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 琴,黄文霞*
(江苏省苏州市中医医院肾内科,江苏 苏州 215009)
肾性水肿主要是指患者肾脏功能出现障碍后引发的机体水肿,早期临床表现为眼睑与双下肢出现明显水肿,严重者甚至会出现全身性水肿,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产生严重危害[1]。基于此,本文研究了改良式双下肢抬高枕与中药熏洗治疗肾性水肿的临床疗效,并于下文中作出报道:
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期间,我院接收的肾性水肿患者60例,将单独给予常规西药治疗的30例设A组,将给予常规西医+改良式双下肢抬高枕+中药熏洗联合治疗的30例设B组,A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32-64岁,平均(55.34±4.29)岁;B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33-65岁,平均(56.12±5.02)岁;此次研究已得到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及家属均已签字认可;对比两组各项临床资料,其结果显示(P>0.05)。
A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方法为:服用呋塞米片20mg,螺内脂片20mg,每天1次,持续2周;B组在A组基础上再给予改良式双下肢抬高枕与中药熏洗治疗,具体为:制作30度角的内垫海绵枕,于抬高海绵垫枕内做成凹槽,让患者下肢放置入内,确保舒适度;与患者皮肤接触的海绵枕一侧需设置两层布袋,最上一层放荞麦与有利水消肿功效的中药药渣。海桐皮、防己、伸筋草、当归以及徐长卿各取15g,片姜黄、炒赤芍、桂枝以及泽泻各取10g,可依据患者的实际病情进行加减;先用该药方熏洗双足,再将中药药渣制成药粉后二次利用。第二层则放置有加热功能的坎离砂,使得中药通过透皮完全吸收,达到缓解水肿的目的。依据患者下肢水肿部位,取合适体位,明确出水肿最明显的位置,依据患者的水肿部位适当放置荞麦,同时加入中药药粉,厚度以3-5cm,2次/d,30min/次,分别于9:00--9:30和18:00-18:30用药;每隔5天进行1次药物更换;持续治疗2周;
治疗前后测定两组体质量、腿围变化;详细记录24h尿蛋白、尿量以及血清肌酐水平。
治疗前,B 组体质量(6 9.4 1±1 0.22)k g;腿围(5 1.3 4±5.6 2)c m,A 组为(6 9.3 5±1 0.1 2)k g、(5 0.5 1±5.7 3)c m,两组体质量与腿围无明显差异,P>0.05;但治疗后,B组体质量(60.22±6.18)kg、腿围(45.13±3.42)cm均低于A组的(66.28±8.37)kg、(48.46±4.39)cm,P<0.05。
治疗后,B 组2 4 h 尿蛋白(4.1 2±0.3 1)/L、血清肌酐(223.22±15.340)μmol/L、尿量(1236.81±44.31)mL/24h,A 组为(5.55±0.4 3)g/L、(2 5 1.2 9±22.3 1)μ m o l/L、(964.33±33.25)mL/24h、,B组各项指标均优于A组,P<0.05。
肾性水肿是糖尿肾病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主要是由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肾小球滤过屏障受到严重损伤后,致蛋白尿异常升高,引发水肿。双下肢抬高是常用的一种辅助治疗手段,可改善下肢的血液循环,帮助肢体静脉血液回流,以达到缓解局部肿胀的目的[2-3]。中医认为肾性水肿属于“水肿”“消渴”的范畴,病因脾肾亏虚、气虚血瘀,需要依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实施辨证施治。中药药物熏蒸是一种融合气浴与药物双重作用的治疗方案,主要通过水温、静水压以及浮力等物理作用对患者体外周血管起到扩张作用,增加患者的排汗量和尿量,本次研究所用药方主要由海桐皮、防己、伸筋草、当归以、徐长卿、片姜黄、炒赤芍、桂枝以及泽泻等中药组,诸药联合可通过熏蒸使药物全面渗透患者皮肤,由外入脏,充分发挥温阳通络、宣肺解表、活血化瘀以及利尿消肿的功效[4]。本次研究显示,治疗后,B组体质量与腿围均明显低于A组,且B组的24h尿蛋白与血清肌酐水平低于A组,且B组的尿量高于A组,表明中药熏蒸与改良式下肢抬高枕联可效改善肾性水肿患者的下肢回流速度,缓解水肿症状。
综上,改良式双下肢抬高枕与中药熏洗联合治疗肾性水肿效果良好,可有缓解患者的水肿症症状,改善其肾功能,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