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秀梅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广东 佛山 528000)
躁动是颅脑外伤术后常见的行为,可出现在颅脑损伤不同阶段,躁动患者通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由于颅脑损伤多带有多种管路,如鼻胃管、尿管、输液管、引流管、中心静脉管等,躁动可引发自行拔管、脱管及坠床等[1-2],不利于患者的安全管理。
将我院神经外科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颅脑损伤术后躁动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24-60岁,平均年龄38.3±10.9岁,CT检查提示:广泛性挫裂伤11例,脑挫裂伤伴血肿8例,单纯急性颅内血肿5例,迟发性颅内血肿6例。合并胸外伤4例,腹外伤1例,四肢骨折5例,休克3例。
意识模糊、嗜睡、轻度乱语、不安、四肢乱动、抗拒治疗、护理及检查。重度躁动:意识朦胧、嗜睡或浅昏迷、乱语,有高声叫喊表现,情绪不安,躯干或四肢不停摆动或挣扎。本子30例患者中轻度躁动24例,重度躁动6例。
1.3.1 呼吸道不畅 由于呼吸道分泌物粘稠,引发痰液积聚、呕吐物误吸、颅底骨折、神经损伤,引发呼吸道不畅,气体交换不足,血氧饱和度下降,引发体内co2蓄积,高碳酸血症,引发器官组织缺氧出现躁动。
1.3.2 颅内压增高 颅内出血、脑水肿引发颅内压上升,导致颅内血流不畅,脑组织缺血、缺氧,脑干受压,脑中线移位,导致躁动。
1.3.3 体温升高 脑外伤可引发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受损,引发体温调节紊乱,产热过多,散热减少,引发中枢性高热,进而导致脑耗氧量明显上升,脑组织缺氧,引起躁动。
1.3.4 失血 颅脑外伤患者多伴有多发伤,如四肢骨折,胸腹部外伤等,多脏器管损伤可导致失血过多,机体循环有效血量减少,微循环灌注不足,导致脑循环障碍,脑血氧灌注不足,引发躁动。
1.3.5 便秘、尿潴留 颅脑损伤后,大脑神经反射能力下降,膀胱反射性排尿减弱或消失,易引发尿潴留,尿潴留可导致颅脑损伤患者膀胱充盈过度,加之颅脑外伤后甘露醇脱水剂的应用,可引发肠壁细胞对水分吸收增加,导致大便干结,引发患者疼痛、腹胀、精神烦躁,导致躁动。
1.3.6监护环境 颅脑外伤患者多处于持续的灯光照射监护的环境中,长期单一的环境可引发患者自主意识下降,引发躁动;其次颅脑外伤监护设备较多,如心电监护仪、颅内压监测仪等,仪器单调频繁的声响可加重颅脑外伤患者心理负担。
1.4.1 呼吸道不畅护理 严格监测血氧饱和度,若低于90%,可考虑痰液或呕吐物阻塞气道引发的血氧饱和度下降。保持患者头偏向一侧,积极将痰液及呕吐物吸出,持续性给予中流量吸氧,提升血氧饱和度。若出现呼吸困难、ii型呼吸衰竭或由于气道结构异常、气道分泌物无法及时排除,且经吸氧后血氧饱和度持续偏低的,应立即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机械通气。
1.4.2 颅内压增高护理 右额前角侧脑室或脑实质或硬膜下置管,持续性监测患者颅内压,正常颅内压<15mmhg,若出现颅内压增高,应提高警惕,立即观察患者的其它指标,如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是否正常,警惕icP过高引发的再出血。
1.4.3 体温升高护理 若出现中枢性高热,应积极给予物理降温,如头戴冰帽、冰敷或亚低温治疗仪等,将体温控制在正常范围,预防中枢性高热引发的神经系统不可逆性损伤及躁动发生。
1.4.4 失血护理 伴有胸腹多发伤、四肢骨折的患者,应立即建立双管输液,确保液体有效、快速的输入,积极改善内循环,维持血压稳定,同时遵医嘱抽血行交叉配血、输血的准备工作。
1.4.5便秘、尿潴留护理 积极观察尿引流管的颜色、性质及量的变化,保持引流通畅,确保引流管不受压、弯曲、打折;经口进食的颅脑外伤患者嘱咐多禁食富含粗纤维食物,制定饮水计划;昏迷的患者于鼻饲中加入蜂蜜润滑肠道,以促进排便。
1.4.6 监护环境护理 监护室内非治疗、护理操作状态下,避免强光刺激,夜间嘱咐只开床头灯,提升患者的睡眠质量。尽量减少仪器噪音;各种治疗及护理尽可能集中进行。颅脑外伤患者清醒后,护士应积极与其沟通,告知时间、地点、简要说明病情,情况容许下,安排家属探视。做好合理镇痛镇静计划,每日邻近早晨时,适当减少镇痛镇静药物泵入剂量,轻轻唤醒患者,问询几个简单问题,促进患者自主意识的恢复。
本组30例颅脑损伤术后躁动患者,经积极分析躁动原因,并给予对症支持护理后,22例患者躁动症状消失,5例患者明显减轻,1例患者由于不可控制的高颅内压,引发脑出血死亡;1例患者由于多脏器管功能衰竭死亡。
躁动是颅脑外伤术后常见的临床表现,躁动引起的原因较多,且机理复杂,多种因素可互相作用,加重躁动的临床表现,给躁动护理带来较大的难度。躁动将增加患者坠床、意外拔管的风险,这要求护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可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另外颅脑损伤术后躁动患者病情危重,护理人员应具备高度的责任心、耐心及爱心,以促进患者良性转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