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欣
(山东省肿瘤医院,山东 济南 250117)
随着我国医疗改革的全面推进,再加上现代诊疗水平的提高,广大患者对医疗质量,尤其是护理质量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给临床护理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我国的护理硕士专业学位(MNS)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和临床分析能力,并且研究和教学能力均较强的高层次、应用型以及专科型护理专业人才。随着高级护理人才的需求增加,新入职护理硕士人数逐年上升, 2016年2月,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颁布了《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大纲(试行)》指导各地规范开展新入职护士培训工作。对于新入职护理硕士规范化培训而言,临床带教老师作为引路人和导航者,其自身素质和能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与护理硕士临床实践质量的提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1]。
在英美等发达国家中,护理硕士教育发展较早,已经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带教管理体系,并且设有明确的带教老师准入和考核标准,尤其是在考核方面,西方国家已经拥有一套相对成熟的带教老师能力评价量表,比如理想教师能力量表、临床护理教师教学有效行为量表以及临床护理带教老师教学能力评价量表等,从人际关系、教学能力以及专业能力等多个方面分别评价带教老师[2]。但是我国的护理硕士教育起步于2010年,当前国内还没有一套统一的护理硕士临床带教老师资格准入和考核标准,大部分教学医院在选择带教老师时,往往将学历或资历作为基本依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并且带教老师在对研究生进行带教时,其方法往往与本科生一致,其培养目标不明确。但是在考核方面,国内有很多关于临床带教老师的能力测评工具,比如专业学位护理硕士临床实践指导教师核心能力模型、护理本科生临床带教老师资格管理体系以及临床护理教师胜任力测评量表等。虽然以上测评工具可以对带教老师的综合带教能力进行评价,但是并不是完全针对护理硕士临床带教老师的,其适用性较差,限制了临床应用,所以建立一套实用、科学的护理硕士临床带教老师资格考评标准尤为重要。
通常情况下,考评内容包括以下几点:①临床管理能力。在5项一级指标中,其变异系数较大,主要原因为:专家均认为护理硕士工作经验缺乏,再加上在进行临床实践时,且缺乏参与管理的机会,对其管理能力没有较高的要求,所以也降低了对带教老师临床管理能力的要求。但是在护理硕士培养目标中,临床管理能力是比较重要的一项内容,所以也要考核带教老师的临床管理能力;②临床护理能力。与学位相比,护理硕士更加重视临床实践,所以对于护理硕士而言,培养临床护理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也是带教老师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能力。因此,对于带教老师而言,具备高水平的临床护理能力不仅是自身专业要求,也是带教老师提供科研、护理管理以及护理教育等其他能力的一个基本前提;③临床科研能力。临床科研能力对于护理硕士而言,不仅是最想具备的一个能力,也是必须具备的一个能力。因为当前护理硕士临床带教老师的整体科研水平较低,所以专家们对带教老师的临床科研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仅在准入指标中加入了科研课题和论文,还融入了科研思维、总结以及推广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其原因主要为科研能力一方面能够反映带教老师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还能展现其对护理学科发展和建设的积极态度,这对提高护理硕士的整体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④临床教学能力。有研究发现,当前临床带教老师对护理硕士的临床实践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缺乏一个全面的了解,大多数带教老师在指导研究生时,往往运用本科生的带教方式和方法,从而使研究生的满意度下降。所以,有专家建议,在带教老师的考评中加入护理硕士的培养目标、掌握多种教学方法、制定教学计划等内容,并且在对专家进行咨询时,有专家建议在二级指标中纳入“教学评价”,鼓励带教老师根据教学效果和反馈,不断改进,从而提高教学能力[3]。
护理硕士作为以科学为依托,为满足社会对临床高级应用型护理人才的需求而设定的一种教育模式,并且在护理硕士教育中,临床实践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当前我国缺乏完善和统一的护理硕士临床带教老师资格准入与考核标准,尤其是各教学医院和高校考核和选择带教老师的标准高低不一,使带教老师的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并且护理硕士对带教老师的整体满意度也较低[4]。所以,建立一套适用性强、科学的、符合要求的护理硕士临床带教老师资格考评体系,使带教老师的整体带教水平提高,对研究生临床实践质量的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通过构建临床带教老师资格考评体系,能够为新入职护理硕士提供全面、系统的培训,有助于改善带教质量,从而提高护理硕士的整体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