2 3±2.7 6)、(4.5 6±1.9 4)、(1.7 2±0.9 8)、(0.84±0.62),比较有明显的差异,P<0.05。
AMI患者在患病的早期中,其心肌本身耐受刺激的功能较弱,而对心肌平稳与氧供需均衡产生影响的相关因素过多,任一会使得心肌缺血有所加重的因素都会引发心脏破裂等各类严重的后果[2-3]。有研究人员指出了,在早期AMI中,自卧位变换成半卧位后,其运动总量较少,然而,若体位转变速率太快,会引发心律失常等各类异常的心肌反应[4-5]。有研究人员指出了,高效的体位方面的护理能够减短卧床时间,降低长时间进行卧床引发的负性心理,给过后开展治疗与恢复锻炼给予方便[6]。AMI患者在手术结束后,处于半卧位之下,其排便所需时间对比处于平卧位之下来说有所减短,D-P有所上升,原因为AMI患者处于半卧位更方便开展进食与活动等,还能够减少呛咳、误吸等各类并发症。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两组患者自身的D-P具备差别,B组D-P小于A组,比较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B组借助SDNN1级RMSSD监测成果处于各段时间中都小于A组,不一致时间中QT离散程度与通过校准后的QTcd都小于A组,比较有明显的差异,P<0.05。由此证实了,在对早期AMI患者施予针对性体位护理后,逐步转变半卧位可以提升肠道中的蠕动,方便在床上进行排便,减少便秘、腰酸背痛等相关反应,提升恢复成效。
总之,在对早期AMI患者施予逐级半卧位方面的护理后,其相应的护理成效较优,值得全方位推行与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