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杏亭
(江苏省靖江市第二人民医院老年科,江苏 靖江 214500)
高危药物也叫高警示药物,美国医疗安全协会对可能造成伤害患者的药物进行调研,发现多数致死或者让患者承受巨大危害的药物是有一小部分特定药物所引发,即高危药物。本文将老年科高危药物管理分为两个阶段,其中2017年7月-2017年12月采用常规管理,2018年1月-2018年6月采用护理安全管理,分析老年科高危药品护理安全管理的临床意义。
2017年7月-2017年12月靖江市第二人民医院老年科对高危药品采用常规管理为对照组,患者共387例,2018年1月-2018年6月针对高危药物进行护理。安全管理为实验组患者共425例,我院老年科护理人员11名,其中男1名,女10名,年龄为22-45岁,平均年龄为(29.42±2.67)岁,工作时间1-15年,平均工作时间(3.32±1.09)年,按照职称划分:主管护师1名,护师3名,护士7名。
首先,结合医院的药物使用率以及患者的实际情况将高危药物分类。其次,培养护理人员的安全技能以及素养。对于护理人员而言,高危药品的掌握熟练度以及使用是正常使用此类药物的关键。所以,医院可以定时定点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可以将使用规范、使用流程、使用注意事项、注射剂量、了解高危药物的毒性反应、不良反应现象等相关问题编成一个小册子。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使护理人员及时与患者沟通。若有异常现象,能使护理人员及时发现并告知医生,也能使患者的病情得到控制。在注射此类药物时,应该有年长、经验丰富的人员来操作,并且应该有紧急情况发生的处理方案。最后,对高危药物进行分级管理。医院采用金字塔式的分级,分三层,从上到下。最上面一层是1级高危药物,中间一层是2级高危药物,最下面一层是3级高危药物。1级高危药物是药物管理的最高级别,使用频率较高,一旦用药错误,患者死亡几率极大的一类药物,将此类药物列为重点管理药物。依次类推,3级高危药物使用频率最小,用药错误之后患者死亡率最小的一类药物。对高危药物进行分级管理,必然减小用药的错误率,但是药品繁多,不易于分类也是一个难题。最后,对高危药物标注明星标识,并进行分级管理。
观察两组的高危药物使用出错率、护理人员安全技能以及素养得分情况。护理人员的得分成绩应包括:高危药物使用方法、使用剂量、使用频率了解高危药物的毒性反应、不良反应现象以及素养。总分为一百分。
数据资料利用SSP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与计量资料分别利用检验与t检验表示以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425例,管理缺陷发生率例171例,40.23%,安全管理考核成93.21±2.94;对照组387例,管理缺陷发生率例248例,比例是60.83%,安全管理考核成82.19±2.72,比例是实验组患者高危药物管理缺陷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安全考核成绩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实验组病例数4 2 5 例,高危药物错发率2 例,比利是0.0047%,高危输错率1例,比例是0.0023%; 对照组387例,高危药物错发率21例,比例0.0542%,高危输错率16例,比例0.0413%。 实验组患者高危药物错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高危错输率较对照组显著下降。
目前,国家高危药物研究虽然发展很快,但是依旧处于起步阶段。很多方面我们都可以学习国外。引进先进的经验以及设备,论证适合我国国情并能在国内行得通的高危药物管理体系,这对我国的高危药物管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避免注射之后产生不良反应,老年科患者需要配合医生以及护理人员。部分高位药物渗透压较高,在临床使用时发生了外渗,皮肤开始肿胀、疼痛,并有可能会出现皮下出血等现象。部分血管活性药在使用之后局部肿痛或苍白,有刺痛以及灼烧感,并在8-10H之后变性坏死。对此现象,通过医生与护理人员对患者的指导,可有效减小高危药物外渗现象发生。让病人积极配合静脉注射,了解静脉注射的好处,叮嘱病人在注射时尽量不要活动,避免针头偏移,造成药物外渗。在注射后,护理人员应多次询问患者是否有不良反应现象出现,及时阻止药物外渗的可能。
最后,医院引进其他高危药物时,要充分论证其合理性。研究透彻该药的使用剂量、使用方法、不良反应等与此高危药物有关的一切知识。并告知护理人员,使护理人员正确使用。高危药物在老年临床使用中的护理安全管理,建立完善的高危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系统,及时的处理解决问题,医生与护理人员、配药师切实负起责任,对药品的质量和使用方法进行监督。
本研究显示,实施高危药物管理安全措施以及护理人员的安全技能、素养都可有效降低用药错误率。极大的提高了用药安全程度,使患者安全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