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如意,刘蓓蓓*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南京市妇幼保健院),江苏 南京 210004)
我院早产儿全程护理服务模式中,护理内容以循证为基础,在对早产儿进行护理过中提前发现潜在护理危险因素,为科室制定护理干预措施提供有效依据[1]。通过多学科团队合作,患儿及家属作为团队的一员,实施的全程护理服务措施贯穿早产儿院内、院外的护理。下文为实施早产儿全程护理模式的应用研究。
在我院2019年3月~2019年11月期间儿科收治的早产儿患者中,随机择取116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模式不同将其分为两组。陪同组患儿中共有男婴31例,女婴27例,日龄为(1~17)天,平均日龄为(8.3±2.9)天;普通组患儿中共有男婴30例,女婴28例,日龄为(1~19)天,平均日龄为(8.7±2.6)天。两组早产儿一般资料并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早产儿家属均已由护理人员提前告知护理内容,均已统一签订知情同意书文件。本研究项目已通过科室审核,符合伦理学原理。
陪护组患儿接受早产儿全程护理服务模式,普通组患儿接受普通护理模式。陪同组护理人员在对早产儿实施护理前,需要对其采取详细的身体健康评估。早产儿在NICU住院治疗期间,专科护理人员需要每天评估其健康以及生长发育情况。护理人员需要将早产儿健康状况及时与与主治医生及床位医生进行汇报,患儿家属愿意进入病房照顾的情况下,需要确定其具体进入病房的时间,同时对其进行宣教,做好进入病房准备[2]。早产儿家属正式进入病房前,需要先进行电话确定,进入病房前需要先在宣教房间学习有关早产儿护理知识,专科护理人员可播放护理影像并发放护理手册。接受家属照顾的早产儿需要在床头做好护理标记,便于专科护理人员安排患儿家属对其进行陪护。进入病房当日,护理人员提供个性化针对性宣教,邀请照顾者加入早产儿微信群,微信群内家属的早产儿护理问题全部由专业护理人员在规定时间内进行解答。护理人员在早产儿家属结束陪护后,需要及时询问其护理感受,同时咨询患者陪护意愿,记录早产儿家属的照顾反馈,用于改进陪护处理措施。早产儿出院当天,专科护理人员需要评估早产儿照顾者和护理人员的护理能力,由专科护理制定个性化出院计划。出院后需要接受延续性健康教育,由专科护士进行电话随访,微信公众号可定期发布早产儿育儿知识,专科护理人员可在固定时间回答微信群早产儿家属的育儿问题。在患儿出院一个月后,需要进行随访,科室志愿者需要采取上门随访和电话随访方式。
(1)记录早产儿生长发育情况,记录达全胃肠内喂养时间、氧疗时间,记录母乳喂养率和出院后一个月内的再入院发生率。(2)调查两组患儿家属的满意度,使用三级标准,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满意度为非常满意率与满意率之和。
统计学软件SPSS 19.0进分析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使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t检测,计量资料用百分数表示,x2检测。P值<0.05时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陪同组患儿全胃肠内喂养时间为(37.1±6.4)h,氧疗时间为(67.9±5.1)h,母乳喂养率为87.93%(51/58),一个月后再入院率为3.45%(2/58);普通组患儿全胃肠内喂养时间为(47.6±8.2)h,氧疗时间为(92.5±7.9)h,母乳喂养率为67.24%(39/58),一个月后再入院率为12.07%(7/58)。表明陪护组患儿生长发育情况优于普通组患儿,组间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陪护组患儿家属中共有39例家属表示非常满意,18例家属表示满意,仅1例家属不满意,护理满意度为98.28%;普通组患儿家属中共有21例家属表示非常满意,24例家属表示满意,共计有13例家属不满意,护理满意度为77.59%。陪护组家属护理满意度高于普通组家属,组间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婴儿早产后,普遍需要接受一定时间治疗,无形之中会增加父母的心理和经济压力。由于早产儿在住院治疗期间需要接受母婴分离,部分早产儿由于病情较重无法采取母婴同室护理。由于住院治疗期间的分离将会导致早产儿父母育儿能力不足,在育婴能力方面有所缺失,同时也无法与新生儿之间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伴随着新生儿学科的快速发展,封闭式护理管理模式无法满足早产儿亲子关系建立需求,同时也会影响早产儿父母的育婴技能,对于早产儿的封闭式护理迫切需要改良革新。我科针对现有NICU封闭式管理制度进行改良革新,采取全程式护理模式,对于早产儿生长发育具有积极作用。在应用全程护理模式时,护理人员起主导作用,早产儿家属全程参与,见证早产儿治疗与护理全过程,公开护理流程与效果,对于家属满意度提升具有正面作用,同时也可促使早产儿与家属之间建立亲密关系[3]。
综上,全程护理服务模式能够实现对早产儿的发展性照顾,提升护理满意度,实现优质护理服务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