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秋
(蛟河市前进乡卫生院,吉林 吉林 132517)
产后出血情况是孕妇分娩常见危险因素,诱发因素中的子宫收缩乏力因素占比较高,尽早纠正处理可以减少产妇产后出血风险。为了提高子宫收缩乏力产妇产后安全性、生活质量,强调护理干预价值。基于此,本文就我院86例子宫收缩乏力产妇为例,总结临床综合护理干预效果。
实验对象选自2018年4月~2019年1月,总计86例。纳入标准:(1)子宫收缩乏力产妇;(2)产妇知情参与;(3)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1)其他诱发产后出血的因素;(2)合并严重妊娠并发症产妇。产妇年龄22~38岁,均值(27.2±2.7)岁;孕周37~42周,均值(39.8±0.5)周;初产妇69例,经产妇17例。进行子宫收缩乏力产妇随机分组护理,2组产妇一般资料比较P>0.05。
常规护理组:结合产妇个体情况选择米索前列醇等药物止血,无效情况下行子宫全切除术止血,同时进行遵医嘱护理、生命体征监测。
综合护理组:以上基础上落实综合护理干预。(1)产前预防:在评估产妇个体情况的基础上分析高危出血因素,遵医嘱用药以促进产妇子宫恢复,进行产妇会阴护理预防会阴裂伤,进行产妇分娩后子宫按摩促进子宫收缩;(2)心理护理:产妇妊娠直至分娩期间心态变化明显,为了减少产后出血风险,需重视产妇心理干预。结合产妇情绪进行心理疏导、安慰、鼓励,以握手等方式给予产妇信心,从而减少产妇心理应激反应;(3)产程护理:第一产程,护理人员主动向孕产妇介绍分娩知识、过程以及宫缩镇痛与减轻宫缩痛的技巧,以建立其心理准备,鼓励其以积极的心态迎接分娩、新身份的转变。第二产程,宫缩乏力产后出血风险较大,过度失血导致血管充盈性差、静脉穿刺困难,影响抢救治疗工作的有效开展。所以,需在监测产妇生理指标的基础上建立静脉通道,以提高意外抢救成功率。
记录综合护理组、常规护理组产妇分娩、护理满意度、产后出血情况。
产后2 h出血量>200 ml。
基于SPSS 19.0统计学软件计算86例子宫收缩乏力产妇实验指标。产妇自然分娩率、护理满意度、过多产后出血占比率以n、%描述,产程时间以形式描述,采用(x2)和(t)检验。P<0.05,表示2组产妇指标结果存在显著性差异。
综合护理组:子宫收缩乏力产妇自然分娩率为86.04%(37/43)、护理满意度为95.34%(41/43)、过多产后出血率为18.60%(8/43)。常规护理组:子宫收缩乏力产妇自然分娩率为58.13%(25/43)、护理满意度为81.39%(35/43)、过多产后出血率为34.88%(15/43)。各项计数指标比较,P<0.05。
综合护理组:子宫收缩乏力产妇总产程时间为(7.5±1.5)h;常规护理组:子宫收缩乏力产妇总产程时间为(10.6±1.7)h。组间总产程时间比较,P<0.05。
宫缩乏力是诱发产后出血的主要因素,未采取有效措施产妇会出现感染、贫
血、休克问题,严重者致死。针对产后出血风险产妇,除进行果断止血治疗外,需重视护理辅助效果。综合护理是在结合患者个体基础上落实的个性化护理,在给予产妇心理护理、产前预防、产程护理、产后2 h护理的基础上,改善产妇产后出血量、分娩情况[2]。杨雪平,邢媛媛研究指出,重视并有效落实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产妇产后临床护理,可以最大程度上保障产妇安全[3]。
实验结果显示:2组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妇组间自然分娩率(86.04%vs53.13%)、护理满意度(95.34%vs81.39%)、产后过多出血(18.60%vs34.88%)以及总产程时间比较,P<0.05。
综上所述,有效落实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护理工作,可以提高产妇安全性,提高自然分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