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理对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康复效果、不良反应的影响研究

2019-02-10 04:04谢燕玲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9年50期
关键词:评判心肺康复

谢燕玲

(新疆塔城地区裕民县人民医院,新疆 塔城 834800)

心肺复苏是心跳骤停患者的常见急救方法,成功的心肺复苏能提高患者预后效果,从而降低患者致残率与致死率[1],随着医疗手段的进步,对治疗操作规范程度进一步加深,从而其心肺复苏的抢救成功率也远远提高,如何规范抢救过程中的护理效果到目前为止最为关键[2],本次研究特对本院120例心脏骤停患者中采用不同护理方式,探究急诊护理对其心肺复苏后康复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样本从本院心脏骤停患者中选取120例,研究时间从2017年1月~2018年11月,其中实验组患者中,男性患者选取36例,女性患者选取24例,患者年龄在21~68岁之间,年龄均值为(48.4±2.1)岁;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33例,女性患者27例,患者年龄在21~67岁之间,年龄均值为(45.6±1.3)岁,本次研究在开始前先将病历资料交与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符合研究要求后开始研究,在着手研究时,保证参与研究的患者与家属均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从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上看,不会对本次研究科学性造成影响。

1.2 方法

急诊护理干预:①基础护理:护理人员需要对病房温度进行分析,调整空气,让患者在最适宜的环境下接受治疗,调整病房内的空气,降低环境对患者带来的不良刺激。②心电监护:由于患者病情较重,即使已经进行心肺复苏治疗,仍然需要对患者生命体征的恢复情况进行观察,从而加强心电监护的巡视频率,对患者出现的室性早搏、传导阻滞等现象进行处理。③脑部复苏:指导患者家属加入到护理工作当中,采用湿毛巾敷在患者头部,在必要的情况下,还可以采用亚低温治疗,将室内温度调整到18℃~20℃之间,降低脑氧代谢率,减轻脑组织的再灌注损伤。④气管护理:加强患者的气道护理,让患者气道保持在湿润的状态,对气管插管患者注意无菌操作。⑤心理护理: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亲切的交谈,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调整,向患者介绍疾病知识,正视自己的疾病,避免由于不了解病情而带来的恐惧。

1.3 观察指标

①康复效果、②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以x2检验,相关性采用Pearson分析法,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康复效果

对比两组患者康复效果,并以此评判两组患者护理效果,实验组患者评判标准为优秀患者30例,评判标准为良好患者15例,评判标准为尚可患者12例,评判标准为较差患者3例,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患者评判标准为优秀患者25例,评判标准为良好患者10例,评判标准为尚可患者14例,评判标准为较差患者11例,总有效率为81.7%,统计得知,实验组患者护理效果远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

2.2 不良反应发生率

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并以此评判两组患者护理质量,实验组患者出现抽搐1例、恐惧2例、反应迟钝1例、记忆减退0例、胸部不适0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7%;对照组患者出现抽搐2例、恐惧4例、反应迟钝2例、记忆减退2例、胸部不适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3%,统计得知,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两组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3 讨 论

心脏骤停属于一种急诊危重疾病[3],其发病原因是由于多种原发疾病引起的,患者一旦出现了心脏骤停,就需要立即进行救治,但是容易引发四肢、内脏等多组织器官损伤[4],甚至当疾病进一步进展之后会出现脑细胞缺氧坏死症状,导致患者脑组织出现不可逆转的损伤,对生命造成威胁。急诊护理敢于是护理工作者必须掌握护理手段,在常规护理之外,为患者提供环境、心理、症状等一系列的护理,改善患者的恢复效果[5]。这种护理方式要求护理人员不断的学习,掌握好心肺复苏技术。

在本次研究中,对比两组患者康复效果,并以此评价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统计得知,实验组患者康复效果各项指标较好,两组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并以此评判两组患者护理质量,统计得知,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两组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综上所述,通过此次研究得知,在心脏骤停患者护理中采用急诊护理,能提高患者康复效果,降低不良反应。

猜你喜欢
评判心肺康复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
《心肺血管病杂志》
不要用街头小吃来评判北京
基于学习的鲁棒自适应评判控制研究进展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心肺之患”标本兼治
评判改革自有标准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中医康复学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