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俊文
(湖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四一三队,湖南 常德 415000)
矿山所在区域地质构造大都较复杂,其矿产资源的开采活动也相对烦琐。矿山开采虽然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但长期且持续不规范的开采,使矿山地形地貌及地质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导致原本稳定的区域变得不稳定,即可能引发各种类型的地质灾害。
对此,需要在引起矿山企业高度重视的基础上,针对灾害类型,深入探讨和分析有效的防治措施,以此为矿山开采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
由于受到地形条件与地层岩性、地质构造、降雨、矿山开采等因素的影响,在矿山区域内分布有很多滑坡及不稳定的斜坡,一般在矿山公路的两侧、露天采场开挖及开采造成的废渣堆积区域比较常见,规模大多以中小型为主。滑坡和不稳定的斜坡不仅对矿区有很大影响,而且还会威胁到周围的公路、村庄及河道。
这种地质灾害的产生原因为矿山开采欠合理,以及对废渣进行随意堆放,虽然在短时间内不会发生太大变动,但如果受到强降雨、爆破震动与地震作用,将引发滑坡。尽管滑坡与不稳定的斜坡实际规模不大,但分布范围很广,并且还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
崩塌现象多产生于露天开采及矿区内分布有陡崖的矿山,由于受到爆破及开挖等人为活动的影响,矿区内的陡峭边邦及陡崖将会变的破碎、松散形成很多潜在的崩塌体,即危岩。在矿山露天开采过程中,会形成一些高陡的边坡,而且岩体会因为扰动而处于破碎的状态或成为悬空体,此时一旦受到爆破、地震作用或雨水的冲刷,极易发生崩塌。据统计,此类灾害多产生于坡度在55°以上,且高度不低于20m,边坡表面不平顺的开采面,受岩性及构造因素的影响较大。
很多矿山都有着悠久的开采历史,矿山开采时难免产生很多废弃物,如废弃的矿渣、煤矸石与废渣。这些废弃物大多长时间堆积在沟谷或山坡上,不仅堆积量很大,而且结构松散,这就为泥石流灾害的形成提供了一定物质基础。若结构松散的堆积体处于切割深度较大的沟谷、地形纵坡降明显、汇水面积较大的区域,在这种情况下,降雨是诱发泥石流的主要原因,若遇到强降雨和山洪时,极有可能引发泥石流灾害。
采矿过程是整个采矿区域防控的关键,在矿山开采前由专业人进行采矿地形数据的测量和分析,同时还要及时更改采矿计划,以避免地质灾害的出现。在矿区危险特殊的地理环境下,需要专业人员进行专业操作,如果有必要需要开展地质灾害专项勘查工作。
要在矿山开采中有效应用防治技术和措施,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就必须要科学合理的设计相关防治方案。
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条件以及施工要求,包括施工方案信息、导致地质灾害的主要成因等等,有针对性的应用各类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和措施。从而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有效保证矿山开采的安全施工,保证人们的生命安全。
全面预警矿山地质灾害,建立相对完善的预警系统。积极地引进科学技术并在先进的管理工作下,持续开展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
科学有效地预测和监测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情况,能够增强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效果。完成监测预警系统后,一旦地质情况出现异常,就要运用更科学的技术判定各类矿山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收集相关的数据信息并整理分析和反馈,提高矿山地质灾害预警的准确性。矿山地质灾害的预警,是对可能发生的灾害进行预警,这就为矿山地质灾害的处理和救援争取到了很多时间。
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自然因素以及自然条件下土质、植被等遭到破坏而造成的,因此通过改变生态环境的生物防治方法可以有效的减少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发生。这种措施主要是通过植树造林、植被护坡的方式加强地质灾害高发地区的植被覆盖率,加强表土的稳定性,降低地表径流冲刷的影响,提高矿区各类地貌抵抗地质灾害的能力,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生物防治的方法不仅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同时资金投入相对较少,既可以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又可以减少经济成本,而且生物防治完成后,可以连续多年产生效果。地质灾害频发的地区多是由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而产生的,生态自然恢复能力较差,再进行其他工程施工会进一步加大对自然的破坏。因此生物防治的方法是一项长久有效、节约成本、适用性强的方法。
工程防治方法主要是通过护坡工程、拦档工程、截排水工程以及生态移民等方式尽可能减少矿山地质灾害所带来的损失。通过工程进行防治的方式需要在完工后对工程主体以及地质灾害体的变化不断进行检测和监测,对出现问题的工程主体进行加固维修,保证工程质量可以防止地质灾害带来的威胁。由于施工地点处于地质灾害高发地区,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要注意施工安全,减少事故的发生。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具有极大的破坏力,而且对人们的生命安全也极具威胁。因此,在矿山开采过程中,需要在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理念的基础上,结合各矿山的实际情况,开展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针对各种地质灾害采取相应对策,有效防止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最终保证了地质环境的稳定以及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