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山西煤炭经济转型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9-02-09 15:51梁宝英张瑞平王永清
关键词:应用型课程教育

梁宝英,张瑞平,王永清

(1.山西大同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3;2.山西大同大学计算机与网络工程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创新激发活力,创业推动发展。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面临快速转型,传统的主体行业受到一定的冲击,煤炭产品的需求增长速度变慢。山西省作为一个煤炭大省,其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新常态的需求,这必将带来社会经济领域的科技革命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从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来看,创新创业人才对推动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为科技人才培养和输送的高校,肩负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任,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大力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创新创业人才是我国高校的当务之急。

一、山西煤炭经济转型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山西的经济转型升级需要创新创业人才,创新人才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企业经济转型的重要推动力。然而,目前高校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不足以培养创新型人才,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受到一定影响,从而造成毕业生就业难。教育结构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而变化,作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型高校,需要融入地方经济建设,做好产业转型升级的技术支持和服务,加大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以提升应用型专业人才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能力,也因此促进现代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良好循环。

同时,山西煤炭经济转型给应用型高校毕业生带来就业机遇,随着每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增加,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一方面是因为企业岗位有限,另一方面因为高校毕业生职业能力差,达不到应聘企业的要求和标准,影响了就业。经济转型是产业结构变革,山西省积极响应进行产业改革,确立了以煤为主,延长产业链的多元发展,在做大做强煤炭及相关产业后,根据自身特点,寻找替代产业。目前山西一些煤炭大型国有企业形成煤炭、煤化工、煤电热、技术服务以及金融、房地产等产业,这就给高校毕业生提供了许多就业岗位,尤其是给高素质的专业技能人才提供了更大空间和可靠保障。面对山西经济转型升级,针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已迫在眉睫,这既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有效措施,同时也是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

二、山西省经济转型中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创新创业教育是伴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应运而生的新型教育理念,其实践性特征决定了必须植根于和服务于所在的区域经济环境。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发展,各级政府均予以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也取得一定成就,但与国外相比,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目前还没有形成比较成熟和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仍处于发展和探索阶段,我校和省内其它应用型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意识薄弱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国家发展战略,我校及省内其它应用型高等院校纷纷响应,但山西经济相对落后,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较晚,尚处于初级阶段,总体发展水平有限,对创新创业的内涵缺乏正确认识,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薄弱,忽视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及综合素质的培养。面对经济转型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缺乏完善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方案,政府、企业、社会参与意识不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还不健全,目前仍有许多院校认为创新创业只在一小部分学生中开展,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创新创业教育基本上只是流于形式,使得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足,参与创新创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严重制约了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1][2]

(二)课程体系不够系统和完善 山西省多数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还在摸索阶段,各种教学体系和教学资源不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行的创业教育内容较为单一,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创新创业理念和内容没有全程融入到各专业重点课程当中,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和实践训练也没有落实到教学实践环节中。目前各高校开设的创业教育主要以讲座、报告、参观、竞赛等形式为主,隶属于第二课堂范畴,与专业教育没有深度融合,从而使得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缓慢。[3][4]

(三)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形式单一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门很强调实践性的教育项目,需要大量的实践活动来培养创新创业技能,而山西省大多数应用型高校对实践活动重视程度不够,对基地建设投入资金少,无法形成良好的创业基地,无法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校企合作也只是流于表面形式,并没有实质性开展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导致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不能应用到实践中,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主要停留在各类竞赛、项目上,从而抑制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实践能力薄弱 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要求授课教师不仅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专业实践能力,但目前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授课多数教师缺乏实践背景,工程实践能力弱,创新意愿不强,而学校对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建设也重视不够,激励机制不健全,给教师搭建提升实践能力的平台很少,教师也很少有机会走出去培训、交流、到企业锻炼等,其本身也缺乏企业一线实战经验和投资创业经历,因此,创业教育实践只流于形式,满足不了大学生创新能力、创业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从而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滞后。

(五)社会参与角色单一,各方的支持力度有限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高资本投入教育,需要政府、学校、企业及社会各界大力扶持,共同开展,这就需要国家要出台一系列的扶持、激励政策,但目前政府在推行国家政策方面缺乏一定有效措施,多数高校缺乏健全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和保障体系,导致当地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各界参与意识不强,支持力度有限,这种局面就会造成学校在具体实施创新创业过程中不能获得良好效果。[5]

(六)缺乏成熟的考核评价体系 高校教学中,对学生的课程考核与评价是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之一,课程考核具有鉴定、评价、导向、纠偏和激励等诸多功能。目前应用型高校对创新人才考核评价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现象,课程考核体系单一,缺少创新创业教育过程的考核和评价,大多数课程都是采用期末闭卷考试,考核的分数作为评价学生唯一依据;课程考核评价的内容注重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创新性和实践性内容考核少;课程考核评价主体单一,只有授课教师参与考核,综合性评价缺失,缺乏企业、社会、学校其它部门等参与,从而也限制了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利学生个性的发展。

三、基于山西经济转型背景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应构建突出实践能力,适应市场需求的创新性课程体系,以使学生能够快速有效地与区域岗位需要对接。

(一)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创新教育意识 面对山西经济转型升级,高校必须充分认识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转变观念,确立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观念和意识,从学生入学到毕业整个过程分阶段实施不同的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强调多样化学习的价值,强调学生对职业的热爱,强调对创新创业理念的培养。我校围绕应用型办学定位,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3+1”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国内十几个行业企业合作组建合作发展联盟,推动校企“双主体”培养,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与机械工程专业教育相融合,在理论教学、实践应用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科学文化的兴趣和积极性,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创造条件,同时通过讲座、培训等多种创业实践活动,将创新创业时代精神融入到校风、学风以及社会中,营造出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氛。[6]

(二)建立系统合理的课程体系 在经济新常态下,应用型高校必须打破围绕专业学科知识制定的传统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与经济转型相适宜的人才培养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课程体系应以市场需求、当地经济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合理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开设一些跨学科专业的交叉课程,开发一批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合理安排各个课程群比例,加大选修课和实践教学课程比例,以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我校机电工程学院以前的教学宗旨为“立足煤炭、服务煤炭、发展煤炭”,教学环节围绕煤炭转,开设的专业、讲授的课程科目、教学实践、师资力量都以煤炭生产为前提。面对新的发展趋势,制造业迎来新的机遇,山西省煤炭产能过剩,产业需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机电学院也在专业设置做了相应的调整,将原来以矿山机电专业为主,修改为以机械制造、机械设计以及材料工程专业为主,课程体系也做了相应的调整,增加了一些新兴技术和学科前沿的课程以及一些学科交叉课程,增加了创新创业课程,并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同时删减了部分煤矿机械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是高校提升创新创业人才质量的重要前提,构建与社会需求对接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开展实践活动;比如我们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融入一些课程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通过学科竞赛、创新项目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模式来培养学生,学科竞赛、创新项目的题目主要来源于学生兴趣,满足在老师指导下学生可自行完成的要求,因此以“学科竞赛、创新项目”为依托,确定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题目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对于已经参与到课外科技活动中的学生,可将项目作为毕业设计题目,将项目中所涉及的机械机构进行运动分析与设计作为课程设计题目;也允许学生对自身感兴趣的方向进行自命题;对没有自主选题的学生,由教师提供,此类题目中可适当增加来源于科研项目的命题,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用科研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从而提高创新创业综合素质。[7]

(三)加强创新创业实践训练,进一步深化企业合作 实践环节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前提条件。高校只有借助于校内、外实践基地平台,采取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方式,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首先,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在校园内营造一个浓厚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近几年我校机电工程学院定期邀请企业一些创新创业成功人士来院作讲座,通过讲座,使学生了解到在经济转型大背景下,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性,增强全体师生对创新创业的重视程度,激发他们创新创业意识和激情,许多学生和教师都能积极主动参与各种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像大创项目、各类科技创新项目,能积极参加国家级、省级等各级各类科技创新比赛及其他学术活动,以赛促学。学院已组织学生连续参加五届全国大学生工程实训大赛,两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大赛,都取得优异的成绩。通过这些比赛不断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激情,也使他们的职业技能、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同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此外,对有创业项目的学生由企业师资全程提供创业专业化指导服务,也可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调研,加强学生对创业的认识,拓宽创业思路。

其次,加强校内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基地建设、学科竞赛基地的建设,依托平台开展各类项目实践训练以及各级各类学科竞赛训练活动,并加以指导。近年来,我校大力支持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设立了创业基金,机电学院成立了“Idea to Action”科技创新实验室等5 个创新实验室,3 个大创实践基地,一个大同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验室、场地、设备及技术指导,实现创新与创业相结合。此外,我校注重项目的孵化,根据创业企业的成长规律和实际需要,构建了大学生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园,为他们创新创业提供工作仿真实践平台,促进项目对接,落地转化,多方协助努力实现产业化,而且各基地实践训练资源共享,相互促进,为学生创新创业打造良好的环境。

第三,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近几年,我校注重产教融合,积极与企业合作共建校外实习基地、创新实训基地、协同创新平台。现已与中国重汽大同齿轮集团有限公司、同煤机电装备公司、北京中创维石机电装备公司等多家企业签订战略性校企合作协议,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行“3+1”培养模式,优化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的比例配置,共同组织开展实践教学和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进一步推动教学、科研、服务一体化协同创新,学生与企业零距离接触参与其中,熟悉了创业环境和流程,培养了创新意识、创业素质和能力,减小高校和企业人才供需之间的差距,从而调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积极性,校企双方共赢。

(四)打造创新创业教师队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打铁还需自身硬”,根据我校的具体实际情况,建设一支适合本校、本专业的师资队伍,是开展创新创新教育的必要条件。我校首先通过实施卓越人才计划、教师引进工程加大学科领军人物,发挥他们对学校发展的引领、带动和辐射作用。其次,加大对现有教师的培养力度。我校每年将选派一部分骨干教师参加国内外师资培训或到国内外知名应用型大学挂职学习,还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锻炼,同时根据岗位需求和学科特点,以校企合作作为主要渠道,积极从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聘请具有专业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参加学校的实验室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从而学科教学与本学科专业的行业、产业紧密结合,也把行业、产业的最新成果引进课堂教学[8]。

(五)改革考核制度,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和针对性较高,更需要广泛的、客观的、成熟的考核评价机制和体系,不断激励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完善和发展。因此,在创新创业人才考核评价体系中,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注重创新创业过程性考核,并加大其在考核中所占比重,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破除“高分低能”弊端;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不在只限于任课教师,而应由企业、社会等参与,形成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模式,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不断提高。我校为了调动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保证创新创业持续有效开展,建立课外创新成果的激励制度,对获奖创新成果等予以奖励,并可获得相应创新创业学分,计入成绩档案和学生总学分,也作为学生评定奖学金、优秀学生等标准,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参考借鉴。[9][10]

四、结语

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是实现经济转型的推动力,也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应用型高校需转变教育理念,以满足社会需求、山西经济发展,岗位需求为目标,构建突出实践能力的创新性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加强与政府、企业、社会的深度合作,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有力条件,进一步提高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山西经济转型发展。

猜你喜欢
应用型课程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