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喜玲
(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病二病区,河南 郑州 450000)
脑梗塞是由于脑血管发生病变所致,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神经系统疾病近年来,伴随我国老龄化的趋势加剧,老年患者的患病几率逐渐增加,与大部分年轻患者而言,老年患者的预后质量相对较低,死亡几率极高,因此,临床上需要加强对于老年脑梗塞患者的重视程度[1]。脑梗塞患者具有发病急促及进展快速的特点,且易伴发认知及肢体功能障碍,若未及时进行治疗和护理,将会严重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临床上通过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给予康复护理干预和指导,促进患者认知功能以及预后的恢复[2]。
抽取我院在2018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104例老年脑梗塞患者据数字随机表法将其分为康复组和常规组,各为52例。康复组男30例,女22例,年龄60~82岁,平均(73.45±4.59)岁;常规组男32例,女20例,年龄60~86岁,平均(73.68±4.73)岁。两组患者资料经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康复组应用康复护理方案。首先,需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指导患者进行被动训练,避免患者四肢功能的退化。每天锻炼2~3次,每次持续30min,密切观察患者肌力的恢复情况,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适当改善康复训练方案,逐渐增加训练力度,由被动的床上训练逐渐转变为主动的床边训练,直到行走。同时,加强患者语言功能的训练,对于早期康复的患者而言,由于其肌力明显不足,此时可以适当的进行站立训练,随后协助患者进行座位训练,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帮助患者恢复各项功能;最后,对于认知功能受到影响的患者而言,将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此时,护理人员需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和身体状况,加强专项训练。应该需要加强对于患者的记忆力训练,并且引用卡片训练的方法加强患者的记忆,进而促进患者认知功能的恢复。
常规组应用常规护理方案。按照医嘱提供对症护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密切监测患者的各项体征。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两组各项功能的改善情况及护理满意度。
本次实验过程中,借由版本为SPSS19.0的统计学软件,量资料采用(±s)进行统计描述,采用t值检验进行统计推断,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康复组的神经功能评分(9.05±5.26)分,常规组为(15.46±5.47)分,T值=6.091,P值=0.000;康复组的肢体功能评分(79.89±10.96)分,常规组为(60.65±8.44)分,T 值=1 0.0 3 0,P值=0.000;康复组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82.56±6.14)分,常规组为(73.36±5.24)分,T值=8.219,P值=0.000;康复组的神经功能、肢体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等指标均优于常规组,且对照均存在P<0.05,有统计学上的意义。
康复组的护理满意度(90.25±4.12)分显著高于常规组(82.31±5.37)分,T值=8.459,P值=0.000,且对照均存在P<0.05,有统计学上的意义。
脑梗塞作为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通常发生于老年人群,主要是由于脑供血不足导致患者脑组织处于缺氧缺血的状态,最终将会导致患者出现脑软化以及脑组织坏死的情况[3]。有关研究结果显示,脑梗塞的发生几率相对较高,将会增加患者出现运动障碍、偏瘫以及语言功能障碍的几率,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4]。本次经过大量的研究和分析,得出:康复组的肢体功能、神经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等指标均优于常规组,康复组的护理满意度(90.25±4.12)分显著高于常规组(82.31±5.37)分,且对照均存在P<0.05,有统计学上的意义。因此,临床上通过对老年脑梗塞患者采取康复护理干预,严格按照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为患者提供更为全面而又规范的护理指导和干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患者的预后恢复。
概而言之,通过对老年脑梗塞患者给予康复护理干预,不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同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患者的预后恢复,护理效果十分确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