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义词的性质和古汉语专书同义词的判定原则

2019-02-09 08:49裴瑞玲
关键词:同义古汉语理性

裴瑞玲

(1.山西大同大学文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2.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部,北京 100083)

关于同义词的性质,目前学界在一些方面依然存在着分歧,在新语言理论背景下该如何认识同义词,仍然值得我们探讨。目前古汉语专书同义词研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同义词的确定标准不尽统一、同义词构组的差距较大,这非常不利于不同专书同义词的比较,影响汉语词汇史的构建。这些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研究者对同义词的性质和判定原则认识不清。近代汉语专书同义词研究是古汉语同义词研究的薄弱环节,徐沁君《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以下简称为《三十种》)[1]是近代汉语的代表性语料,反映元代同义词的面貌和近代汉语同义词的特点,我们拟以《三十种》的同义词为例来探讨这两个问题。

一、同义词的性质

(一)什么是同义词 学界对同义词曾有过多种界说,从各种界说表达的实质思想来看,可归纳为:

1.“意义相同、相近”说。包括:(1)认为同义词是意义相同或者相近的词。这种说法的影响最大。有的指出同义词的相近程度很大,如:潘允中、[2](P84)黄伯荣、廖序东编《现代汉语》。[3](P232)有的笼统地说“相同或相近”。如:何九盈、蒋绍愚、[4](P64)洪成玉[5](P144)和许多古代汉语教材。(2)认为同义词是意义相同的词。如:王了一、[6](P31)瓌一。[7](P26)(3)认为同义词是意义相近的词。如:高名凯、[8](P59)张世禄。[9](P33)

2.“同一概念”说。认为同义词是表示同一概念而有细微差别的词,如:石安石、[10](P35-38)陈满华。[11](P32-36)

3.“同一对象”说。认为同义词表达同一对象,如:孙常叙。[12](P220)

4.综合界定说。如:张永言从意义和概念角度的界定,[13](P105、P108)刘叔新从意义、对象、概念角度的界定。[14](P280-282)

5.“义位同一”说。认为同义词是在一个义位(一个意义、一个义项)上聚合而成的意义相同(包括微别)的一组词,如:王力、[15](P24)赵克勤、[16](P121)黄金贵。[17](P3)

6.“理性意义相同、相近”说。认为同义词是在一个义位上理性意义相同或者相近的一组词,如:高守纲、[18](P86)蒋绍愚。[19](P259)

“同一概念”说、“同一对象”说、综合界定说都遭到学界的批判。“同一概念”说将概念混同于词义,而概念属于思维范围,意义属于语言范围,二者不能等同;“同一对象”说中,有的学者所说的“对象”所指不明,有的学者将(事物)对象等同于词义,也是不科学的;综合界定说将各种标准杂糅在一起,仍然难辨本质。“意义相同、相近”说中,“意义相同”的说法抹杀了同义词意义的差别性,而语言事实表明意义完全相同的词是极少数的,同义词存在的最大价值就是差别性,且古代汉语一词多义的现象突出,定义为“意义相同”从涵义和表述方式来看都不够准确;“意义相近”的说法则将意义相同的同义词排除在外,动摇了同义词存在的基础——共同性,将同义词混同于近义词;相比而言,“意义相同或者相近”的说法全面一些,但是表述不够科学准确。“义位同一”说和“理性意义相同、相近”说实际上是“意义相同、相近”说的进一步发展。

王力指出:“所谓同义,是说这个词的某一个意义和那个词的某一个意义相同,不是说这个词的所有意义和那个词的所有意义都相同。”[15](P24)“绝大多数同义词的意义都不是完全相等的;同义词彼此之间,有同也有异,或者含义有差别,或者使用范围有宽有窄,或者使用条件有所不同。”[20](P91)黄金贵明确地从义位的角度给同义词下定义:“同义词,是具有不同‘义象’(理性意义或附加意义的同中之异)、共同表示一个义位(词义)系统的词群。”[17](P3)蒋绍愚认为同义词是指一个或几个义位相同的词,[21](P94)笔者认为这是从词的静态角度对储存状态词的同义关系的一种表述,本质上也应属于此类。“义位同一”说明确指出了同义词是以一个共同义位聚合在一起且它们是微别,比“意义相同、相近”说认识更深入,表述更完善:一方面可以避免人们误以为同义词是所有义位都相同的词,另一方面“有利于排除同义词的‘近义化’”,[22](P41)同时“从实践上看,它是指导同义词辨释的唯一正确的原则”,[22](P42)事实上人们在对同义词构组时也往往是以某一个相同义位为基础的(单义词既是以义位为基础的聚合,也是词的聚合)。

高守纲认为,“同义词是指词的理性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意义完全相同的词叫等义词或绝对同义词,这类词数量很少。绝大部分同义词都是同中有异,即它们的理性意义有交叉或重合部分,但还有差别;或理性意义基本相同,但在修辞色彩和组合能力上有差别。”[18](P86)蒋绍愚说:“同义词应当是词性相同,理性意义相同或基本相同,色彩意义有差异。”[19](P259)其实类似的看法,张志毅在 1965年就已提出:同义词“应该是在根本意义上有共同性”,[23](P74)他所说的“根本意义”相当于“理性意义”。“理性意义相同、相近”说,是人们随着对词义认识的深入、对同义词是在什么意义上聚合的一种思考。词的理性意义是词义的核心,是对事物做出的客观描述,概括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相同的理性意义基本可以决定词义,色彩意义是词的附加意义,在词义中一般只起辅助作用。这种说法抓住了同义词的本质。

综上所述,我们赞同“理性意义相同、相近”说,但是我们认为表述中采用“相近”一词不妥,因为“相近”一词在同义词研究中使用得较泛,有人指的是程度较高的相近,有人指的是一般的相近,这样势必仍会引起理解的分歧。我们认为在表述中采用“基本相同”比“相近”更好,这样就对相同的程度作了量的限定,强调了同义词是“大同小异”,不至于将典型的近义词归入同义词。如此,同义词就是在某个义位上理性意义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一组词。我们认可葛本仪的观点,认为所有的词都有理性意义,既包括实词也包含虚词。[24](P96)实词的理性意义存在于词汇意义中,虚词的理性意义存在于语法意义中,实词的“同”取决于词汇意义,虚词的“同”取决于语法意义。在名词、动词、形容词这些词汇意义很强的实词中,词汇意义是同义词类聚的基础;在连词、介词、语气词、助词等虚词中,语法意义是同义词类聚的基础;在副词、代词这些处于半实半虚状态的词类中,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是同义词类聚的共同基础。

(二)同义词的二重性 同义词在某一个义位上具有接近的词义内容,所反映的现象是外界的客体世界,因而具有客观性。同时,同义词在人们的思维中能够引起共同性的反应,人们感觉一组词意义差不多,就觉得是同义词,所以同义词在很大程度上涉及到人们认知上对它们共性的认同,具有很强的主观性。鉴于同义词聚合的主观性特征,我们应该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来看待同义词的相关问题。

王彤伟认为同义词范畴是一种原型范畴,甚至将同义词重新界定为“基于‘认知经验相似性’而归纳出的横向义位聚合中的成员”。[25](P45)我们同意同义词是原型范畴的看法,同义词群常常是依据成员之间的相似性聚合而成,是一组以典型同义词为原型的具有家族相似性的词的聚合,成员有典型成员和非典型成员之分,典型成员的特征比较明显,具有较多的相似性,非典型成员的特征比较模糊,相似性较差一些。如:《三十种》中表示“金钱财物”义的同义词群中,“钱财、资财、钱物”属于典型成员,“财宝”则属于非典型成员。不过我们认为这样界定同义词不合适。因为同义词的聚合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同义词既是理性意义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聚合在一起的客观存在,又是人们的认知产物,而主观原因是客观原因(意义的共同性)导致的,最好还是从客观方面界定为好;而且原型范畴只是同义聚合的一种表现,其他许多范畴也有原型范畴这一特性,这样界定并不能把同义词与其他范畴区分开来。不过我们可以从原型范畴方面来认识同义词的特征。蒋绍愚将同义词分为等义词(意义完全相同的同义词)和一般同义词(意义有差别的同义词),认为“在词义相同的程度上,‘等义词——一般同义词——近义词’是一个连续统,其间没有十分清晰的界线,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不可能做到‘判然有别’的。……而且不同的研究者往往有不同的处理,这都是难以避免的。但处于‘同义词’和‘近义词’这两个范畴的中心地位的词,其区别还是清楚的。”[19](P258)“同义词和近义词是和人们的感觉和语言使用密切相关的,究竟是同义词还是近义词,有时不能机械地用义素分析法,还要根据人们的感觉和语言的实际运用来确定。”[21](P278)

因此,同义词是兼具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体,我们判定同义词时要以大多数人的感觉为标准,不能偏离大部分人的语感,同时考虑同义词是原型范畴这一事实,不要太过执着于非典型成员同义词身份的判定,不能强求研究者构组的同义词完全一致。

二、古汉语专书同义词的判定原则

我们判定古汉语专书同义词时应依据以下原则:

(一)存在于汉语的同一个共时平面 赵克勤说:“所谓‘同义’,只是一个‘共时’的概念。”[16](P24)葛本仪提出“古今同义词”,认为:“在任何时代中,启用古汉语的情况也是经常发生,所以只要词或词素在意义上符合形成同义的条件,古今的词或词素都可以建立同义关系。”[26](P111)这种看法提醒我们重视共时平面上大量沉积的古今词同义现象,但是却将同义词的范围扩大化。我们认为:如果古语词的启用是个别现象,是不宜看作同义词的;构成同义词的成员应该都是具有词的身份,同义的词素和词也不宜看作同义词。现代汉语历史不长,可以看作是一个共时平面。古代汉语历史悠久,研究时难以做到绝对的共时,但是一般也应做到相对的共时,存在于一个时期内。因此,古汉语专书中只出现在直接引述前代文献语句中的词,是不应该进入同义词构组范围的。如:“玄黄”只出现在引自《尚书·武成》的“篚厥玄黄”中,不具有与其他词构成同义词的资格。

(二)词汇系统中稳定的同义关系 语言中的同义现象分为两类:一类是在语言系统中存在的稳定的同义现象,是语言现象。一类是语言运用中的临时同义现象,是言语现象。同义词指的是具有第一种同义关系的词,是词汇系统中的同义现象,具有全民性、社会性、稳定性。如果一本专书中存在的同义现象在同时代其他语言材料中不存在,我们判定为言语中的同义现象;如果在语境中是临时性的比喻、借代、隐含义等,就是语境中的临时同义现象;如果是固定下来的比喻义、借代义,那就是同义词,如:《三十种》中用“鸾凰”“鸳鸯”“连理”比喻夫妻,词典已立为义项,它们就是稳定的比喻义,可以和“夫妻、妻夫、夫妇、两口儿”构成同义词。判定同义词时,我们还要注意要将词的义位和语境中的具体义区分开来,词义具有概括性,而语境中的具体义则不具有概括性。

(三)一个义位上理性意义至少大部分重合 同义词是以相同的义位为基础聚合在一起的。一组词只要有一个义位相同,它们就是同义词。同一个词可以出现在不同的同义词群中,如:《三十种》中,“存”分别出现在表示“活”义的同义词群“生、存、活、存活、安存、生存”中和表示“存在”义的同义词群“存、在”中。同义词的理性意义至少要大部分重合。如:《三十种》中“目、眼、眸、眼睛、眼筋、眼脑儿”都表示“眼睛”义,它们的理性意义完全相同,是同物异称;“边疆、边庭、边塞”都指靠近国界的地区,它们的理性意义有微别,所指范围大小有所不同。“边疆”指靠近国界的领土,范围大一些;“边庭”“边塞”指靠近国界或地区边界线的地方,范围小一些。

(四)词性或句法功能一致 关于同义词与词性的关系,学界有两种看法:有人认为同义词的词性必须相同,如:张永言、[13](P105)刘叔新[27](P8)等。较多的人认为同义词的词性不必相同,如:张世禄、[9](P33)张志毅[28](P1)等。现在,大家一般认为词性相同是构成同义词的条件之一。如:蒋绍愚[19](P259)明确提出“词性相同”;黄伯荣、廖序东认为:一般地说,词性或句法功能不同的一组词,不能形成同义词,对于形容词和副词,在意义比较接近和句法功能一致的情况下,也可以判定为同义词,如“忽然”“突然”。[3](P22)我们认为这种情况也可以看作是判定词性的分歧,同义词一般应词性一致,极个别情况下可放宽到句法功能相同。兼类词可以分别和词性相同的词在意义基本相同的条件下构成同义词。如:《三十种》中,“亲近”是形容词兼动词,在作形容词表示“关系亲密、密切”时,可以和其他形容词“亲”“近”“嫡亲”构成同义词,在作动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亲密地接近”时,可以和其他动词“亲”“亲傍”“近傍”构成同义词。

三、判定同义词时对各种语言成分的处理

古汉语专书中往往各种语言成分杂糅,我们需要注意如何处理。严格说来,同义词是属于同一种语言系统中的语言现象,因此外来词和汉语词不能构成同义词。但是如果外来词在汉语中长期使用,并且在汉语词汇系统中取得了地位,那么也就成为汉语系统中的有机成分,可以视作汉语词汇的成员;如果是临时性的使用,我们就不应该把它作为汉语词汇看。如:《三十种》中,“度脱”“超度”(借自梵语,音译兼意译,都是“超度”义)之类经过汉语改造的外来词,应归入同义词进行研究;“阿马”(少数民族语,父亲)、“阿者”(女真语,母亲)、“撒敦”(女真语,亲属、亲戚)之类没有进入汉语的外来词,就不能和其他词构成严格意义的同义词。

语言系统可分为口语系统和书面语系统、通语系统和方言系统,最严格的同义词存在于同一个系统中,如:存在于现代汉语通语系统中或现代汉语某一种方言系统中。可是实际中即使是现代汉语同义词研究,也不按照口语系统或书面语系统严格构组,且常常将口语色彩、书面语色彩作为色彩差别辨析同义词,连通行的现代汉语教材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都是如此。现代汉语中普通话和方言较好辨别,古代汉语中通语是自然形成的,没有严格规定,和方言词往往相互渗透,难以辨别。在古汉语专书中,口语、书面语互相渗透,尤其是白话文献中往往既有共同语,又有方言词,一些学者鉴于古汉语同义词比较复杂的特点,在研究中将方言词和通语词作为同义词,如黄金贵对通语与方言形成的同义词、方言之间的对应词都纳入了同义词的考察范围,并将方言色彩作为同义词辨析中语用层面的一个区别特征,[22]徐时仪也有“方言同义词”的说法。[29](P21)因此,我们认为在古汉语专书同义词研究中应该把具有同一义位的口语词、书面语词、通语词、方言词都加以构组,可以在具体研究中再另分层次,也便于以后继续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同义古汉语理性
古汉语疑问句末“为”字补证
“正反同辞”理论在古汉语教学中创新研究——以“罢极”训释为例
until用法巩固精练
上古汉语*kl-、*kr-类声母的舌齿音演变
西夏文《同义》重复字研究
人人都能成为死理性派
上古汉语“施”字音义考
西夏文《同义》考释三则
改革牛和创新牛都必须在理性中前行
理性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