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策略与路径研究

2019-06-26 09:33:32
关键词:民族

刘 利

(西南民族大学 管理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41)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这是解决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新形势下民族地区农村和农业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的重大战略举措。由于我国民族地区资源条件、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基础的特殊性以及新形势下依然存在农业效益低、乡村衰退严重等问题,实施民族地区新形势下乡村振兴举措显得更为紧迫,这也是符合新形势下民族地区现实需求的必然选择。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央一号文件,各民族地区积极响应《意见》要求,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出了相应建议以及需要把握的关键和重点,全面部署了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保障措施和组织领导等,拉开了新形势下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帷幕。

随着乡村衰退逐渐成为新形势下我国城镇化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很多学者开始探索乡村振兴相关问题。郭晓鸣[1]从现实背景、路径选择、需要防范的潜在风险和突破的重点四个维度分析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刻内涵。王廉[2]重点研究了乡村振兴策略的步骤,提出一个方向、两条路径、三个目标、四个步骤。虽然很多学者进行了乡村振兴问题的研究,但进行民族地区乡村振兴问题的研究则不多。王建明[3]着重分析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存在多样性、主体性、文化性的特点,提出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凤兰勇[4]认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存在一定的经济困境,需要通过推进落实农村土地流转经营制度,加大农业技术和产业扶持力度等措施来实现。虽然一些学者进行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问题的研究,但总的说来,研究成果不多,且存在研究方法单一、研究内容不成体系、研究内容碎片化等问题。进行新形势下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策略与路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不仅能丰富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理论,还能为新形势下民族地区政府部门开展乡村振兴工作提供决策依据、政策建议和切实可行的方案。

二、新形势下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现状

我国是农业大国、人口大国,新形势下民族地区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生态环境退化、农村社会发展滞后和农村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严重[5]。新形势下民族地区开展乡村振兴的实践是符合民族地区的现实需求,同时也具备现实条件。在党中央的领导下,经过各级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和人民的积极努力下,新形势下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取得了一定成就。

1.获得了国家和地方政策的大力支持

新形势下,自十九大报告明确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以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拉开了全国乡村振兴的帷幕,国家先后制定了一系列乡村振兴政策及相关配套规划(表1)。

全国各民族地区积极响应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发布了一系列乡村振兴相关政策,为新形势下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如四川、贵州、云南等省纷纷出台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政策(表2)。

表1 国家乡村振兴相关政策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表2 四川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政策

资料来源:根据政策文件自行整理

同时,新形势下党中央和各级民族地区地方政府也积极发展民族地区地方乡村振兴重点项目,通过实施特色农业工程、农业龙头企业成长计划、发展高附加值农产品以及生态环境优化、文化繁荣兴盛工程,推动了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进程[6]。国家和各级民族地区地方政府的乡村振兴相关政策和重点项目为新形势下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的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2.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巨大成效

新形势下全国各民族地区的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巨大成效,为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实践提供了有利的现实条件。各民族地区大力深化农业农村改革,通过夯实农业科技支撑,初步形成了民族地区的现代农业产业生产、经营体系。同时,民族地区的农村一二三产业加速融合,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各民族地区充分利用地区资源,根据实际情况,强化了民族区域基础产业支撑,推动了民族区域内粮油、畜牧、经济作物、林竹、水产、农产品精深加工、休闲农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加快推进建立了民族地区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支持开展了民族地区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与覆盖、民族地区智能农机装备等领域先进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推广[7]。

3.乡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增长

2017年,以四川省、云南省和贵州省为代表的民族地区西南三省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迅速增长,2017年的增长率都高于全国水平,且以甘孜、阿坝和凉山为代表的民族地区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10444元、11751元和11415元,相较于2016年分别增长11.5%、9.8%和10.1%(表3),大大高于全国及四川省的增长。四川民族地区“三州三县”的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更是增至10201元,比上年增长951元。

表3 三州与西南三省及全国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较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其他民族地区的乡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都实现了持续增长。民族地区乡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快速增加反映了新形势下民族地区乡村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为新形势下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创造了有利条件。

4.乡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新形势下民族地区乡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农业农村发展项目建设加快。交通方面,民族地区加快推进了高速公路建设步伐,民族地区内各条国、省干线公路提档升级,农村公路网络加速完善通畅,不少民族地区有望提前实现民族地区内相关乡镇通油路、所有建制村通硬化路的目标[8]。卫生医疗方面,各民族地区通过少数民族医学院校与普通高等医校建立合作关系,给民族地区乡村输送大量人才,并设立了乡镇、农村医疗卫生院,着力推动医疗设备、医疗场所、医疗技术等建设,为新形势下民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文化教育方面,各民族地区的教育扶贫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民族地区内已初步形成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体系,教学设备不断完善,为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储备。

5.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效

随着中央财政资金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新形势下民族地区的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很大阶段性成效,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迅速,水利扶贫、交通扶贫、科技扶贫项目先后实施,2017年民族八省,除内蒙古GDP增速为4%外,其余七省区增速均在7.3%以上,高于全国6.9%的水平。且民族八省农村的贫困发生率迅速下降,与全国农村贫困发生率相比差距逐渐缩小(图1),2017年仅相差3个百分点。

图1 2010-2017年民族八省区和全国农村贫困状况

数据来源:根据官方数据自行整理

打赢新形势下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战是实现新形势下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关键点,新形势下民族地区贫困率大幅度下降有利于新形势下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工作的顺利、快速开展。

三、存在的困境

1.乡村衰退问题严重

民族地区大部分处于高原山丘地区,地多人少,尤其是耕地资源短缺,农牧业发展主要依靠自然条件,技术发展落后,农业基础薄弱,效益不高,民族地区农村的青壮年目前单依靠农牧业已难以支付日常生活,需要靠外出务工获得家庭收入,由此导致新形势下民族地区农村副业化、空心化,农民老龄化,土地荒芜,乡村衰退问题严重[9]。民族地区的乡村是民族地区深度贫困的集中区域,贫困人口数量较多,贫困率较高,尤其是4个集中连片深度贫困区,大小凉山彝区和高原藏区的贫困发生率仍有21.4%、12.8%。这些地区的人口受教育程度低,文化素质不高,产业薄弱、社会事业发展落后、自我发展能力较差,脱贫难度大,成本更高,是新形势下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实施的难点。

2.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依然短缺

民族地区绝大部分地处我国西部地区,地势险要,交通闭塞,自然灾害易发,耕地资源缺乏,主要以山区林地和草原为主,乡村聚落分散。受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严重限制,新形势下民族地区乡村的经济发展大大滞后于其他地区,社会发展形态仍多停留在传统阶段,农业技术落后,与现代化农业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乡村和城市的差距明显[10]。虽各级政府长期重视民族地区乡村建设,但民族地区的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还是短缺,医疗、卫生、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与城市还存在巨大差距。民族地区乡村区域之间、山区与平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现象突出,给新形势下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3.特色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还很低

尽管近几年民族地区加大了对特色农业的重视度,因地制宜地发展了各区域的特色经济作物,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民族地区的特色农业发展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发展水平很低。由于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健全的市场交易体系,特色农业成品仍以初级产品为主,附加值低,深加工落后。深加工技术滞后又导致缺乏具有辐射效应的龙头企业和自主品牌,加之特色农业经济作物的价格保护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市场信息不对称性又使得农民不了解市场需求,盲目种植,损害了利益,降低了特色小农的积极性,急需提高民族地区特色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和特色小农的积极性。

4.乡村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民族地区大部分地势偏僻,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以前以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的城镇化发展,给乡村带来了巨大破坏。而地势较为平坦的耕地地区,由于大漫灌、农药化肥超量使用,土地营养流失,遭到了严重污染破坏,部分民族地区局部土壤污染点位超标率达到34.3%,几乎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牧区则由于过度放牧导致草原长期超载过牧和人畜草关系持续失衡,湿地不断退化干涸,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乡村的生态环境保护成为新形势下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策略与路径安排面临的重要挑战[11]。

5.乡村发展要素短缺

民族地区乡村由于地理位置条件和经济发展滞后限制,乡村大量资源流失,人才、资金、技术要素单向流向城市和发达地区,导致新形势下民族地区乡村发展所需要的要素极其短缺,乡村空心化现象突出。民族地区乡村普遍面临着技术、人才和新型经营主体严重不足等问题,这给新形势下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6.多民族和多宗教差异性

民族地区民族和宗教众多,少数民族不仅有彝族、藏族、羌族,还有其他民族;宗教方面,不仅有佛教、基督教,还有伊斯兰教。不同的民族宗教在文化习俗、生活习惯、现实需求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而民族地区的乡村分布又比较分散,不少村落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民族和宗教信仰,一定程度上使得新形势下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策略与路径安排变得更加复杂,需要把各个民族宗教统筹起来。

四、策略与路径

新形势下,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只有充分发挥已有的优势,克服现实困境,多管齐下,才能实现新形势下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伟大目标。

1.制定新形势下科学有效的民族地区乡村振兴规划

民族地区要以尊重自然、传统、民意,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克服低端化、同质化为原则,分别制定科学系统、前瞻性、有层次的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总体规划、分区域分领域规划和科学、详尽、可行的实施规划,优化空间布局,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工作,将全城乡融合发展理念融入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规划体系中去,促进民族地区城乡在规划布置、要素配置、产业布局、公共服务和生态保护等方面共同发展。对于民族地区村落分布比较分散的地区,可以实行一村一寨的规划;对于民族地区比较集中的区域可以以县域为单位,权衡考虑当地的优势发掘和产业布局,制定县域规划[12]。

2.建立新型民族地区城乡融合的发展机制

建立新型城乡融合的发展机制是新形势下民族地区实行乡村振兴的根本路径,也是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提供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和内在动力[13]。要推动民族地区城乡空间新型融合和优化布局,打造特色功能区,构建“美丽乡村+特色小镇+新型社区+特色发展+生态融合”的民族地区城乡产业相融合的新型发展机制。要推进民族地区农业生产供给和城市需求相对接,促进民族地区农产品和加工企业、龙头企业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加大订单合同、服务协作。要促进民族地区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深入,统筹协调民族地区农田水利、通信、公路等基础设施,深化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推进民族地区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

3.加快推进民族地区土地制度改革进程

民族地区要加快推进民族地区土地制度改革的进程,放活农村土地经营权,逐步引导民族地区农村土地流转经营,让民族地区村民能够在法律范围内通过转包、转让、入股、合作、租赁、互换等方式自由地出让经营权,推进城市的人才、资本、技术要素积极流向民族地区农村。

要积极深化民族地区农村承包地和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承包地和宅基地退出改革,让城市资本和民族地区乡村要素高效对接,为城市资本流向民族地区农村打开投资渠道和空间,最大限度地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提供成长空间。

在符合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确保民族地区农村范围内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的前提下,允许民族地区县级政府规划调整、实施整治和增减挂钩土地,调整民族地区村庄建设用地布局,提高民族地区农村零星分散存量建设地的利用效率。对于民族地区发展旅游、生态、康养等特色产业的用地,允许实施点状供地;对于民族地区发展新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用地,给予建设用地指标奖励。

4.加大民族地区乡村集体经济发展力度

民族地区要把乡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新形势下乡村振兴的实施主体和收益主体,建立雄厚的集体经济[14]。大力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制度,让民族地区农民有权参与存量折股、有偿退出、抵押担保等合法行为,建立健全新形势下民族地区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机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民族地区财政支持集体经济发展机制,鼓励民族地区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当地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合作,拓宽资本来源渠道。倡导建立多形式、多渠道的民族地区集体经济发展模式,鼓励民族地区集体资产参股组建集体资产管理公司和股份经济合作社,壮大发展集体经济,带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

5.以民族地区深度贫困区和衰退重点区为突破口,实现乡村振兴

民族地区深度贫困区和乡村衰退重点区由于受历史和现实问题的交织成为了新形势下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重难点[15]。新形势下的民族地区乡村振兴要聚焦深度贫困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补齐发展短板,将脱贫项目、资金和举措向深度贫困区倾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解决好制约振兴的水、电、公路、卫生、教育等问题,全力推进深度贫困区的区域合作和对外开放。对于乡村空心化和衰退最为严重的丘陵地区,要全面了解其衰退的现状和原因,在把握乡村发展的规律和主要矛盾基础上,分析存在的困境,通过规划先行、试点推广、集聚资源要素、增添动力来促进丘陵地区的乡村振兴。

6.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地区精准扶贫脱贫工作,降低贫困率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新形势下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关键任务。新形势下民族地区要着力解决好深度贫困区的贫困问题,做好贫困县摘帽,贫困人口退出的工作。

大力实施教育扶贫。人才振兴是新形势下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动力工程。要加大对民族地区乡村学校建设的投入力度,以村落的空间布局就近选择区域建设学校,建立幼儿园、初中高、职业教育的学习体系,完善教学基础设施建设,解决民族偏远山村上学难问题。要重视乡村教育,通过建立民族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制度和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逐步形成初、中、高三阶段培训体系,提升民族地区村民素质和生产技能,培养民族地区现代化农民,同时注重民族地区村民道德水平文化水平的培养,提升民族地区村民的综合素质。

民族地区还要着力实施市民下乡、能人返乡、文化润乡“三乡工程”[16]。民族地区政府要建立吸引人才下乡的补贴、减免税费等鼓励政策,鼓励教育、卫生、农业等行业的科技人才流向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在市民下乡方面,对下乡市民的投资利益和民族地区村民的合法利益要给予明确界定,解除民族地区下乡市民的顾虑和担忧;在能人返乡方面,民族地区政府要大力实施返乡创业支持计划,支持各类人才流向民族地区乡村创业就业,并建立民族地区能人信息库,为民族地区人才的政策、信息、平台交流提供全方位服务;在文化润乡方面,民族地区要大力弘扬民族文化,将民族文化和民族产业结合起来,让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和文化发展优势互补。

积极完善医疗扶贫。加大村级卫生室、乡镇医院的投入力度,改善医疗基础设施,引进先进的医疗技术和设备,启动全科医生培训计划,定期组织当地医生参与培训,制定奖励优惠的政策鼓励优秀医生深入民族地区基层。

坚持产业扶贫。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民族地区的主导产业,选择高质、高产、高效益的主导产业产品,建立特色农业品牌,延伸产主导产业链,提升附加值,通过产业发展、特色发展提升当地村民的收入水平。

大力推行保险扶贫。完善农村居民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制度,着力提高村民医疗报销比例,扩大医保覆盖面。制定政策优惠鼓励商业保险、政策性保险进入、深入民族地区乡村,为特色农业提供特色政策性农业保险,为失能失智老人提供护理保险,防止出现因病致贫返贫恶性循环现象。

7.加大民族地区财政资金支持力度,设立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专项资金

民族地区要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财政支持力度,中央财政应给予适当补贴,按照“县级申报、州(市)审批、省级备案”程序,通过竞争立项选择优质项目,吸引国有资本、金融资本、民营资本和外资资本参与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中来,同时积极探索民族地区农业项目PPP模式和特许经营方式。在资金投入保障方面,设立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专项资金,保证民族地区财政投入和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通过建立民族地区县多投入、省级多补助的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激励机制和民族地区财政支农考评制度,让财政资金充分用于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

8.加强民族地区乡村组织建设,凝聚民族地区基层力量

新形势下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要坚定不移的坚持党的领导,践行共产党人为人民福祉服务的思想,要注重发挥民族地区乡村党支部的堡垒作用、带头引领作用和乡村党组织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实践中的统筹协调作用[17]。民族地区乡镇基层政府要转变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简政放权,建设服务型政府。民族地区乡村基层组织要加强党建建设,培养民族地区乡村党组织带头人,将党性强、能力强、服务意识强的人放到民族地区乡村领导岗位上来。在民族地区乡村组织领导人选拔上,采取“两推一选”“双推直选”“公推直选”等方式,拓宽选拔渠道,扩宽民主选举范围;基于新形势下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众多的现实特点,对民族地区少数民族选举比例给予倾斜,鼓励更多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参与到基层组织建设和乡村振兴的实践中来。在民族地区乡村党组织负责人培训上,要充分发挥领导的带头作用,把民族地区带头人的培训教育纳入干部培训体系,分层分级定期组织负责人参与理论学习,通过党性教育、集中办班、短期轮训、实地考察等方式提升负责人的综合素质。在监督管理上要建立健全民族地区乡村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和目标责任制、年度责任制等制度体系,明确每个人的职责,权责要清晰,对于不作为、欺压群众、损害人民利益的干部,要给予查处曝光、严惩不贷。注重培养民族地区后备干部,以民族地区大学生村官为基础,把愿意投入民族地区基层建设、勤奋工作、服务民族地区人民、有发展潜力的大学生纳入到后备库来,采取“一对一传帮带”方式,使其尽快成长为主力军。

9.大力扶持民族地区特色支柱产业发展

特色农业是新形势下民族地区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新形势下的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要大力扶持当地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例如四川民族地区规模位居全国第一的会理石榴、世界苦荞主要起源地之一的凉山苦荞、阿坝州的川贝以及山区的藏珍、草原药材等,要充分利用当地的特色农业优势,坚持“产业优先、特色优先、品牌优先、绿色优先”的发展思路,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将各个区域的特色农业做大多强。同时注重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将民族地区高原、草原等自然风光和民族特有的民俗风情结合起来,打造民族地区特色旅游品牌,展示地域民族特色。通过坚持“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稳健成长的发展思路,用特色支柱产业推动乡村振兴之路。

10.打造民族地区农村田园综合体,建设民族地区生态宜居村庄

打造农村田园综合体模式是新形势下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18]。民族地区的田园综合体建设要遵循民族地区乡村的演进发展规律,以农民为主体,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田园社区有机结合起来。用规划引领行动。田园综合体内部要明晰区分内部功能,全面改善基础设施,有效治理农村生态环境,传承乡风文明,重点保护民族村寨,对民族村落,要把保护传承民族遗产和改善村民生活条件结合起来,大力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习俗。要加大对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充分发挥好自然优势,以生态旅游、特色农业、高原药材等原生态产业为主,还要坚守绿水青山底线,抓紧抓好环境治理。保护好高原林地和草原湿地,减少农田化肥农药使用量,采用天然肥料,改变大水漫灌方式,减少水土营养流失比例,做好乡村垃圾分类处理和工业废弃物处理。积极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和种植业。抛弃原有传统的以环境为代价的农业生产方式,着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产业。要实施由点到面,连点成线,连接成带的发展路线。从单个田园综合体开始,以民族地区特色农业和特色旅游为基础,打造独特的综合体,将各个田园综合体连成线,形成田园综合体示范带,延伸建立以民族地区城市为中心,乡镇为支柱,公路为链,以点带面,辐射周边农区的田园综合区,实现生态宜居、生活富裕、农业兴旺的美丽乡村。

11.加大民族地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民族地区要着力解决好乡村的水、电、网络、公路等基础设施问题[15]。在水源方面,通过实施新一轮的饮水工程,为民族地区偏远乡村输送纯净水源,解决民族地区高原山区缺水问题。在电力方面,实施民族地区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修复老化线路设备,改善民族地区网络运行异常、信息传递不畅问题。在网络方面,成立网络小组深入民族地区乡村开展网络基础设施安装,让民族地区每个村落都能够享受基本、快捷的网络服务,为民族地区的农村电商经济发展提供条件。在公路方面,要持之以恒地推进民族地区乡村公路改造升级工程,委派专家和技术人员解决民族地区高原山地公路建设技术性难题,防范好滑坡、地震等自然灾害,让公路将民族地区的村落连接起来,促进各个乡村之间的交流。要以民族地区公路、铁路、水路、航空为链,建立以公路、铁路、水路、航空为链的民族地区交通经济,辐射周边乡村,带动周边乡村经济的发展,推动乡村振兴。

12.引进现代科技,推动民族地区农村电商发展

新形势下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要与时俱进,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推动民族地区农村电商的发展[19]。要充分利用移动网、物联网、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和AI人工智能等技术改变民族地区传统农业产品生产、销售形态,提升效率。民族地区要在网络基础设施建立完备的条件下,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引进电商企业,大力宣传电商和新科技的优势,促进民族地区农民、生产合作社、集体经济组织和电商充分合作,开拓民族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形式。

六、结语

开展乡村振兴的实践是一项长期系统性、复杂性的工程,新形势下民族地区的特殊现实情况决定了新形势下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策略与路径既具有全国一般性,又具有自身的差异性和复杂性,需要深入民族地区实地考察,在借鉴国内外成功的乡村振兴案例基础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现实条件,制定符合新形势下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策略与路径,实现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提高民族地区乡村生活水平,同全国人民一道实现共同富裕。

猜你喜欢
民族
民族复兴之歌
河北画报(2023年24期)2023-12-16 11:41:46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人民交通(2019年16期)2019-12-20 07:03:44
民族之花
乡村地理(2018年1期)2018-07-06 10:20:58
多元民族
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 01:54:08
民族之歌
民族音乐(2017年2期)2017-08-17 09:14:15
民族之歌
民族音乐(2017年3期)2017-08-17 09:11:45
直面民族之痛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文史春秋(2016年2期)2016-12-01 05:41:54
民族之歌
民族音乐(2016年5期)2016-08-28 20:5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