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工作协同机制的探索与研究

2019-02-09 19:48沈春佳
山东开放大学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思想

沈春佳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浙江 杭州 310030)

高校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独特战线,也是思想文化传承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既是我国高校的特色,又是办好高校的优势,对于加强和改善党对高校的领导,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具有重要作用。

一、当前思政工作面临的形势

近些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加强,积极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有力保证高校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推进高等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呈现积极向上的良好态势,取得了显著成效。广大师生对党衷心拥护、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高度认同,对社会主义美好前景充满信心,“四个自信”在高校广大师生中已扎下了根。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互联网等新媒体、新技术日新月异,在有力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同时,也给思想文化领域带来了复杂影响,意识形态的较量在校园内无时不在、无处不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面临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挑战,使高校思政工作面临新的课题。[1]

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他们朝气蓬勃、视野宽阔,正处于人生成长起步阶段,他们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多样多元的社会生活对这些涉世不深、阅历不多的学生产生了多维度的影响,成长的烦恼不可回避。“两微一端”等各种新媒体在丰富生活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散布了负面信息和似是而非的观点,严重影响和冲击着青年学生深层次的思想认知和价值判断,甚至削弱校园课堂教学效果。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对学业、情感、职业选择等多方面的冲击,大学生难免会出现疑惑、彷徨、失落,这些也是高校在育人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难题。

二、加强思政工作的主要原则

(一)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这个特色的核心,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这既是由我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国情所决定的,也是扎根中国大地办高等教育的直接体现和本质要求。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强化党的领导,把握教育主题,锚定价值定位,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炼优良校风和学风,促进高校和谐稳定,确保办学方向不发生偏移,让高等教育始终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在努力践行服务中实现办学价值,成为坚持党领导的牢固阵地。[2]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和永恒主题。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从为时代担当、对历史负责的高度,深刻认识和把握立德树人的内涵,按照“四个服务”的培养要求,帮助处于价值观念塑造期、情感心理成熟期的广大青年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科学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行为能力,积累思维科学方法,保持身心健康,使高校真正成为锻造优秀青年的“大熔炉”。

(三)把握学生成长方向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今中国最鲜明的时代主题。加强高校思政工作,就要引导学生勇于担当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明确价值追求和责任担当,为广大青年找准历史站位,不仅要成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美好奋斗目标的见证者、亲历者,更要成为中国梦的推动者、创造者,积极投身火热的青春实践;要找准政治站位,为广大青年学生打牢共同的思想基础,明晰积极向上的价值追求,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找准人生的航向和目标,乘风破浪、扬帆远航;要找准人生站位,让广大青年扎根基层、立足岗位、服务人民,积极投身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起强大的青春能量。[3]

三、推动思政工作的着力点

(一)着力抓好课堂教学主渠道

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固然很多,但课堂学习更具基础性和系统性,是做好思政工作的主渠道。必须要跟上大局的要求、跟上对象的变化、跟上技术的进步,把握特点、优化方法,在改进中多花精力,创新上多下功夫,把思想政治工作要求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努力在第一课堂上培养好学生,重视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教学制度和内容建设,不断提升课题教学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

抓好课堂教学主渠道,首先要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坚持不懈”的要求,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大力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让马克思主义主旋律唱得更响亮。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知识教育、引领师德建设,引导广大师生立好政治思想品德、社会行为公德、职业专业道德、家庭生活美德、个人修养品德,坚定“四个自信”。其次要增强教学整体效果,加大课程改革力度,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引导教师把现实生活剪辑,融入进课堂,在鲜活实践中建立课堂教学案例库。最后,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这一当代中国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增长才干。

(二)着力建好教师队伍主力军

具有良好师德的老师是引导广大学生增强“四个自信”,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根本保证。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对教师提出了“四有”“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的要求,这是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遵循,也是高校教师提升自身能力素养应该努力的方向。

建好用好管好教师队伍,首先要引导教师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让每名教师都能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4]其次要加强师德建设,推动形成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学术品格和优良教风。另外要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科,培养出一批立场坚定、功底扎实、理论深厚的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能够努力追踪、深入研究、积极回应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问题,以及思想文化领域中复杂性、社会性、时代性的问题。

(三)着力管好意识形态主阵地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强不强,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看阵地建设强不强。从时代发展来看,“十三五”时期我国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深层矛盾与风险挑战;从国际形势看,敌对势力以各种形式在高校抢滩登陆,争夺阵地、争夺师生、争夺人心,不断冲击甚至威胁着意识形态安全;从大众文化开放特点看,高校群体文化呈现出多维化、多样化的态势,必须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

做好高校思政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一要让所有课堂都成为教书育人的“良田沃土”,严明课堂教学管理和教学秩序,划定课堂教学意识形态安全底线和红线,严格执行课堂教学管理、教师教学考核、教学过程督导、教材课件审核等制度,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公开言论守规矩;二要加强对出版物、印刷品、报告会、研讨会、学术沙龙、社团等阵地的引导和管理,认真落实好“谁主管、谁负责”“谁主办、谁负责”的工作要求和“一会一报”和“一事一报”制度,杜绝错误观点和言论的滋生扩散、传播蔓延;三要规范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发展,完善学术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加强对外学术交流合作管理,建立出版质量监督检查体系,规范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四要倡导践行网络文明,严格管理各类网站、新媒体,维护清朗空间,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四、把握思政工作规律,开创立德树人新局面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各项工作要始终围绕聚人才、育人才、出人才来展开。要把青年学子培养成优秀人才,关键是把握准、回答好“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关键在坚持实践性原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按照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要求进行整体设计和全面推进,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把握以下五条规律,实现五种效应,使立德树人任务真正落到实处:

(一)遵循思政教学规律,实现主体性和全面性的协同效应

加强思政工作必须要坚持思政理论课的主体地位,按照《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精神,注重顶层设计,加大统筹力度,着眼实现“编好教材、建好队伍、讲好课程”的基本要求,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始终把帮助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放在首位。着力加强组织管理、教学管理、队伍管理和学科建设,切实推进理论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改革、考核评价方式改革,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式、评价手段和教师职业发展机制,不断改善课堂教学状况,防止形式化、表面化,进一步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有效发挥思政课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5],让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活起来、好听起来,让“两课”教师更加给力,发挥骨干作用。

同时要扩展所有课堂的育人功能,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强化所有教师的育人责任,让“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深入挖掘提炼各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德育元素和承载的德育功能,运用学生喜爱并接受的话语和活动方式,特别要推动思政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改进教学设计,丰富教学内容,改善育人效果,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现民族复兴的力量和责任融入每一门课、每一项活动之中,努力把知识教育同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构建全课程育人的格局,使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让每位教师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二)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实现能动性和规范性的互补效应

要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养和管理、使教师思政教育与教师职业发展紧密结合、协调推进、同步落实。将系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教师理论研修的基本要求,把思政工作要求纳入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注重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完善教师考察调研、社会实践和校外挂职制度,解决好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问题。积极发挥专业教师的育人作用,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学养修为感化学生、影响学生、带动学生,成为锤炼学生品行、品格、品味的人生导师。

同时也要推进课程体系督导和管理,建立健全师德考核档案和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建立课程标准审核和教案评价制度,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能够敬畏讲台、珍惜讲台、热爱讲台,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6]规范开设各类人文素质课程,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不给错误思想观点提供滋养土地和传播渠道,推动形成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学术品格和优良教风。[7]

(三)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实现灵活性和主动性的集成效应

青年思维活跃、需求多样,处在价值观形成期和心理成熟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感染青年,就要运用青年喜爱并接受的话语和活动方式。所以,应该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把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教书育人过程之中,让基本原理变成生动道理,让根本方法变成管用办法。

同时,还要引导学生主动投身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受教育长才干,增强社会责任、国家意识,树立和践行思想政治品德、社会行为公德、职业工作道德、家庭生活美德、个人修养品德,培养和提高社会责任感、科学创新精神、实践行为能力、思维科学方法,富有人文精神、有较高的专业素养、有健全的人格。

(四)遵循网络传播规律,实现主导性和融合性的联动效用

当代大学生是生长于数字化、网络化时代的一代,几乎是无人不网、无日不网、无事不网,网络成为青少年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因此引领了网络就引领了青年,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强化互联网思维。要加强网络管理特别是对校园网络新媒体的管理,掌握网络主导权,共同守护好广大师生的网上精神家园,不断增强工作的时代感和吸引力。要加强管理、有效引导,把校园网建设成为弘扬主旋律的重要渠道、加强师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和服务师生的重要平台,不能让校园网成为负面信息的发散地、负面情绪的集聚地。

同时要转变话语体系,会讲网言网语。要把握时代脉搏,理解学生实际,深入研究他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判断、生活习惯、个性追求,调整思政教育策略,寓思想教育于信息交流、思想交流和感情交流中,找准大学生思想的共鸣点、情感的兴奋点,并与社会生活融会贯通。针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切实做好转化文章,在大学生活中、在网络空间中提炼鲜活的语言,搜集抓心的素材,多讲鲜活故事,多做互动交流,直面大学生最关心、最现实、最困惑、最尖锐、最敏感的思想和理论问题,回应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会实践乃至社会舆论热议中所遇到的真实困惑。[8]

(五)遵循文化育人规律,实现虚拟性和实体性的耦合效应

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行为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把握文化的浸润、感染、熏陶的多样性和隐含性的特点,做好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文章。

首先要做到虚功实做,在教学中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高校办学育人的各个环节。积极推进文化校园建设,让文化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把优秀文化体现在校园的一楼一宇、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当中,优化育人环境,培育文化精品,建好文化园地,真正把校园打造成为充满人文气息的精神家园。注重培育良好校风学风,为学生学习成长营造好气氛、创造好生态。还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抓好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次要做到以实炼虚,要把育人要求融入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各个环节,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高质量育人,形成品牌、做成系列、提升内涵,积极开展各类主题实践活动,抓好大学生文明礼仪和文明素养的养成。要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9],认真组织开展送文化、送科技、送服务等活动,让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接受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断丰富阅历、拓宽视野、增长才干。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思想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