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连连,王 娟
(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肿瘤科,江苏 扬州 225001)
截止到2017年年底为止,我国老年人人口已经上升到了2.41亿人,占据总人口的17.3%。而在老年疾病中,老年肿瘤问题引起了人们关注。在老年肿瘤治疗中,主要是以手术和常规化疗为主,化疗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老年肿瘤患者身体状况,但也会对患者身体、心理造成一定影响。个体化护理,与常规护理相比,更能够减轻患者在PPIC置管化疗中的痛苦。本文,将对比分析常规护理和个体化护理效果。
本研究,从我院2014年-2018年间收治的老年肿瘤患者中选择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采取PICC置管化疗,而肝癌、胃癌、肠癌、乳腺癌、食管癌患者例数分别是15例、14例、5例、7例、9例。为探究不同护理方法在老年肿瘤患者PICC置管化疗中应用效果,将这5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25例。其中,观察组男13例,女12例。对照组男14例,女11例,2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采取药物护理等常规化疗护理。观察组:采取个体化护理。首先,在本组患者接受PICC置管化疗之前,护理人员会向患者和家属说明治疗中可能出现的不适症状,让患者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同时,通过及时性的沟通与交流,获得家属的支持与肯定。其次,在本组患者接受PICC置管化疗过程中,护理人员会给患者讲一些注意事项,要求患者在床上保持平卧姿势,手臂与身体之间保持90°垂直,再适当调整导管角度,避免导管堵塞问题的发生。在本组患者接受PICC置管化疗之后,护理人员会按照要求,采取透明敷料覆盖穿刺点24h换药,之后一周换1次药和透明袋,并进行脉冲式冲管护理操作,降低导管阻塞现象发生可能性,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几率。同时,在置管后干预阶段,护理人员会随时随地查看每一位患者是否存在敷料污染问题,做好导管污染处理工作,并告知患者避免做剧烈运动,避免置管脱落,影响治疗效果。出院后,护理人员会以定期回访方式干预本组患者治疗,让患者身心变得更加健康。同时,在干预期间,会重点观察患者的心态变化,采取各种干预方式引导患者始终保持乐观的态度,进而提高老年肿瘤患者治疗效果。
本研究中观察治疗主要包括几点:(1)导管异位,导管位置存在偏差;(2)导管阻塞,输液受阻,不能冲管;(3)导管感染,有流脓、硬结、红肿等感染情况,存在置管治疗并发症现象;(4)导管脱出,导管有脱落情况。
在本研究中,将借助SPSS15.0软件对对照组、观察组研究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供临床工作使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发生率是36.0%,导管异位、导管阻塞、导管感染、导管脱出发生例数分别是3例、5例、5例、5例;对照组发生率是66.0%,导管异位、导管阻塞、导管感染、导管脱出发生例数分别是6例、10例、11例、6例。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发生率较低(x2是6.182,P<0.05)。
据我国相关数据显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老年肿瘤发病率越来越高,比例是45.42%[1]。肿瘤有一个漫长的潜伏期,年龄越大接触致癌因子时间越长,越容易引发肿瘤。而在老年肿瘤治疗中,主要是以化疗为主,化疗作为一种肿瘤治疗手段会给患者血管造成一定伤害。针对这一种情况,只有做好护理方面的工作才能更好地保护老年肿瘤患者脆弱的血管[2]。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个体化护理与常规护理相比,更为注重结合患者个体情况进行护理,其导管异位、导管阻塞、导管感染、导管脱出发生率是36.0%,常规护理发生率是66.0%。因而,在PICC置管化疗期间,采取个体化护理方式更能够有效控制导管感染等问题的发生,避免老年肿瘤患者在接受PICC置管化疗治疗中引发一些并发症,减小化疗对血管的伤害。个体化护理与常规护理相比,是一种高质量高效率的护理方式,有明确的护理目标,能够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个体化护理是基于人性化原则基础上对老年肿瘤患者进行护理,这一种护理模式强调以患者为主体,它主要针对心理、生理、用药等方面展开全面性的护理行为,会根据老年肿瘤患者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本研究论证了个体化护理在老年肿瘤患者PICC置管化疗中的应用价值[3]。
综上所述,个体化护理在老年肿瘤患者PICC置管化疗中的应用能够改善患者血管伤害情况。同时,对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有着积极作用,我国医学领域应积极推广PICC置管化疗中对个体化护理方法的运用,提高PICC置管化疗治疗效果,减少盲目性护理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