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昕彤,周 莉,何丽亭,马鸿雁*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血液净化中心,吉林 长春 130021)
尿毒症是肾功能衰竭终末期临床综合征,尿毒症患者因其肾功能衰竭,无法实施体内水份、电解质及酸碱代谢,从而造成患者体内代谢紊乱[1]。临床中应用血液灌流与血液透析人工进行代谢,以净化患者血液,避免患者发生代谢性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问题。尿毒症患者皮肤瘙痒发生比例较高,对患者的睡眠、生活与情绪造成严重影响,合理应用协同护理模式能够改善患者皮肤瘙痒症状。
选择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我院接受血液灌流串联血液透析的尿毒症皮肤瘙痒患者74例,采用奇偶法将其分为实验组(n=37)与参照组(n=37)。其中,男性尿毒症皮肤瘙痒患者42例,女性患者32例。最小年龄37周岁,最大年龄75周岁,中位年龄(57.3±10.6)周岁。血液透析时间最短0.5年,最长6.7年,中位血液透析时间(3.4±1.7)年。纳入标准:知情并自愿参与本研究的尿毒症患者;生活自理患者;3月内为使用激素药物的患者。排除标准:合并皮肤科疾病患者;皮肤过敏史患者;活动性免疫疾病患者。2组患者年龄、性别、血液透析时间、病情等资料统计分析结果不具备明显差异(P>0.05),分组方式有可比性。
参照组采用常规尿毒症护理模式,对患者血液灌流串联血液透析治疗予以护理,对患者各项并发症予以指导和处理。实验组给予协同护理模式,包括:其一,护理人员向患者与家属介绍尿毒症相关知识,使其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同时,护理人员应对尿毒症伴皮肤瘙痒患者实施心理干预,找出当前患者负面情绪的原因,并采用专业的心理学理论与知识予以疏导,以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其二,护理人员应结合患者病情给予日常生活建议与管理,定期对患者与家属进行健康知识讲解,要求患者家属参与到护理工作之中。同时尿毒症伴皮肤瘙痒患者洗澡水温不应过高,以免导致皮肤受损,采用中性沐浴液洗澡,洗澡后及时擦拭,并应用中性润肤露,防止患者出现皮肤干燥。其三,饮食方面需格外注意,禁止患者食用含酒精、辛辣、刺激的饮食,护理人员可引导患者家属对其实施监督,合理控制患者饮食。同时,限制磷元素的摄入。
记录并观测患者皮肤瘙痒症状消退时长与β2微球蛋白,采用院制《瘙痒综合评分》予以调查。护理效果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其中,显效为患者瘙痒症状全部消失,瘙痒评分<8分;有效为患者瘙痒症状基本消失,瘙痒评分9~19分;无效为患者症状未改变,瘙痒评分≥20分。总有效=显效+有效。
本研究采用SPSS 19.0软件对比74例尿毒症皮肤瘙痒患者相关数据,实验组与参照组瘙痒消退时长、瘙痒评分及β2微球蛋白含量数据行t检验方式,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2组尿毒症皮肤瘙痒临床护理效果情况行X2检验,采用(n%)表示。组间差异性较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瘙痒消退时长(11.84±4.47)d、瘙痒评分(9.41±2.34)分、β2微球蛋白含量(9.74±3.77)mg/L;参照组瘙痒消退时长(20.55±5.81)d、瘙痒评分(18.56±4.71)分、β2微球蛋白含量(17.28±4.25)mg/L,实验组瘙痒消退时长、瘙痒评分及β2微球蛋白含量均优于参照组,两者差异明显T=7.2274,10.5827,8.0730,P<0.05。
实验组显效23(62.16)、有效11(29.73)、无效3(8.11)、总有效率34(91.89);参照组显效17(45.95)、有效8(21.62)、无效12(32.43)、总有效率25(67.57),实验组尿毒症皮肤瘙痒临床护理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参照组,组间差异性较高x2=6.7729,P=0.0092,P<0.05。
皮肤瘙痒是尿毒症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虽然瘙痒不会影响患者身体健康及治疗效果,但是皮肤瘙痒会影响患者心情和睡眠,致使患者血压有所波动,部分患者在抓痒过程中损伤皮肤,极易出现感染问题,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2]。因此,护理人员应采用协同护理模式加强对患者的管理与干预,改善患者皮肤瘙痒症状。协同护理模式包括护理人员、患者与家属3个组成部分,3个方面相互协助共同完善护理工作,该模式是当前临床慢性病护理中的新兴方式,不仅能够改善尿毒症患者皮肤瘙痒症状,同时也有利于患者的心理健康,进而提升临床治疗效果[3]。由于患者对家属依赖性与信任感水平较高,因此护理人员应积极与患者家属进行互动和交流,使其掌握基本的尿毒症护理方法与措施,帮助患者增强治疗信心。
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协同护理模式的实验组,患者皮肤瘙痒相关体征参数有所改善,临床护理效果较好,表明该种方式能够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