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华锋 李素芳 张云杰
甘薯又称红薯、番薯、地瓜,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纤维素、维生素及多种微量元素,营养丰富,素有“长寿食品”之美誉,越来越被群众所喜爱,其抗旱能力强、稳产性高、经济效益好,逐渐成为河南省农业生产上的一种主要经济作物,全省种植面积达到28万hm2。腐烂茎线虫病(Ditylenchus destructor Thorne)是农业农村部公布的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多年来在河南省红薯主产区造成严重危害。自2013年以来,河南省每年发生面积在1.4万hm2以上,造成经济损失合计达到1亿元,严重威胁河南省农业生产安全。
一、发生分布
根据最新资料统计,2017年河南省共发生腐烂茎线虫疫情1.4万hm2,分布于全省9个地市的31个县区,主要集中于许昌市、洛阳市、平顶山市、南阳市、驻马店市等豫西、豫南丘陵山区,郑州市、商丘市、周口市、济源市也有零星发生。
二、危害特点
甘薯腐烂茎线虫病又称糠心病、空心病,它是由茎线虫侵染薯块引起的。腐烂茎线虫对甘薯的为害极其严重,既可以在田间造成为害,也可以在窖藏时引起烂窖,育苗时亦可造成烂床,在防治不力的情况下,产量损失率可达50%,甚至绝收。腐烂茎线虫既可为害甘薯,也可为害马铃薯、洋葱、大蒜、郁金香等作物,其寄主植物有90多种,是一种毁灭性病害。
三、发病症状
(一)苗期症状
苗床为害时,可导致薯苗矮小、发黄、稀少,茎基部出现斑驳,髓部变褐色,切口处很少或不流白浆。
(二)地上症状
莖蔓染病后,造成地上茎蔓部分变短,表皮出现黄褐色裂纹,最终导致变成褐色干腐状,甚至主蔓枯死。
(三)薯块症状
薯块染病因侵染途径不同,表现为糠心型、裂皮型及混合型3种症状。移栽时薯苗携带的线虫可从茎秆部从上往下入侵,侵染到薯块形成糠心,其表皮完好,薯块内部呈褐白相间的干腐状,严重者形成空心,敲击内部有回声。土壤中带有线虫时,线虫从薯块的表皮开始侵染,在表皮形成龟裂状,导致表皮以下呈褐白相间干腐状,裂皮型同时还会受到土壤中其他真菌、细菌的二次侵染造成腐烂。受土壤和苗期携带线虫同时侵染的表现为裂皮型和糠心型两种为害形态的混
合型。
四、侵染规律
腐烂茎线虫以卵、幼虫、成虫的形态在病薯中越冬,也可在土壤中以成虫的形态越冬,也能在土壤中的杂草和真菌寄主上存活。腐烂茎线虫有很强的生存力,其耐寒、耐干燥能力极强,在田间土壤中可存活5~7年。腐烂茎线虫在5~34 ℃的温度下可完成发育和繁殖,但在50 ℃左右的温水中,95%以上的线虫在10 min内死亡。甘薯收获后,在窖藏时或食用前还可继续为害。其传播途径主要通过被侵染薯块以及黏附在薯块上的泥土进行传播,在田间亦可通过农事操作和水流传播。
五、防控措施
(一)加强检疫
腐烂茎线虫是全国检疫性有害生物,未经检疫调运种薯、种苗是违法行为。植物检疫机构要严把调运检疫关,严禁从腐烂茎线虫发生地引进种薯、种苗;从病区调出甘薯必须经过检疫,防止携带线虫的薯块进入无病区。认真执行产地检疫规程:严格按照《甘薯种苗产地检疫规程》实施产地检疫,严禁在发生区繁育种薯,在育苗期、生长中期、出薯前进行现场诊断和调查,发现病薯时要及时采取检疫措施。
(二)农业措施
1.合理轮作。甘薯与玉米、小麦、谷子等禾本科非寄主作物进行3~5年轮作倒茬。
2.大田管理。收获时,对发现的病薯、病苗、病残体等,应集中晒干后统一销毁,禁止用作肥料或饲料,以减少田间病源。
3.种薯管理。收获后要单收、单放、单窖储藏,入窖前要对薯窖进行消毒处理,入窖后要经常检查,及时清除病薯,保持窖内温度在10~15 ℃,经常通风除湿,可延缓腐烂茎线虫病在窖内的传播。
4.育苗措施。育苗前精选种薯,淘汰病薯,并对育苗工具进行消毒处理,可在50 ℃左右的温水中处理10 min左右,杀死种薯表皮的线虫。
(三)化学措施
一是育苗前用辛硫磷对苗床进行消毒处理。二是育苗时每667 m2用碧护1 g对水10~15 kg处理种薯,增强种薯的抗病性,提高种薯的出苗率。三是移栽前幼苗药液蘸根处理。用30%辛硫磷微胶囊悬浮剂或30%三唑磷微胶囊悬浮剂稀释3~5倍,将剪下的薯苗基部插入药液10 cm以上浸泡10 min,取出沥干立即栽插,剩余药液随定根水浇下。四是对重发区,移栽时每667 m2用10%灭线磷颗粒剂1000~1500 g、10%噻唑磷颗粒剂1500~2000 g穴施,或每667 m2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250~500 mL,对水灌穴或制成毒土穴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