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嫄嫄,师 凯
(河南省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河南 郑州 450000)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最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临床有关研究显示,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将会增加终末期肾脏疾病的发生几率[1]。患者在患病期间将会表现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外周神经病变等临床症状。临床上通常采取血液透析方法进行治疗,但是治疗时间相对较长,加之具有见效慢的特点,并不利于患者的预后质量。因此,临床上通过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舒适护理干预,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护理满意度,积极为其构建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2]。
选择在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收治的82例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按照所采取的护理措施不同分为舒适组和常规组,各41例。舒适组男21例,女20例,年龄48-72岁,平均(60.12±1.45)岁;病程0.7-16年,平均(8.2±0.5)年;常规组男23例,女18例,年龄48-74岁,平均(60.57±1.72)岁;病程1-17年,平均(9.1±0.7)年。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相应数据值基本等同,即组间对比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
舒适组采取舒适护理措施。首先,护理人员需要加强对于患者的健康教育指导,及时纠正患者的错误认知,详细讲解有关该类疾病的发生机制、临床症状、治疗措施以及护理方案等,加强患者对于血液透析治疗的了解程度,并且根据患者的认知能力和文化水平,采取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讲解,并且告知患者血液透析的重要意义和优势,进而提高患者对于血液透析治疗的信心。同时,还需要耐心回答患者以及患者家属所提出的问题,并且加强其对于有关知识的了解程度,进而更加利于护理工作的顺利展开;其次,由于血液透析治疗的过程十分漫长而复杂,因此,在治疗期间,患者由于过于担心治疗结果以及昂贵的治疗费用,容易出现焦虑、不安、躁动以及抑郁等不良情绪,此时,护理人员需要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并且及时给予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和干预,进而有效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患者的配合度和依从性;最后,护理人员需要确保透析室的整洁和卫生,每天通风1~2h,并且在治疗过程中询问患者的真实反应,调节室内温度和湿度,确保患者处于舒适的环境下。在交流的过程中,语言温柔可亲,睡前降低仪器设备所发出的音量,进而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
常规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严格观察患者各项体征的变化情况以及病情变化,加强饮食以及用药的干预指导。
对比舒适组和常规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及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评分。
本次实验过程中,借由版本为SPSS21.0软件进行两组临床研究展开统计学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舒适组的护理满意度38例(92.68%)显著高于常规组29例(70.73%),卡方值=6.609,P值=0.010。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护理前的心理状态评分并无十分显著的差异(P>0.05)。护理后研究组的焦虑情绪评分(48.1±0.7)分,常规组为(59.3±2.5)分,T值=27.624,P值=0.000;研究组的的抑郁情绪评分(50.2±0.8)分,常规组为(62.6±3.5)分,T值=22.115,P值=0.000。护理后舒适组的焦虑情绪评分以及抑郁情绪评分均低于常规组,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由于生活和饮食结构的变化,导致我国糖尿病患者的数量逐渐增加,糖尿病肾病作为糖尿病最为常见的并发症,患者一旦患病具有病程时间长以及反复发作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3]。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临床上通过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舒适护理干预,积极为患者构建一个舒适的环境,使其以一个最佳的状态接受治疗和护理,利于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4]。研究结果显示:舒适组的护理满意度38例(92.68%)显著高于常规组29例(70.73%)护理后舒适组的焦虑情绪评分以及抑郁情绪评分均低于常规组,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对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实施舒适护理干预的模式,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达到理想的护理效果。
总的来说,通过行舒适护理干预,改善了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