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小红,黄学明
(1.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院妇产科,四川 泸州 646000;2.泸州市妇幼保健院急诊医学科,四川 泸州 646000)
深静脉血栓为妇科盆腔术后严重并发症的一种,发生率高,需要给予有效处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1]。本研究分析了压力泵对妇科盆腔手术后患者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报告如下。
收集我院90例2017年9月~2018年1月妇科盆腔手术患者。按照治疗分组,观察组46例,年龄16~77岁,平均年龄(48.33±14.26)岁;经腹手术34例,腹腔镜手术12例。宫颈癌14例,子宫内膜腺癌12例,子宫肌瘤10例,卵巢上皮性癌6例,子宫腺肌病2例,子宫脱垂2例;对照组44例,年龄17~76岁,平均年龄(48.11±14.21)岁;经腹手术32例,腹腔镜手术12例。宫颈癌14例,子宫内膜腺癌11例,子宫肌瘤10例,卵巢上皮性癌6例,子宫腺肌病2例,子宫脱垂1例。两组一般资料可比。
对照组予以常规术后处理治疗,术前进行踝泵运动练习,并进行膝关节屈伸活动锻炼,可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针对有原始疾病的患者进行血常规等的监测,并根据检查的结果评估情况,制定预防措施,进行原发病控制。介绍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产生的原因和危害性,提供患者的重视程度,并最好自我防护,避免穿刺下肢。术后进行伸屈膝关节和踝泵运动,每次10分钟,2小时一次,逐渐增加训练的频率和幅度。
观察组则予以常规术后处理联合压力泵治疗。在对照组基础上用压力泵,每次半小时,6小时一次。使用5天。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的总时间;治疗前后患者相关的凝血功能指标监测情况;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概率。
显效:相关症状消失且指标正常,术后恢复好,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改善:病情改善50%以上,术后恢复较好;无效:病情改善不足50%。临床疗效=显效、改善百分率之和[2]。
使用SPSS 22.0软件分析数据,采取x2和t检验处理,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临床疗效44(95.65)高于对照组32(72.73),P<0.05。
治疗前两组相关的凝血功能指标监测情况并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相关的凝血功能指标监测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的总时间2.11±0.21d、3.13±0.21d优于对照组3.42±1.21d、5.23±1.22d,P<0.05。
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概率3(6.52)低于对照组11(25.00),P<0.05。
下肢深静脉血栓 主要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液高凝、自身疾病、静脉血回流速度减慢等有关,其发生和手术时间长、术后长时间卧床、下肢活动少、血液黏度高、血容量减少等有关,需要针对上述因素实施积极处理,稳定凝血功能和改善血液循环[3]。压力泵在妇科盆腔手术后有良好作用,其可通过间歇性加压减压作用促使静脉血改善而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4-5]。
本研究中,对照组予以常规术后处理治疗,观察组则予以常规术后处理联合压力泵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疗效、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的总时间、相关的凝血功能指标监测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概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压力泵在妇科盆腔手术后有良好作用,可更好改善相关的凝血功能指标监测情况,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