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谦益《徐州建保我亭记》考论

2019-02-09 19:47王翌多王立增
关键词:钱谦益徐州散文

王翌多,王立增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钱谦益不仅是清初著名诗人,亦是重要的散文作家,其文在当时颇受好评,黄宗羲《思旧录》称赞他“主文章坛坫,几与弇州上下”[1],将钱谦益与王世贞相提并论。归庄《祭钱牧斋先生文》中的评价更高,谓“百余年来,文章之道,径路岐而芜秽丛。自先生起而顿开康庄”[2]。遗憾的是,钱谦益文集在乾隆时期遭到禁毁,严重影响了作品的传播与接受。今日常见的文学史著作中,钱谦益的散文很少被提及,唯有郭预衡的《中国散文史》和漆绪邦的《中国散文通史》,对钱谦益散文有过一些简要论述。本文选取钱谦益的一篇散文《徐州建保我亭记》进行解读,以此窥探钱氏散文的独特魅力。

一、暗潮涌动的历史背景

《徐州建保我亭记》见于钱谦益的《牧斋初学集》。全文共7600 字,可分为三大段:第一段借“徐人之言”叙述韩昭宣奋勇保卫徐州城的英勇事迹;第二段强调徐州的地理位置及重要性;第三段描写满目苍茫的登亭远眺之景,令人产生无限感慨。虽然这是一篇亭记,但文中没有仅仅停留在单纯的建筑物描写上,而是重在反映明末徐州城的真实情状,比如饥荒流民被如何安抚、贼寇乱匪被如何平定等,为我们补充了一段不见于正史的史实,文中更是寓含着钱谦益本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反思。

从文中所述来看,此文应该是应徐州学正朱梦弼邀请而写成的。文中明确交待说:“嘉兴朱子梦弼,司教徐州,以书述徐人之言,而来告曰……假辞以志之,庶君之名与斯亭俱不朽,敢具以请焉。”[3](P599)据《(同治)徐州府志》记载:“朱梦弼,浙江秀水人。崇祯十三年为州学正,博学工翰墨,持身清正,上官敬礼之。使署徐属河防,又署户部事,皆有清节惠政。”[3](P96-97)又依该志《职官表》,朱梦弼于崇祯十五年任淮安府河务同知。朱、钱应相识在前,同是江南一带人士,本就有乡里之谊,且于当时,钱谦益已是公认的文坛领袖,邀请这样一位声高望重的人为自己治下的保我亭作记,不仅可以使保我亭和保我亭所纪念的韩昭宣广为人知,也可以增加朱梦弼自己的政治声誉。

保我亭大约建于明末,为纪念韩昭宣保卫徐州城而建,今已湮灭无存。钱谦益《徐州建保我亭记》云:“戏马台之左,南望云龙山,有亭翼然,颜曰保我。”依照今天的地形来看,云龙山在戏马台的西南面,若能够在登台向南眺望时看见该亭,那么保我亭应该位于云龙山麓北面较高处。

韩昭宣,字次卿,山西蒲州人。据《(同治)徐州府志·职官表》,韩昭宣于崇祯十一年任徐州仓户部分司。据《(同治)徐州府志》载,崇祯十一年至崇祯十三年期间,“盗焚掠沛县南关”,同年“夏秋蝗蝻遍野,积道旁成耶?臭秽闻数十里,民饥甚,斗米千钱,徐邳人相食,流亡载道,非聚众持梃,不敢昼行,或以妇子易钱,百文米数升,即去不顾”。崇祯十四年五月庚子,“泰安土寇犯徐州,焚北关,又合徐州贼围丰县。”崇祯十五年,“开州贼袁时中,突入萧县,执知县以去。十二月,袁贼东犯凤皖,至睢宁,恭将古道行总兵戴国柱战死凌城庙。是年土冦纷起,张方造、王道善等啸聚河北,掠丰沛,程继孔等盘踞铙山一带,四出焚掠。副使何腾蛟率兵平河北盗,乃招继孔欲就抚旋,以腾蛟去而止。”这些事件及细节在钱谦益的《徐州建保我亭记》中亦有粗略记载,与此可以相互映证。

依据韩昭宣、朱梦弼在徐州具体任职的时间以及府志纪事表中所载的具体事件,可以推断《徐州建保我亭记》约成文于崇祯十六年(1643年)。一般来说,此类应请之文多为应酬,作者不会认真撰写的。而钱谦益此文,情感真挚,饱含深意,绝非一般的敷衍交际之作。当时国家的局势岌岌可危,李自成农民军破西安,东进山西。清军入侵俘掠数十万人,而朱明朝廷不敢出击。在这样的局势下,朱梦弼的这封来信无疑是给当时隐居江南,但仍心系国家的钱谦益的一剂强心针。所以在《徐州建保我亭记》中,他盛赞韩昭宣“在天下方有事”之时,能守住战略要地徐州城。钱氏此文,既是答朱梦弼之邀约,也是以此抒己之快慰,彰韩昭宣之功绩,更欲“俾有官君子往来于斯者,咸得以览观焉”,激励当时的志士仁人继续抗击敌人,保家卫国。钱谦益在其《王元昭集序》中也提及过韩昭宣,其云:“河东王元昭……一旦偕其友韩次卿南游,下冲关,登太行,渡河涉淮,憩戏马台,吊古于金墉随堤之间……自徐走书千余里,端拜命使,而谒余序之”;“他日得布席函丈,当更与元昭极论之,兼视次卿以为何如也?”[4](P932)王元昭,即王溯元,蒲州人。由此可知,韩昭宣在徐州时曾与同乡友人王溯元同游,钱谦益给王溯元文集作序时,仍未忘记曾听说过的韩昭宣事迹。钱谦益晚年曾再度整理《牧斋初学集》,删去了大量于不甚满意的作品,但《徐州建保我亭记》仍见于《初学集》中,可以表明钱氏对此文的态度。当然,韩昭宣后来被迫降清,晚年发动反清起义,战亡于两军阵前。这一经历与钱谦益颇为相似(这是后来的事,钱谦益写《徐州建保我亭记》应未料及),故晚年整理文集时,对记录韩昭宣事迹的《徐州建保我亭记》并未删削。

徐州历来为战争要塞,文人至此也多有歌咏之作。万历四十八年至年至天启四年(1620-1624)间,钱谦益曾多次过访徐州,因而在他的《还朝诗集》中留有多首写及徐州的诗作。如《彭城次坡韵四首》云:“偶到彭城寻旧事,转于行役起离忧。”[4](P18)途中匆匆,并未多做停留,而古韵苍茫的徐州城却激发了诗人无限的怀古感慨。《徐州杂题五首》云:“重瞳遗迹已冥冥,戏马台前鬼火青。十丈黄楼临四水,行人犹说霸王听。”“天涯大有多情客,不忍经过燕子楼。”[4](P20)除此之外,钱谦益还记录了天启年间徐州发生的水患,《如河决彭城方议改筑赋诗一章》云:“彭城居民漂溺者数万”“乱山浇淮泗,合沓围彭门。徐城居其中,窪如处覆盆。”[4](P81)又有记当时徐州太守汪心渊竭力抗洪,击败山东白莲教事,《书徐州官防舫二绝句》云:“白莲妖贼势冲波,列戍连营尽倒戈。幸苦徐州汪太守,能将只手障黄河。”[4](P81)钱谦益对徐州遭受灾难的人民充满了同情,这在之后的《徐州建保我亭记》中,有着鲜明的体现。

二、融汇通浃的文史笔法

与大多数亭记散文不同,《徐州建保我亭记》不是一篇记述明丽山水,充满游赏雅致的游记型散文,虽名以亭记,但背景却基于深重激荡的社会现实,记述的主体不是“保我亭”,而是建造保我亭的背景。作为一篇应邀而写、未至而成之作,该文内容由对激烈卫城抗敌的作战想象、对韩昭宣全力保徐的赞赏,对浩浩历史的慨然沉思等情节构成。从艺术方面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重视史实,以史传入亭记。钱谦益颇有著史的家庭渊源,父辈都是通经汲古的大家,钱谦益史才也不俗,《马母李太孺人寿序》云:“史官也,有记志之责。”钱谦益也明确以史官自居,“从太史氏之后,纪载国家之盛。”[4](P1051)认为自己肩负记著历史的任务。钱谦益在写人记事时裁剪由心,笔力雄健。在《徐州建保我亭记》中,对“君保我徐三年矣”,即韩昭宣君以郎署之职,保卫徐州于饥荒肆虐、贼寇侵扰等厄运危时之中的史实,记述质朴生动,笔法老辣,让读者身临其境,且详略得当。在徐州为官三年,对因连年饥荒而受灾之徐州饥民,韩昭宣“为食以食饿”,对家乡毁于战火而流浪来徐的山东流民,韩昭宣“给钱以散遣”,于是百姓肃然,祸乱遂消弥。接下来钱谦益则笔锋突转,“署徐淮兵,道篆不以传,遽为解,巡雉堞,籍丁壮,设炮石,修羊马墙,悬金以教射手,开十石弓,引满破的,一军叫呼相贺”。钱谦益将韩昭宣带领徐州士民与流寇恶匪三次激战的过程,细细道来,一一在录。“土寇孽东郊,从数十骑搜其伏,获二酋以归”,“城外布营犄角,败之于郝家集,斩酋三首,贼退”,以及“败贼于中停庙,杀二百余人,拔营遁去”,战争中韩昭宣勇猛善战的形象跃然纸上。这种粗中有细、详略得宜的叙事,同传统史家传记宗尚的记述方式一脉相承。钱谦益用这样的史传手法记述韩昭宣的在徐事迹,且于文末又特别交代了韩昭宣的名、字以及家世,暗显了钱谦益欲以此文为韩昭宣立传做记的意图。

二是叙事简洁,以要言作亭记。钱谦益的文学创作观曾经历了一个由尚七子,好李王“熟烂空同、弇山之书”[4](P1361),到“讲求古昔,废弃俗学(指七子之学)”之“改辕异向”的过程。在钱谦益这种文学观的转向中,归有光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路标。在《新刻震川先生文集序》中,钱谦益将归有光文风总结为“畅”“厉”“洁”,文中说:“参之《孟》、《荀》以畅其支,参之《谷梁》以厉其气,参之太史以著其洁。”[5](P1051)认为归氏之文,取法古文,其简洁犹与司马迁《史记》相类。钱文效归文,也宗法古文,简洁明畅。在《徐州建保我亭记》中,文章开篇对韩昭宣御敌的陈述,气势磅礴,晓畅明快,极类《史记》。“署徐淮兵,道篆不以传,遽为解,巡雉堞,籍丁壮,设炮石,修羊马墙,悬金以教射手,开十石弓,引满破的,一军叫呼相贺。”对比《项羽本纪》中关于背水一战的描写,“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6]风格如出一辙。这样运用精短有力的联句来叙述的例子,在钱文中不止一处,如《应天巡抚军门军器库记》中云:“公既受事,敕戒吏士,申明号令,恤民意,搜军实,修城隍,治楼橹。剃寇盗,诘奸宄。”[4](P1090)又如《景宁县改建儒学记》云:“建丽谯,设讲堂,山城下邑,焕然一新……捐俸钱,搜赎环,量工命日,庶民子来。”[4](PP1095)字句简短有力,读起来也富有节奏感。

三是生发议论,借亭记抒怀。钱谦益散文多发议论,且笔力雄健,文思泉涌。黄宗羲称其文曰“其叙事必兼议论而恶夫抄袭,词章必贵乎铺叙而贱夫雕巧,可谓堂堂之阵,正正之旗。”钱谦益对历史的思考也时刻体现在其散文中,其本博学多才,在创作中对历史事件的运用更是信手拈来,与文章浑融一体,毫无滞涩壅淤之感。《徐州建保我亭记》中,他先借苏轼之言,慨叹“徐之为州,形险而安危为最切”,安平之世尚显不出,而乱世一起,徐州即“复为重镇”。紧接着,钱谦益又以时间为线,接连排比了发生于徐州及徐州周边的重大历史事件,“登斯亭也,西北望芒砀,刘季、朱三之枌榆犹在也。西俯白门楼,曹公之所缚吕布也。东南临吕梁,吴明徹之所堰泗以灌徐也。又东眺泗水三城,高齐之所版筑以扼陈也。”这段登高远眺视角下的怀古想象,没有具体景色的描写,而全由历史事件和人物组成,显得更为沉郁大气。钱谦益接着感慨道:“落成置酒,登高赋诗,数百年英雄割据,节镇废兴之遗迹,依稀在焉。其能无慨然而思,悄然而恐矣乎!”曾经的王侯将相,那些波澜壮阔的征战与交锋,历史兴废湮没于时光流逝、朝代更替之中,如今只能勉强看到点遗迹罢了,这怎能不让人心生感慨与敬畏,从而吸取历史兴废的教训。

四是结构奇特,语言骈散结合。作为一篇名为建筑物记的散文,《徐州建保我亭记》的结构与其他亭台楼阁记实不相类。对于亭子本身,钱谦益没有多用笔墨,却在开篇假借徐人之言,将建亭缘起即韩昭宣如何保徐,仔细刻画描摹,这占据了文章的大半篇幅。接下来,作者笔锋一转,将徐州城自古以来的重要地理突显出来,引苏轼之言,又一次强调了韩昭宣能够守卫如此关键的战略要地,其功实不可磨灭。第三段,作者借景抒情,想象历史中节镇兴废,徐州是在历代战事中的难守之地,而韩昭宣却成功守卫住了这座名城,实在令人感慨。整体而言,作者所用的几个角度,都是为了彰显“公保我之功不可泯也”,也即韩昭宣保卫徐州的卓然功绩。且该文语言骈散交错,奇偶交替,使得原本有些凝重的战争话题变得鲜活而富有流动性,“日者贼乘胜入烙,城阙煨烬,闾阎涂炭,微君,徐之不为两河者几希!徐之大夫士庶,欢舞僦功,以有斯亭,妇女脱簪珥,儿童怀砖堑,咸谓我公保我之功,不可泯也”。灵动且富有变化,毫无壅滞之感。

三、含隐文间的爱国赤诚

《徐州建保我亭记》虽是一篇亭记,一定程度上还带有应酬的性质,但依然显现了钱氏的心路历程。

如前文所言,这篇亭记重视史实。文中所述历史,可补史书之阙如。对抗清斗士韩昭宣早期的抗敌经历的叙述,是补充韩昭宣史料记载的珍贵材料。韩昭宣的人生最值得浓墨重彩书写的,应是其在明末清初时投身的复明斗争,然而史料却鲜载其名,概因其同族韩世琦仕清,且身份显贵,故清代各类史料刻意隐瞒,致使韩昭宣湮没于历史烟尘,[7]即使有少量记载,也以“贼寇”“反贼”称述。《清史稿·孟乔芳》记载:“会平阳盗渠,虞允、韩昭宣等应大同叛将姜瓖为乱,以三十万人陷蒲州,上命乔芳与额塞还军御之。”[8]《孟忠议公邹议》云:“内外共约杀贼二万有奇,尸内认获韩昭宣首级一颗。”[9]十分简略。而钱谦益《徐州建保我亭记》一文,借朱梦弼之口,赞颂了明末乱世之时,韩昭宣采取爱民养民的清节惠政和他在卫民护城战争中的骁勇表现,以及人民对韩昭宣的真切爱戴之情。韩昭宣的善战在《徐州建保我亭记》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徐州为官时,他战以卫民;在国家覆亡时,他战以抗清。这样一个有忠勇的明遗民,而今却不为人知,钱氏此记能保留他的一点过往,也算令人欣慰。钱氏散文中能够补史书之阙如的也不唯此例,如其为其恩师孙承宗所作的《兵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孙公行状》是明清散文中难得的浩浩巨制,全文近五万字,且史料极为翔实,明季之社会、军事、政治的腐败、混乱状态,作者皆有条不紊的一一道来。此文常被作为补充明末人物生平事迹的重要资料。

就表现技巧来看,钱谦益叙事剪裁由心,细致如韩昭宣作战时“汗淫淫被马鞍也”,“引满破的,一军叫呼相贺”等等,展现了当时对敌作战热血激昂的景象。粗略处如简短两句记叙韩昭宣采用“为食以食饿”,“给钱以散遣”的温和方式,安抚了在饥荒中受灾的百姓。这种对比手法的运用,更能彰显韩昭宣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行政能力,且叙述上详略得宜,不显壅滞。这样的手法,在钱氏散文中也多有使用,如《徐霞客传》,记述了徐霞客三十多年的旅行经历和地理考察成果,交待主人公的游踪也是简中有繁,详略错综。

明朝末年,王朝福祚渐凋,纷乱频起,而但士人们保国卫民、复兴王朝的热情尚未熄灭,在钱谦益的诗文中,多有展现其积极赤忱的爱国热情。他在明亡后的作品,多是交织难解的怅惘悔恨,如《西湖杂感》云:“冬青树老六陵秋,恸哭遗民总白头。”[5](P89)又《与族弟君鸿论求免庆寿书》云:“濒死不死,偷生得生……此天地间之不祥人。”[4](P1339)从中不难看出其曲折的心路历程。钱氏与徐州相关的作品,都写于天地变色之前,其诗中的徐州太守汪心渊、文中的韩昭宣皆恪尽职守,保家为民。钱谦益为他们为诗作记,流露出来的全然是赞美和欣赏。他的爱国忠诚,也借由该文流露出来,斑斑可考。易鼎之后,因其曾有动摇的政治选择,后人对其文字痛诋极毁,几乎全盘否定其作品中的那些缅怀故国、悔恨仕清的情思。从这种鄙薄的透镜中解读钱谦益,得到的必然多是曲解与误读。只顾用公平诚恳的态度看待其人,解读其文,才能恢复与重建钱谦益在文学史上应有的经典地位。

猜你喜欢
钱谦益徐州散文
疫散待春回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爆笑三国 第三回 三让徐州
徐州过年纪实
苏翠2号梨在徐州的引种表现及配套栽培技术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钱谦益的乡居书写及其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两朝领袖』钱谦益
清初杜诗研究二题——钱谦益《解闷》诗笺与仇兆鳌“四句分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