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疑虑与消解

2019-02-10 23:00:52陈金明夏雨露
关键词:倡议一带印度

陈金明, 夏雨露

(三峡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宜昌 443002)

自2013年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引发海内外的高度关注和强烈共鸣。印度与中国同为陆海复合型国家,从地缘政治上讲,双方皆符合“一带”和“一路”战略利益,因此,印度在“一带一路”倡议的版图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中印之间的摩擦使印度始终对“一带一路”倡议持有“质疑”态度,制约中国与南亚次大陆国家的合作空间,影响“一带一路”倡议在南亚甚至印度洋地区的推进。如何有效消解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疑虑,使之积极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中来,这是当下学界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1]。

一、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疑虑的表现

目前,印度正在加快南亚地区合作倡议的进度,因此对孟中印缅经济走廊(BCIM)一直采取拖延政策,同时印度也在积极推动印度次大陆国家经济合作协议(BBIN,包括不丹、孟加拉、印度、尼泊尔)和环孟加拉湾多领域经济技术合作倡议(BIMSTEC),希望借助与美国和日本的合作以达到推动“印太经济走廊”建设的目的。然而,印度却是“一带一路”沿线大国中唯一没有公开表态支持“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根据印度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的外交政策和行动表现可以看出,印度政府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心存疑虑,要么是有条件的参与,要么是消极拖延,要么是找各种理由反对或对冲。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消极抵触的态度

2015年印度外交部长苏希玛·史瓦拉吉曾公开表示,印度看不出有给“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计划开出“一张空白支票”的需要[2]。2017年5月,北京举行“一带一路”峰会,29国首脑云集,印度与中国近邻而处却没有派出任何官方代表团参加,之后还发表声明表达强烈不满,指责中国“一带一路”倡议过于模糊以及中国强势的维权行为限制了印度的信任。印方表示,“一带一路”倡议中的“海丝路”计划缺少具体的细节描述,导致中国的战略意图遭到多方怀疑。印度官方还以种种理由为借口,抵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2017年6月,印度270余名士兵携带武器,连同两台推土机,越过中印边界线100多米,在未经中方允许的情况下进入中国境内并阻挠中方修路作业以及中国边防部队在洞朗地区的正常活动,这一举动违反了《中英会议藏印条约》和《联合国宪章》,是对国际法基本原则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的粗暴践踏,并且严重损害了中国领土主权、威胁中国安全利益。在各方压力下,印军人员及设备全部悄悄撤走,持续71天的洞朗对峙终于结束。此次事件严重影响了中印之间的相互信任,事后印度不仅没有半点忏悔之意,还表现出一副理直气壮的姿态,声称此举完全是为了保护不丹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洞朗事件清楚地表明,印度官方一直以一种消极抵触的态度应对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

2.惶恐不安的心态

尼赫鲁总理在印度独立前就曾说过,“印度要么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销声匿迹,不可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中间地位是不能吸引我的,我也不相信中间地位是可能的”。实际上,印度一直在不断加快谋求世界大国地位的脚步,重新定位自己的国际角色,因此在不同程度上与中国产生了竞争心态[3]。2013年秋,习近平主席在对世界形势进行深度观察和思考后,郑重提出“一带一路”倡议。5年来,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支持“一带一路”倡议,将“一带一路”建设推向一个新阶段,赋予“一带一路”对全球发展的重要意义[4]。“一带一路”倡议直面全球经济贸易低迷和发展鸿沟日益扩大的挑战,庄严承诺将与沿线各国共同协商建设计划,并与沿线各国共同分享发展成果,搭建投资便利、互联互通、贸易自由的桥梁,扩大人文交流,创建跨地区国际合作的大平台,为沿线国家和地区带来切实利益和帮助。这种能力是印度难以企及的,尤其随着近年来中国的国际影响和地位不断加强,让这个“邻居”感到惶恐不安,故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更加充满疑虑。

3.并驱争先的战略

真正让印度夜不能寐的是中国经济的巨大成就与发展速度。印度一直将中国看作其发展的参照目标。印度总理莫迪上台后,制定清晰的周边战略,研究出“香料之路”计划和“季风计划”,这也被国际社会称之为印度版“一带一路”[5]。历史上印度开辟了多条贸易线路,与亚洲、欧洲的31个国家和地区间有着贸易往来,印度希望借历史上紧密的贸易线路促进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关系,因此制定了类似于中国“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香料之路”计划。同时,印度又制定类似于中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季风计划”,希望借助古印度水手依靠季风航行的传统,展开与印度洋周边国家、阿拉伯半岛以及东非地区的贸易往来,寻求与印度洋国家、东南亚国家强化经贸合作。因此,在印度看来,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不仅入侵了被印度视为经济命脉的印度洋,也同印度的“香料之路”和“季风计划”产生了竞争格局[5]。

4.掣肘他国的参与

长期以来印度在与周边国家相处的过程中,一直以南亚霸主自居。印度希望借助对南亚小国的影响来平衡中国在南亚的影响力[1],且一直将尼泊尔和不丹等小国看作其势力范围。印度的霸主姿态并没有因为莫迪总理上台而减弱,相反愈演愈烈。尽管印度的消极态度未必能对“一带一路”建设产生多大的负面影响,但是印度可以通过制造干扰影响其他南亚邻国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中来,这一点不容小觑。尼泊尔和孟加拉国都积极支持“一带一路”倡议,并且有心参与其中,同时又不得不顾及到印度的态度,以至于在前进中畏首畏尾,不敢有所作为。对于许多长期面对印度压力的国家而言,它们也渴望寻求其他外部势力支持,从而使自身利益得到平衡,而中国就是这样的一种存在,这恰是印度最为忌惮的,印度认为中国是影响其南亚霸主地位的最大因素。

5.借助外力的企图

印度的“大国梦”路人皆知。近年来,在总理莫迪的带领下,印度确实取得一定的成就,但存在的问题也让印度力不能及。因此,印度积极寻求大国的支持与帮助,而这又与试图遏制中国发展的一些国家不谋而合,美国就是这样一种存在。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耀眼夺目,美国担心中国的发展会妨碍到自己的利益,于是对中国一直采取压制态度,而对印度则传达想帮其实现大国梦想的愿望。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美国对中国的压制愈加明显。同样,印度对中国的发展速度及取得的成就也心生妒忌,于是想借美国之手丰满自己的羽翼。印度认为美印之间的合作不仅可实现美国对中国的牵制,也让印度对抗中国的信心更加强烈。2017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印度总理莫迪没有参加,在此之前中国曾发出诚挚的邀请。同年6月,莫迪访问美国,与特朗普总统会面;同年7月,莫迪参加在汉堡举行的G20峰会。美日印三国,还在印度洋上举行了“马拉巴尔”军事演习。在“东进”政策上,印度外交部牵头召开了面向东盟国家的“德里对话”,并高调欢迎缅甸国防军总司令敏昂莱的来访。印度这一连串行为的背后,或多或少地都有抗衡中国影响的考量[6],也折射出印度欲借外力,阻挠中国“一带一路”建设的企图。

二、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疑虑的原因

印度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疑虑绝非偶然,除了中印之间长期的领土争议以及第三方国家的干扰外,还包括以下几方面因素:

1.中印经济差距的拉大

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水平较印度而言尚有不及。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经济水平远超印度,两国GDP渐渐拉开差距。2014年中国GDP就以104823亿美元突破了10万亿美元大关,成为继美国之后的又一个“10万亿美元俱乐部”成员。2016年,中国GDP总量为111991.45亿美元,而印度GDP为22635亿美元,仅为中国的1/5,相当于中国2005年的GDP总量。虽然从2014年起,印度总理莫迪进行经济改革,且取得明显成效,快速把国家从衰退和危机中解救出来,使印度经济走上高速发展的道路,其GDP增长速度已超过中国,甚至不少国际观察者认为,印度在可预见的将来能够超越中国。然而,目前中国整体经济实力的强大,依然让印度如鲠在喉,无形之中已将中国默认为竞争对手。因此,印度对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充满警惕与疑虑。

2.地缘政治思维的固守

印度雄踞南亚次大陆中央,三面环海的地缘环境占据大半个辽阔的南亚版图,是南亚的核心大国。在所有南亚国家中,印度与中国有着最长的陆地边界,是中国西南边疆最重要的邻国之一。特殊的地缘优势为印度政府的“大印度”战略提供了发展空间,历届印度政府的外交与安全战略都带有浓厚的地缘政治色彩。印度具有强烈追求南亚地区主导地位的欲望,处处显现地缘政治的逻辑思维,并把印度洋视为印度的海洋,不断扩大其海上活动范围,将争夺对印度洋的支配地位视为其长期以来的战略追求,力图通过拥有强大的海上力量来保证印度在这一地区及海域的主导地位。因此,当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印度对此充满警惕,疑虑其南亚霸主地位受到挑战。

3.区域优势不保的担忧

印度对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始终保持若即若离的距离感。倡议提出之初,印度方面的态度看似积极,随之则进入一个沉寂与冷却阶段。表面上看,印度担忧的是国家安全问题,究其深层次原因还是担心自己的地区影响力下降,区域优势不保。在印度战略界看来,“一带一路”的建设将大规模加强中国在经济、政治以及安全领域对印度邻国的影响力,从而使印度的区域优势被边缘化。在“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提出之后,斯里兰卡外长就曾表示,作为印度洋上的航运枢纽,斯里兰卡通过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将吸引更多投资和贸易,并成为整个南亚次大陆的转口港。优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斯里兰卡必将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且成为其中非常重要的节点。在斯里兰卡内阁调整后,斯里兰卡新任外长公开表示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支持,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再次刺激印度,更加重印度对其区域优势不保的担忧。

4.对华战略的错误预判

就目前中印两国民意而言,相互认知都存有偏差。印度军方数次公开发表言论,指责中国在印度洋海域可能对其构成威胁,还大肆宣扬印度洋上的“中国威胁论”。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中国海外利益不断发展,传统商业港口补给军舰的方法无力满足中国维护自身利益的需求,因此,中国不断加强对外港口建设,而中国的这一行为却被印度误以为是为了实施侵略扩张,旨在将沿线国家纳入囊中,即所谓“珍珠链模式”。围绕“珍珠链模式”的言论迅速引起印度各界的密切关注,且成为印度战略界和防务界针对中国制定印度洋安全政策的重要内容。印度媒体不仅没有纠正这种错误认知,而且还扮演了传播者的角色,致使国际社会关于中国将考虑在海外建立军事基地的猜测一直不绝于耳。印度对华战略的误判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疑虑。

5.“大国战略梦”的萦绕

印度自1947年独立以来,其大国梦想从来没有停止过。尼赫鲁在印度独立之前就设计了“大印度联邦”的战略构想,要把印度建成世界一等强国,如今这一构想已经成为全民族的意志。虽然历届印度政府会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对外战略,但印度国家战略已深深地打上了追求大国梦、强国梦的烙印。印度领导人在2015年的一次演讲中宣称,“21世纪是印度的世纪”。印度一直坚定地相信自己会成为一流大国,绝对不会做二流或三流小国,与其那样还不如消失不见。有些试图利用印度牵制中国的国家也一直在给印度加油助威,前美国总统奥巴马曾使用总统特权使美国在核问题上对印度作出让步,并承诺支持印度分步骤地成为核供应国集团等四个国际军控机构的正式成员,美印防务关系从单纯军售提升到联合研发、生产的新高度[7],这些更加坚定了印度在“大国战略”路上的步伐。因此,印度再次把中国“一带一路”建设视为其大国梦实现路上的绊脚石。

三、消解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疑虑

中国和印度互为邻国,都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在国际事务和地区问题上都存在着共同利益[8]。因此,消解印度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疑虑,建立两国良好的合作关系至关重要。

1.理性处理边界争议

边界问题是制约中印关系正常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印度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疑虑的历史与现实原因。中印边界全长约2000公里,1962年两国曾因边界争端爆发了一场战争。半个世纪过去了,尽管中印两国政府一直在寻找公平、合理的解决方案,但至今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2017年,洞朗事件的发生,一度让中印关系陷入冰点期,但在整个事件中,中国始终保持着最大善意和高度克制,给予印度足够的退让空间,不想因此给中印关系带来阴影,也不想因此给两国人民带来困扰。洞朗对峙的爆发使我们清楚认识到,边界问题是中印关系中不可回避的毒瘤,一旦处理不好,就有可能给别有用心的人以可乘之机,将中印关系推向危险的境地之中。因此,中印双方应理性面对边界争议,和平解决边界问题,为“一带一路”建设创造安宁的国际环境。2018年11月,中印双方就边界问题深入交换意见。双方表示,将遵照习近平主席和莫迪总理的重要共识,争取早日达成公平合理和双方都能接受的边界问题解决方案。双方认为,中印边界谈判势头积极,边界争议局面得到有效管控,总体看来边境地区和平稳定。双方希望,从两国关系出发,从两国人民长远发展的大局出发,在当前谈判成果基础上,保持相互尊重和理解,本着相向而行的初衷,通过和平谈判解决边界问题。双方还表示,要妥善管控争议,因为两国关系中的某些不稳定因素一直存在,中印两国政府努力管控分歧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此才能使不稳定因素进一步消除,为两国关系友好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铺平道路。

2.加强战略互信

作为山水相依的邻居,中印两国交往渊源已久。达成战略互信,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中印双方作为日益崛起的大国,都应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从战略高度出发,从两国人民利益出发,高瞻远瞩,相向而行,切实为两国人民谋福利,以多种渠道避免安全误解,以积极的态度力促战略互信,以正面的方式加快全面合作。中印双方应尽量避免猜疑和误解,及时交流,密切沟通。以前中印双方由于缺乏及时的交流和沟通,曾造成了诸多误会、误解和误判。因此,印度对外表示,它不希望作为一支与中国抗衡的力量,也不希望参与到任何“遏制”中国的行为中去,更希望被视为“中立方”而存在。中印双方若能进一步加强战略互信,减少互相的猜疑和误解,这无疑将对消解印度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疑虑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3.谋求战略对接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竞争不仅是零和博弈,更是优势互补。沿线国家正在逐步接受“一带一路”倡议,并积极投入到“一带一路”建设中来。虽然印度一直深陷“大国战略”梦无法自拔,但印度各界也逐渐意识到,战略对接优于战略对冲,中印可以在诸多方面展开深度合作[3]。首先,中国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与印度劳动力结构可以形成有效的合作,对于两个世界性大国来说具有很大的对接空间。据印度人口部门预计,到2026年印度将达到14亿人,届时将超越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其次,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人口的快速增长,印度庞大的内需形成了巨大的商品购买力,是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印度制造业落后,国内需求规模巨大且增长迅速,需求与发展的快速升级以及生产力发展不充分致使印度亟须供给对接,这是印度当前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中国企业在产能方面的优势有目共睹,中国在消费结构、发展阶段、市场规模等方面都与印度有着惊人的相似,对于印度价格和品类方面的需求也非常了解,因此中国商品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于印度而言中国无疑是最佳选择。最后,印度国内市场的规范和投资环境的改善为中国投资对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印度国内市场的快速形成对于企业降低运行成本有很大的帮助,中资企业赴印投资的环境也得到极大改善[3],对中国企业而言也是一个良好的机遇。

4.释放合作红利

“一带一路”是中国同沿线国家打造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长远规划。只有在合作中不断释放红利,才能维持长期、可持续的发展,最终达到互利双赢。经过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共同努力,“一带一路”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果[9]。在政策沟通方面,68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了合作协议,且与40多个国家开展机制化产能合作。在设施联通方面,中老铁路、雅万高铁、匈塞铁路等一批标志性项目有序实施且进展良好。在贸易畅通方面,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注入了大量的投资,累计投资已超过500亿美元,中国企业已在“一带一路”沿线20多个国家建设了56个经贸合作区,贸易总额超过3万亿美元。在资金融通方面,由中国倡议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成立,并设立丝路基金,目前已签约15个项目,承诺投资额累计约60亿美元,已经为亚欧急需项目的国家提供了数十亿美元的贷款。在民心相通方面,加强在科教文卫、旅游、救灾、援助减贫等多层次和多领域的人文交流合作,推动文化互学互鉴和融合创新。每年中国政府都在文化年、旅游年、艺术节等各种人文项目上与相关国家开展合作。印度完全有机会、有条件、有能力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中来,在合作中谋求互利共赢。

5.携手共同发展

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与印度的“萨加尔马拉”“季风计划”“香料之路”三大战略有很多共性和交集,可以形成合作上的“最大公约数”。尽管中印在双边关系与地区层面存在一定的矛盾和竞争,但双方在很多全球性事务中依然存在相同的利益基础。首先,中国和印度都主张世界格局多极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并同为多极世界中的重要一极。其次,中印都渴望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依然由美国主导制定,诸多规则不利于中印等发展中国家。建立一个适合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是中国和印度由来已久的夙愿,而这个愿望将会在中印两国的紧密合作中不断走向现实。放眼世界,中国和印度在大多数全球性事务和重大国际问题上都持相同或相似的立场和观点,因此,就中印两国来讲,“世界有足够空间供两国共同发展,也有足够领域供双方开展合作”。

2018年4月,习近平主席同莫迪总统在武汉举行会晤,这是第二次在北京以外的地方接见莫迪,此次会晤进行了深度战略沟通,开创了中印高层交往的新模式,增进了彼此的互信和认知,引领中印关系实现健康稳定发展。武汉会晤作为一个标志性事件,将在中印关系史上留下深刻印记[10],为两国关系指明发展方向,开辟新的前景。正是在两国领导人战略引领下,中印关系已呈现全面改善发展的势头,2019年1月3日,印度外交国务部长辛格在印度议会上公开表示,在全球充满不确定性的时刻,印中关系是稳定因素,两国不能让分歧成为争端。人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双方愿意付诸努力并采取行动,利用双边对话机制,保持良好战略沟通,推进经贸人文交流,加强国际和地区事务协调合作,终将消解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疑虑,推动两国实现互信互利、合作共赢的新局面。

猜你喜欢
倡议一带印度
今日印度
中外文摘(2021年23期)2021-12-29 03:54:04
浙江向全行业发起廉洁自律倡议
五彩缤纷的洒红节 印度
幼儿100(2021年8期)2021-04-10 05:39:44
“一带一路”我的梦
学生天地(2019年29期)2019-08-25 08:52:24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中国(俄文)(2019年6期)2019-07-05 07:02:56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保护一半倡议: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景和实践
A Dialogue about Innovation in Global Economy Governance in Chongqing
发起携手共赢合作倡议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
专用汽车(2015年4期)2015-03-01 04:0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