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青年工作重要思想的理论继承与创新

2019-02-10 22:59舒高磊
关键词:教育

舒高磊

(南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300350)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与民族的希望,是基础性、战略性的国家资源,“青年是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1]280。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 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国青年有远大理想抱负,深厚家国情怀和伟大创造力,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深刻把握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则、中国共产党青年成长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针对青年价值养成、品格塑造、创新实践、责任担当、成长成才等方面提出了系列重要论述和指导方略,形成了习近平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该思想最鲜明的印记就是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青年发展与教育问题的科学思想,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教育事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深化奠定基础。

一、唯物史观视域下的青年基本问题认知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社会主义革命实践中分析青年发展的基本问题,认识青年运动与青年成长规律,提出青年社会地位与历史使命,发现青年与国家、人民和党的关系,在唯物史观基础上建构起了马克思主义青年理论,为中国共产党开展青年工作、解决青年问题提供了理论遵循。习近平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青年理论,坚持分析青年问题的无产阶级立场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教育实践中继续推进理论创新。

从科学规律看,青年的成长发展过程遵循人类社会繁衍更替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法则。马克思主义在形成初期就吸收生物进化论、唯物论等近代科学的理论成果,进一步揭示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发现青年是人类由年幼个体发展成为具备成熟政治意义的社会成员的重要一环。马克思恩格斯依照唯物史观分析“社会成员”的演进问题,认为青年是替代朽败旧事物和促进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力量——与那些相信“劳资利益一致”、暗怀机会主义妥协态度的“老头们”截然相反,青年更坚决地抵制旧工联、假运动等落后的社会因素[2]320。列宁主张在社会主义革命中充分吸收和提拔青年,用“新生力量——年青人来接替老的”[3]45,引导青年群众联合无产阶级来推翻资产阶级和封建主义旧机器。现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吸收借鉴马克思主义青年理论,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则、遵循青年成长规律来指导中国青年事业发展,指出“新陈代谢是不可抗拒的历史规律,未来总是由今天的少年儿童开创的”[4],青年发展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历史规律和“一代更比一代强”的青春责任,明确青年在人类演进和社会历史中的革新意义,强调要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在教育实践中深切观照青年发展状态和青年运动特点,引导青年牢牢把握时代机遇和机缘。

从历史演变看,青年在推动社会历史进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马克思恩格斯阐释了彻底废除私有制后的社会发展形态,认为现代大工业社会中的年轻人生活方式更先进、技能素质更全面,他们参加社会生产事业“是一种进步的、健康的、合理的趋势”[5]269,将“用整个社会共同经营生产”并由此引起“生产的新发展”[6]307,青年成长与社会发展存在密切的互促共进关系。列宁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需要青年的力量,而且“整个斗争的结局都将取决于青年,取决于青年大学生,尤其是青年工人”[7]228。习近平借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青年社会历史作用的科学认知、着眼百余年来中华民族谋求复兴的历史经验,认为青年是促进社会建设和时代发展的生力军与突击队——在革命战争、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改革开放的不同历史时期,广大青年满怀革命理想,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奋斗,推动民众觉悟、民主运动、社会治理革新,引领开创中国革命新道路和中华民族复兴新纪元;他们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在新中国的广阔天地忘我劳动、艰苦创业,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各项建设积蓄力量;他们发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为祖国繁荣富强开拓奋进、锐意创新,在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类和平发展的崇高事业中接续奋斗,不断贡献青年智慧和青春力量[1]277。

从未来意义看,青年同民族的前途命运和社会的未来发展密切关联。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分析德国工人运动预见到,“人类的未来完全取决于新一代工人的成长”[5]270,也即青年工人的成长,最终推动国家和民族革命的将是青年人,特别是工人阶级青年和无产阶级青年,他们将掌管政治机器和全部社会生产。列宁认为“管理国家和实现无产阶级专政任务的新生力量在迅速地成长,这就是青年工人和农民……体会由新制度得来的新印象,抛掉原先的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民主的成见,把自己锻炼成比他们的前辈更坚定的共产主义者”[8]47;并且正在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出色工作的青年们“会有幸在未来的无产阶级革命中不仅参加斗争,而且取得胜利”[9]333,而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任务正是要由青年来担负。历史前进永不停歇,其动力来源就是不断得到补充的新生命,他们在推动社会发展中成为历史,同时也预见了未来——时代赓续需要一代代人来推动。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深刻把握青年历史使命和群体特征的基础上,明确指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1]281,强调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未来的领导者和建设者,认为“世界的未来属于年轻一代,全球青年有理想、有担当,人类就有希望,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10]。

从社会关系看,青年与人民和无产阶级存在共生的辩证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将青年视为“人民生命的源泉”[11]368,认为青年是“构成为国际无产阶级大军的决定性的‘突击队’”[12]609的重要部分,而从事脑力劳动的无产阶级正是从青年学生群体中产生的,他们与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阶级共同推动社会主义革命发展前进。列宁在总结20 世纪初俄国和欧洲的革命运动经验时强调,必须广泛联系青年,把青年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工作的接班人;他认为“社会主义工人青年正全力以赴,怀着青年所特有的满腔热情,努力争取做到使军队站在人民一边”[13]109,他们通过反军国主义宣传、组建青年工人联合会等方式支持工农运动、汇聚人民力量。习近平在给全国青联和全国学联的信中指出,人民的幸福是青年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重任,“青年要有所作为,就必须投身人民的伟大奋斗”[14],只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同人民一起奋斗、前进和梦想,青春才能亮丽、昂扬和无悔。习近平认为青年是人民的力量来源和重要组成,“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国一道前进,服务人民、奉献祖国,是当代中国青年的正确方向”[15],因而社会各界青年要在观照人民实践、满足人民需要中实现人生理想,要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要在社会活动中树立对人民的感情、对社会的责任、对国家的忠诚。

从组织逻辑看,青年是共产党的坚定支持者和发展推动者,党是青年的权益维护者和组织领导者。恩格斯在1891 年分析德国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民主党形势时明确指出,“对党提供补充人员最多的正是年轻的一代”[12]291,拥护党的青年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军队也会在青年党员的影响下逐渐接受社会主义。列宁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对青年学生中朝气蓬勃的革命主动精神表示欢迎,建议所有的党组织千方百计地协助这些青年实现其组织起来的愿望”[16]235,他认为靠近和扩大党组织的新生力量来自于青年群体,因为党的未来意义、革新属性、忘我斗争精神都与青年完全相符[17]161,党要领导、教育青年发挥首创精神,成为真正社会主义革命和运动的先锋队。习近平在回顾中国共产党发展建设的伟大历程时强调,青年的革命实践、建设活动和创业创新是我们党坚强领导事业的重要支撑,党成立以来“取得的所有成就都凝聚着青年的热情和奉献”[18];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赢得、依靠广大青年,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始终高度重视青年、关怀青年、信任青年并对青年寄予殷切希望,从来都把青年作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生力军。

二、基于现实观照的青年发展导向

青年成长发展是一个有机且复杂的动态过程,既为时代环境、社会政策、生活质量等外部条件所影响,也受青年的价值观念、精神状态、实践能力等自身因素所制约。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青年人因其所处的特殊年龄阶段而具有不稳定的性格与行为,既能“做出轰轰烈烈的英雄勋业和狂热的自我牺牲”[6]461,也容易受消极引导而走向错误。青年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定型的关键时期,“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19]。习近平观照中国青年发展事业和当代青年群体特征,对马克思主义青年理论中关于坚定理想信念、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奋斗、追求全面发展等内容提出系列富有创见的新理念、新论断,成为做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工作的重要依循。

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以正确的价值观指导人生选择。青年因年龄、阅历的局限而存在价值观尚未成型、情感心理尚未成熟的状况,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很多青年还没有确立坚定的思想原则和牢固的政治信念,应该教育他们遵循人类幸福和自身完美的指针来选择最能为人类进步发展而工作的事业;青年人虽不能短期达到成熟共产党员的认知和学识水平,并且有时会因过分看重历史进程中的经济方面而忽视政治传统、思想意志等因素,但他们也有着“善良的愿望和美好的意图”[2]441。列宁认为青年和青年团的任务就是学习共产主义,要锻炼青年树立严整彻底的革命人生观和社会主义世界观,培养共产主义道德,使他们在思想和信念上团结起来。习近平结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论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20]6,其理想信念、素质品格是国家延续发展、保持活力的重要因素,青年时代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在当前社会形势下,青年价值判断选择、思维行动方式的多样性随着网络媒体的普及日益凸显,习近平敦促青年要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补足精神之钙,在理性认同科学理论、准确把握世界形势的基础上,树立与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把人生追求融入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

青年要理论联系实际,以科学的思维方式增长知识见识。马克思恩格斯教育青年学生要结合革命实践来建构知识理论体系,切忌脱离实际的空谈,否则极容易被各式各样的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引诱成为空想社会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而那些脱离运动实践的青年是“僵死的”,他们与革命运动的联系仅局限于事物表面,所以“特别容易发生各种无谓的争吵”[21]456。列宁要求青年团要“用对基本事实的了解来发展和增进每个学习者的思考力”[22]334,摒弃资本主义社会中“书本知识与生活实践脱节”的旧状态,结合日常工作与斗争实际融会贯通地开展研究性、批判性学习。习近平勉励青年学生要勤学笃实,把理论思考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躬身实践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坚持知行合一,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23];既注重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又要着眼国家发展和人民需求,“坚持学以致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熔炉中,在社会的大学校里,掌握真才实学,增益其所不能,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1]279。

青年应坚持实践奋斗,以昂扬的精神状态投身社会建设。马克思恩格斯将从事各领域工作的青年看作是社会管理和建设的主力,认为青年人应接受教育和训练来进行反对剥削者和资本家的斗争,努力通晓各方面技能来投身社会劳动与生产事业[6]307-308。列宁鼓励青年参加民主主义运动、无产阶级革命和未来社会建设,发动青年从事工农业生产等经济劳动以及组织宣传、基层服务等社会工作,秉承共产主义的指针原则对旧社会机器进行根本改造,号召全国教育工作者“培养建设新生活的青年一代”[24]311。习近平多次在重要讲话、回信、著述中强调,一个民族的文明素养很大程度上体现在青年的精神风貌上,国家的创新活力和竞争力也与青年的实践状态息息相关,“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1]279。习近平寄语广大青年要倡导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康的生活情趣,锤炼奋勇争先、开拓进取的精神意志和素质品格;要认识到“青春是用来奋斗的”,自觉为国家和人民奉献青春力量,在创新创业中主动承担起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的重任;要在时代机遇和挑战中矢志艰苦奋斗,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当代青年运动。

青年应培养综合素质,成长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的视角论证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生产的普遍规律,认为青年教育要结合劳动、智育、体育和技术教育等方式来“造就全面发展的人”[25]557,使青年“全面发挥他们的得到全面发展的才能”[6]308。列宁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有计划地组织生产过程来保证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青年要全面吸收人类一切有益的知识,成为既有知识又善于劳动的综合技术者。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应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引导青年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从国家历史、现实成就、国际比较中汲取真理和道义力量;要激发青年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育爱党为公的历史使命感,自觉维护国家荣誉和利益;要教育青年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既提高个人品德、遵守社会公德,还具备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大德;要指导青年深刻学习钻研,提高科学知识水平,下苦功夫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要指导青年强健体质与人格,提高审美和人文素养,弘扬劳动精神,发挥青春活力服务国家建设与民族发展[26]。

三、基于实践思维的青年教育路径选择

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晴雨表,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青年教育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共产主义的实现、人类社会的未来都将取决于对一代代青年的教育,党团、学校通过教师等教育工作者广泛联系青年,指导他们掌握科学理论来投身社会革命、建设新生活。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深刻总结分析我国青年教育事业面临的时代要求、取得的经验成就和存在的实际问题,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角度,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阐释了青年培养塑造、教师队伍建设、领域协同创新等问题,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教育事业指引方向。

改进学校教育教学方式,占领青年教育主阵地。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教育由社会关系特别是社会阶级关系决定,受到学校等“干涉路径”的影响;学校是无产阶级教育社会主义新人的重要场域,但应注重摆脱传统的“学院式教育”,而将体育、技术教育、理想教育充实到学校教育内容中。列宁认为“学校应当使青年获得基本知识,使他们自己能够培养共产主义的观点,应该把他们培养成有学识的人”,但学校不能只教书本知识而忽略与劳动生产的结合,也不能使教育活动“只限于学校以内,而与沸腾的实际生活脱离”[22]342。习近平多次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等重要会议上强调学校教育的重大意义,认为学校是锻造优秀青年的大熔炉,特别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将影响一代青年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精神风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校应坚持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校和谐稳定、培育优良校风学风,应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新媒体新技术来推动学校教育管理工作改革创新,切实做到教学内容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学校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学科、教学、教材和管理体系,“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26]。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夯实青年教育的基础工作。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里教师的劳动能力和教育服务是一种商品[27]153,其素质能力和知识水平多有不足,还经常曲解科学理论、助长反动势力;而无产阶级教师虽处于弱势却值得尊重,他们在教授基础知识的同时开展道德教育和社会教育,还作为宣传者和鼓动家积极参与社会革命斗争。列宁认为教师是唯一决定了学校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使知识成为解放劳动群众的重要工具;真正的人民教师队伍应摆脱资本和资产阶级偏见的束缚,深入群众并“成为社会主义教育的主力军”,通过建立教师联合会、开展宣传工作等途径“把教师活动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任务联系起来”[28]392。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载着传播知识思想真理、塑造灵魂生命新人的时代重任。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29]46。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首先应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提高思想信念定力、道德学识水平和业务素质能力,“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与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一”[30];要优化制度设计,改革教师选聘、教学评价、职称评定、科研导向等方面的机制弊端,增进师范教育支持力度、健全激励政策;要在全社会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维护教师权益、改善教师待遇、提高教师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

发挥青年组织引领力,把握青年教育的着力点。马克思恩格斯在世界民主运动浪潮中愈益认识到,要最终取得革命胜利就必须实现包括青年、妇女在内的各无产阶级力量的联合,为着共同的目标组织起来。列宁认为开展青年工作要首先建立青年联合会或共产主义青年团等青年组织,以便统一发起集体行动,“共产主义青年团应当是一支能够支援各种工作、处处都表现出主动性和首创精神的突击队”[22]345;共产主义青年团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直接协助党和整个青年一代建设共产主义社会,肩负着自觉培养共产主义者的任务,并教育、训练全体青年参加全部劳动者反对剥削者的总斗争。习近平强调,全社会都要担负起青年成长成才的责任,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青联学联作为群团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在党的领导下不断“用科学的理论武装青年,用历史的眼光启示青年,用伟大的目标感召青年,用光明的未来激励青年”[31]64。青年组织要将为党和人民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工作摆在首位,把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作为最基本的政治责任,保持先进性和群众性,提高凝聚力和引领力;要扩大青年工作有效覆盖面,研究当代青年成长的新特点和新规律,关注和维护青少年普遍性利益诉求,满足青年群体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要组织动员广大青年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建设祖国的生动实践中体现人生价值,在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生力军作用。

四、结 语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针对青年认知、青年发展、青年教育等问题多有深刻阐述,奠定了马克思主义青年理论的基本思想逻辑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马克思主义青年理论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得到检验和完善,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青年事业发展的思想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在继承马克思主义青年理论、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实践的基础上,着眼青年成长成才和历史使命,提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等重要论述,教育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指导青年和共青团工作持续推向深入。习近平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既是对新形势下青年发展教育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回应,更是秉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则的理论继承与创新,是构成马克思主义青年理论有机体系的重要部分,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事业发展提供理论遵循。

猜你喜欢
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车内教育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教育心得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让教育成为终身之择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