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霞,赵玲玲
(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114)
创新关乎命运,科技引领未来。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创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我国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创新进程中始终伴随着艰难险阻,尊重规律,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创新提供良好环境是走向创新强国的选择。
2017年10月18日,万众期盼、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开幕,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目标、新论断、新举措、新部署。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历史时期,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总动员令,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蓝图,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判定。新时代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历史阶段,而是标志着我们党和国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所使用的概念。
(一)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鸦片战争以来,陈独秀、毛泽东等人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认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并由此走上寻求社会主义道路;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曲折中前进,为之后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和经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二代领导集体提出改革开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在新世纪内外环境较为严峻的情况下,将特色社会主义推向新世纪;进入新世纪,胡锦涛总书记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体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基础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些历史是理论演进的必然结果,是现实孕育的必然结果。
(二)新时代呼唤着新思想 新时代我们需要理论武装、需要行动指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应运而生。使党的指导思想正式确立,意味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入了新境界,涵盖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文明建设和党建等各个领域,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重要部分。
(三)新时代的现实要求 新时代的现实要求提示我们要辩证看待矛盾的发展,从党的八大以来,我国的矛盾经历了三次判断,两次问题。首先是矛盾的变:由量变转化为质变,最开始关注生产力低下问题转变为现在关注生产质量问题,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发展状态显著提升的标志。其次是矛盾的不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变,因此在新时代,要牢牢把握这一国情实际提出的新要求,促发展、谋进步。
(四)新时代的根本动力 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动力,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从开启新时期到进入新时代,改革一直在进行,从没有结束,这是党和人民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解放社会活力的必由之路。实施有方向、有原则的全面深化改革须坚持正确方法论,以公平公正,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科技创新理论起点 1956年党中央集体提出“向科学进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科技发展方针,制定第一部科技规划纲要,成为新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起点和第一块里程碑;1978年提出“科学技术现代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口号,实施一大批重点科技项目,制定合理明确的方针政策和指导思想,并成为全党四十年来科技创新思想的理论基石;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是第三块里程碑,强调“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出台并实施重大科技计划,推动我国走向科技发展道路;最后进入21世纪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至此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国家发展战略。这些思想历程为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创新思想的形成提供基础。
(二)科技创新内涵深化 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整体布局科技创新,以建立世界科技强国为战略目标;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国家重大需求、经济主战场为战略方向;走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战略路径;关注长远和全局发展为战略重点、整合统筹协调资源为战略依靠;遵循发展规律,兼顾物质精神两方面为战略动力;各级党委政府勇于担当、求真务实为战略保障。
(三)十八大以来的集成提升 回望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科技技术由最开始的引进、模仿到之后的集成创新、自主创新再到现在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中央领导集体注重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倾听人民的心声,培养一大批战略科技创新人才,始终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第一要务的位置上,将其第一动力作用发挥到最大,推进建设科技强国、创新强国、人才强国。
(一)科技创新是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目标是,到202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使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1]近年来,中国科技重器集中出炉、科技捷报频传,震惊中外,这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奠定了基础。支撑是科技创新、关键是战略转型、主题是引领。2018年美国挑起中美贸易摩擦,2019年美国又实施“封杀”华为的措施,并列入“实体名单”,面对这种极端手段,华为启动“B 计划”,转正“备胎”,实力演绎了坚持自主研发、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硬科技”的必要性,旨在打破美国科技“封锁”,发展核心技术。实现科技强国梦,需要掌握和把控核心能力与核心技术,坚持自主创新,拥有技术所有权,把关注点聚焦于弥补基础研究与核心技术不足的短板,进一步满足市场对技术创新的需求。[2]
(二)科技创新是解决主要矛盾的抓手 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总书记指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3]这是矛盾的首要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比拟、与中国实现全面现代化的目标相比还是落后,大量核心技术、高端产品还依赖进口,其主要原因在于科技创新和创新驱动发展不够。立足当前经济发展重大需求,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科技进步、核心高科技技术的研发,应着力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不是一片坦途,唯有创新才能抢占先机。[4]人民的美好生活、国家的强大,必须有创新科技战略支撑,这是解决发展根本矛盾和问题的有力抓手。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幅员广大与发展问题多样化、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在创新发展的道路上面临着问题和挑战。
(一)创新研发人才资源稀缺 我国各项建设虽取得巨大成就,但由于人口基数大,在研发人员比例上的要求和科技领域国际奖项的占有率与其他发达国家不可同日而语,国际大奖人数占比不高,尤其是和美国在各个学科领域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一些制约我国科技发展的瓶颈仍存在。如近一百年的诺贝尔奖,美国人数占比达到了50%以上、共计172 项,日本平均一年一项,而中国只有2项;美籍在重要科技领域的国际大奖中占比达54%,有1144 人,中国仅14 人;高被引科学家科目分布上,美国绝多数科目远高于其他国家,中国科目却极不平衡,某些学科领域如空间科学、社会科学、精神心理学方面甚至为0,这是我国与美、英、德、法、日等国家在创新高端人才方面的区别。[5]
2018年9月16日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发布《改革开放40年:企业家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2018·中国企业家队伍成长与发展调查综合报告》中指出,影响企业创新发展的主要障碍是创新人才的缺乏,人才始终成为决定性因素,科睿唯安2019年发布的《德温特2018-2019年度全球百强创新机构》中,中国仅华为、比亚迪、小米三家公司入围,远不如美国的33 家机构。全球各大公司、各中小型企业已经普遍认识到,经济实力的竞争实质上是核心研发人才的竞争。
(二)企业创新积极性欠缺 习总书记指出:创新就是生产力,企业赖之以强,国家赖之以盛。[6]企业是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力量,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建立良好的创新激励环境,可以为未来创新活动的发展状况提供更多数据,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执行效果的研究有重要的参考意义。[7]创新效果不突出,大投入、长周期的创新活动缺乏产权保护也抑制企业创新积极性,“不创新坐着等死、创新跑着赶死”,且多数企业或缺乏原始创新,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如2018年美国制裁中兴通讯,切实让我们领悟了“缺芯”之痛,被美国“卡脖子”之尬,这不仅抑制企业创新内动力,也降低企业家对创新必要性的认知,对创新的利润贡献自然十分有限。
(三)产学研协同落实不到位 产学研合作分布范围广泛,包括高校研究人才、企业研发人才、政府机构等不同主体,在动机与激励政策上存在发展障碍,现今,中国科研人才更倾向于申请课题、发表论文以确保职业晋升,尤其在日益激烈的晋升竞争条件下,科技人员的职业理性使其选择偏重学术研究而非产学研合作,但在新型科研机构中,学术研究水平地位下降,却成为产学研协同发展的黏合剂。[8]这些都导致了创新资源配置不合理现象,严重制约着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落实,影响我国经济质量的根本提高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四)创新资源配置不合理 我国作为后发国家,创新资源的配置和选择成为影响我国如何走向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重要因素,主要问题是如何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而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就是市场,只有最大限度的激发市场在科技创新领域中资源配置作用,才能有力推动我国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的限制提升。[9]政府如何事半功倍的发挥作用、实现合作共赢、平衡利益,在市场配制的基础上,解决好利益各方面的共同需求是十分困难的。另市场配置资源具有一定盲目性,有时不能很好解决社会化大生产所要求的社会总供给、总需求平衡和产业结构合理化问题。
创新强国关键是提升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科技实力,美国对中国发动贸易战,用以巩固其科技创新制高点的地位,延缓中国科技创新步伐,科技是国之利器,用贸易战作幌子,核心是创新科技竞争。
(一)培育创新人才 培育创新人才是建设创新性国家的根基、是核心竞争力。海外人才,尤其是高科技人才在现如今各个领域已经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的特需资源,企业要达到国际化,就要看到海外人才发展的核心问题,不单考虑利益。把人才引进来、留下去,对科研成果加大知识产权庇护力度、缔造良好氛围、解放创新力,构建多元尺度评价体系;欠发达地区的科技创新力量薄弱,通过对发达地区创新技术的合理协调、转移支持发达地区,以科学、合理的创新驱动战。略,促进欠发达地区产业技术优化提升。[10]为我国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提供重要竞争力。
(二)多举措提振企业创新积极性 政府应在现有创新激励政策上不断完善并增加政府补贴。与国有企业相比,非国有企业更容易受到政府补贴的影响,对于研发补贴,不同种类企业投入强度有所不同,国有企业不超5% ,非国有企业不超6% ,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酌情增减,但幅度不宜过大。[11]产品补贴也要同步跟上,对发展不平衡地区、低水平研发能力的企业,政府要帮扶解决政策上下实施不同步、不到位问题,提高监督检查水平。另打破行业垄断,培养强有力的企业创新队伍,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规则,使原有创新能力和政府给予的动力更好互补。最后企业应多关注中美贸易动向,这是企业发展前进的大环境,贸易战不可避免,全球化更不可避免,推动企业核心技术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突出替代产品的重要性,加速企业国际化,提醒瞄准国际环境,培养企业家精神。
(三)积极探索产学研的结合途径 针对产学研协同落实不到位,主要是知识成果转化率低下问题,一是鼓励各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鼓励具有持续性、稳定性的组织模式,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二是鼓励和推动企业通过产学研结合建立自己的研发支撑体系,加大员工培训力度,提升研发配套设施。三是顺应产学研连系模式的立异必要,完善现行有关制度,钻研拟定有利于产学研连系的金融、财政、税收等管理办法。
(四)政府既要“有限”更要“有为” 改善创新资源配置方式,政府这只看不见的手,“有限”是要自我瘦身、主动退出。“有为”是政府更加科学高效配置公共资源。“有限”才能激活市场与社会的活力;“有为”才能履行好职责。当前,科技创新已成为新时代我国提升国力的一项关键因素,在未来的国家规划中,坚持以创新引领发展,提高资源有效利用,改良创新发展模式,从自主创新迈向基于自主的整合式创新,举全国之力,建设新型创新型国家[12]。另增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创新活动成果转化扩散,鼓励资本投资,进一步优化创新资源配置。
新时代,我们要立足当下展望未来,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为战略目标;自立自强审时度势,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战略路径;纵览全局见机行事,关注国家全局长远发展的战略重点;把握潮流重点突破,明确“三个面向”的战略方向;紧紧围绕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创新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