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莉,曾 雯,赵乐琴,李 娟,龚 丽,朱 榕
(贵州省人民医院,贵州 贵阳 550002)
出血性脑卒中是指脑血管出现破裂、损坏引起的出血,多由脑血管病变所致,发病后1个月内存活者中超过30%遗留有神经功能障碍[1],病死率和致残率极高;特别对重度昏迷患者而言,并发症及病症程度都大大提升,为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因此,本研究通过刺激性护理干预措施,希望尽早帮助患者恢复意识,现报道如下。
将我院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出血性脑卒中术后昏迷患者4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4例,男14例,女10例,年龄41~73岁,平均(55.23±7.64)岁,实验组24例,男12例,女12例,年龄40~75岁(54.28±7.01)岁,所有患者均经行磁共振成像、颅内CT等检查,确诊为脑出血性昏迷,对比两组一般资料(P>0.05)。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包括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抗感染药物治疗、营养、康复护理及预防压疮等并发症护理。
刺激组行刺激性护理干预。包括:①听觉刺激:在护理过程中需充分体现人文关怀,选取患者特定亲密家属进行记忆诱导刺激,向患者讲述过往经历,刺激患者回忆,30min/次,2次/d,并在每日早(08:00-10:00)、中(13:00-1400)、晚(19:00-20:00)循环播放患者喜欢(/熟悉)语言录音或音乐,刺激患者听觉功能恢复。②味觉刺激:对于深度昏迷患者使用鼻饲方式进食,每次鼻饲前,可使用棉签蘸取少量具有刺激性气味液体,涂于患者舌尖、唇部,刺激其味觉恢复。③光觉刺激:关闭门窗,在手电筒镜头上加设彩色布套,选取患者头面部,左侧、右侧面部等部位,使用手电筒反复照射,刺激被动睁眼、闭眼动作,10min/次,3次/d,促进患者视觉功能恢复。④触觉刺激:通过棉签刺激患者敏感部位,如腋窝、耳垂等部位,刺激压力不宜过大,避免皮肤损伤,3~5min/次,4~6次/d。⑤运动刺激:患者病症得到一定恢复,病情平稳后,对其进行被动运动、按摩刺激;康复后期可予以辅助运动,帮助患者保持床上坐位、健侧卧位等良肢位,每隔1-2h变换体位,并加强运动功能锻炼,提升肢体恢复速度。
通过采用GCS量表评估患者意识障碍,包括肢体运动,睁眼反应,语言反应3项内容,每项1~5分,共15 分[6],分值越低,意识障碍越重。预后通过Bartherl指数评分法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共100分,分值越高,生活质量越好。
护理前对照组GCS评分(4.28±1.16)分,与刺激组GCS评分(4.41±1.24)分,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刺激组GCS评分(10.43±2.52)分明显高于对照组(6.81±2.09)分(t= 5.035,P=0.000);
护理前刺激组Barthel评分(30.05±9.71)分,相比对照组(30.12±9.57)分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刺激组Barthel评分(65.27±11.08)分明显高于对照组(45.46±10.62)分,差异显著(t=3.862,P=0.000)。
出血性脑卒中昏迷患者多因脑组织缺血、出血等引起局部脑组织损伤,部分患者还会继发高颅压,最终引起神经功能障碍。随着昏迷的程度加深,病程延长,促醒将更加困难,极大提升治疗难度[2]。通过使用恰当措施刺激存活的神经细胞,早期使患者恢复自我调控功能,对于保证患者运功功能康复,提高临床治愈率意义重大。
本研究显示,刺激组护理干预后GC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表示对昏迷患者行刺激性护理干预可促进患者意识状态改变。通过听、味、触、视等感觉神经促醒干预可促进患者大脑皮层神经中枢网状结构活动[3],并能提高脑细胞供血及血液循环,促进可逆状态脑细胞功能恢复,减少患者觉醒时间。其中触觉、听觉刺激可提升脑部血流量,促进机体代谢;光感觉刺激可促进大脑皮质兴奋灶,加快视反应恢复;味觉刺激可增加神经元兴奋性,加快患者意识恢复;而运动刺激可避免患者肌肉或关节萎缩,改善血液循环,提高中枢神经功能恢复速度。
综上所述,通过刺激性护理干预,可有效帮助患者恢复意识状况,改善生活质量,从而减轻患者对社会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