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晓
(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无锡市第四人民医院)管道维护门诊,江苏 无锡 214000)
PICC(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可防止反复穿刺,对患者血管的完整性予以保护,适用人群为长期间静脉补液以及外周血管穿刺难度较大者,因为护理人员无较强的PICC置管技术,提升了静脉炎以及导管阻塞发生率[1]。静疗小组则可以提升护理人员静疗计数,予以患者优质的护理服务。此次研究主要探究静疗小组在肿瘤化疗患者PICC置管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现将研究内容作如下叙述:
随机抽取我院于2017年3月~2018年4月期间收治的66例肿瘤化疗患者,66例患者按照入院治疗先后顺序评价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各组患者33例。对照组是由20例男性患者和13例女性患者组成,年龄跨度50~72岁,(60.5±3.3)岁为平均年龄,均置管时间为(125.1±20.4)d,观察组是由21例男性患者和12例女性患者组成,年龄跨度51~74岁,(62.2±3.5)岁为平均年龄,均置管时间为(125.9±19.5)d。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数据经统计对比P>0.05。
对照组患者护理模式为基础护理,观察组患者护理模式为静疗小组护理模式,大致内容如下。
创建静疗小组。静疗小组负责人应具有PICC资格证书,临床经验在5年以上,同时穿刺技术良好,按照《输液治疗指南》以及《静脉治疗护理技术规范》中的内容,和科室特征以及临床护理经验结合编制《PICC护理计划方案》。
PICC置管。①选择导管。选取合适的导管可有效降低PICC并发症发生率,护理人员应选择导管遵循原则为刺激性较小以及导管口径在穿刺管以下,将导管优点以及缺点予以讲解;②选择穿刺血管。护理人员对血管选择的过程中应选择官腔直和血管显露清楚的血管,同时还需要选择弹性良好的血管,将穿刺血管和特征予以普及[2]。③选择穿刺体位。护理人员在穿刺时指导患者选择半卧位,或者将病床抬升45度,以此提升成功率。④选择改良塞丁格技术以及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对于血管条件较差以及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予以处理。
PICC置管维护。①及时更换敷贴以及肝素帽等相关用品,对穿刺位置予以消毒,依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和输注药物特征对速度予以调整,确保导管的顺畅性[3]。②了解换药以及冲管等相关技术。③创建无菌屏障,对病房环境予以维持。④对患者生命体征以及病症予以监督,如果出现感染需要予以处理。对患者实施拔管时应遵循如下原则:①对患者血管情况予以正确评估,护理人员对患者拔管时动作轻柔。拔管产生困难过程中可选择到死或者穿刺鞘协助,导管产生体内断裂可经过血管介入完成。
心理疏通。①经过语言暗示以及环境暗示等方法,对患者的紧张情绪予以缓解,将其注意力转移,从而降低血管痉挛发生率,将穿刺成功率提升。②护理人员需要和患者主动沟通,如患者出现心理障碍,应鼓励患者提升治疗依从性,确保乐观的心理。③加强健康教育力度,可录制疾病相关视频,发放相关资料,为患者及其家属讲解置管后需要注意的事项,将患者自护能力提升[4]。
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置管成功率、上腔静脉到位、均操作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
将SPSS 21.0统计学软件应用于此次研究中,对研究中涉及的相关数据予以计算整理,经过计算后数据呈现形式为技术资料和计量资料,组间数据经对比后如P<0.05,形成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0.91%(30/33),置管成功率为87.88%(29/33),上腔静脉到位率为84.85%(28/33),均操作时间为(31.1±2.1)min,并发症发生率为9.09(3/33);对照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为72.73%(24/33),置管成功率为69.70%(23/33),上腔静脉到位率为66.67%(22/33),均操作时间为(46.8±2.8)min,并发症发生率为33.33%(11/33),组间数据经统计对比形成统计学意义。
PICC操作较为简单,能够防止反复穿刺对患者产生的伤害,同时可将置管时间延长,减少药物对血管产生的刺激性,广泛应用于放疗科以及血液科中。然而临床护理工作会增加输液工作量现象,因为临床护理经验以及学历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大多数护理人员并不操作规范性,从而出现穿刺失败以及静脉炎等现象,加强了患者的痛苦,容易出现纠纷事件,严重影响PICC临床推广[5]。临床研究证实,创建静疗小组能够提升PICC置管技术以及护理质量。此次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经过静疗小组护理后提升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置管成功率以及上腔静脉到位率,说明静疗小组能够提升护理人员PICC置管水平。
综上所述,静疗小组能够对护理人员PICC置管操作流程予以规范,将其置管技巧提升,有助于改善临床操作情况,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