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静佳,李玲玲,杨彩娟,韦红娇,方建芸,刘子雅,何胜兰,杨 志,杨鸿宇,李党生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核医学科,广西 南宁 530021)
PET-CT检查属于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影与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仪的组合体,PET显影虽然诊断敏感度较高,但受操作及药物因素的影响,其定位精准度不高,若在此基础上结合CT,则可有效将这两种显影图像融合在一起,提高诊断率及定位精准度[1]。现阶段PET-CT检查已在各肿瘤性病症以及心血管病症的诊断中得到了极大的应用,可有效反映出患者的病灶功能性、代谢性及生理解剖结构,但由于该检查复杂,应做好该检查期间的护理工作保障结果准确性[2],基于此,本文对该检查诊断肝胆系统肿瘤病症中实施精细化护理干预后的效果进行分析。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6月本院收治行PET-CT检查的30例肝胆系统肿瘤病症患者,经病理学检查后均为确诊,排除血糖及血压控制效果检查患者;近期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因疼痛而无法有效平卧的患者;幽闭恐惧症患者。基本资料:男女比例19:11,平均年龄为(55.3±5.7)岁;病症类型:肝癌患者有20例、胆囊癌患者有10例;文化水平:文盲及小学有6例、初中至高中有15例、高中至中专有6例、大专及以上有3例
1.2.1 PET-CT检查方法
给予患者18F-FDG示踪剂进行静脉注射,注射完毕后,将其带领到安静且光线较暗的场地平卧休息40-60 min左右,而后叮嘱患者排空膀胱,结合其具体检查部位指导其采取科学的体位姿势,以便于有效显影。为提高靶比值及非靶比值,可使用早期(18F-FDG示踪剂注射30min)-延迟(注射18F-FDG示踪剂120min后)双相显影方式来对其18F-FDG示踪剂消失情况进行观察,并对病灶性质进行识别
1.2.2 护理方法
(1)检查前:告知患者不得过度讲话及活动,去除身上金属性物品,调控好检查室内温度及湿度。内镜检查将对患者的胃粘膜造成对应的损伤,检查前应对近3个月患者是否接受过内镜检查进行排查。对于合并存在胃部病变的患者,应告知其检查前5min多饮水,保障病变区域的显影效果。静脉注射示踪剂半小时前,叮嘱患者休息,肌肉舒展。肝胆系统肿瘤患者多会伴有强烈的疼痛感,致使其检查配合度较低,遵医嘱给予镇痛镇静类药物。检查前,若其存在有尿频以及尿急症状时,应考虑是否为其留置导尿管,以免检查期间出现尿憋现象。(2)检查中:注射示踪剂前应先为其注射生理盐水,判断静脉通路畅通性及渗漏性。固定头部及肢体,叮嘱其闭眼,勿移动、讲话,关掉检查室内多余灯光。由其体内放射性药物数量决定检查扫描时间,在为其静脉推注示踪剂时,应带有护眼镜,穿有铅衣,注射期间尽量拉开与患者之间的距离。(3)检查后:检查后,指导患者采取正确的体位姿势,叮嘱其不得多讲话及移动身体,利用约束带来避免其出现摔伤现象,放置好衬垫,并调整好约束带的松紧度,询问患者是否存在有不适症状,若其出现有头晕及心慌症状时,应及时给予其葡萄糖溶液[3]。
3 0 例肝胆系统肿瘤患者行P E T-C T 检查中配合精细化护理后,检查配合度为3 0(1 00%);平均检查时间为(21.61±2.61)min;检查图像不合格率为2(6.67%)
PET-CT检查属于PET扫描仪与螺旋CT设备的结合体,该种检查方式多应用于脑部、肿瘤以及心脏类病症的诊断中,该检查操作环节较多,在其期间细致化的护理干预可有效保障该检查图像质量。精细化护理措施在该检查中的应用可通过控制细节化护理工作,来有效保障患者的检查质量,PET-CT检查前,患者活动量及讲话较多,这将增加其示踪剂的摄入量,致使影响呈像效果,精细化护理模式下将在检查前指导患者尽量少说话及活动,同时,可通过询问其内镜检查史、检查前多饮水等措施的干预,可有效保障检查顺利完整,检查后加强对患者不良症状的观察以及告知其大量饮水以排除示踪剂,可有效降低检查对患者所造成的不良影响。此外,细致化、规范化的检查指导及检查操作将有利于消除患者对该检查的恐惧心理,提高其检查配合度[4]。本次研究中,实施精细化护理干预,30例肝胆系统肿瘤患者行PETCT检查的配合度为100%,平均检查时间为(21.61±2.61)min,该指标处于正常检查时间范围内,且检查图像不合格率为6.67%,说明在完成PET-CT检查期间实施精细化护理干预是十分有必要的,这不仅有利于检查的顺利进行,保障检查结果,且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及质量
总结:精细化护理的实施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检查配合度,缩短其检查时间,降低检查图像不合格率,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