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佩
(江苏省南通市妇幼保健院,江苏 南通 226006)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每年接收院内大量医疗器械进行消毒灭菌,因医疗器械在医院中反复使用,接触多种病人,极易造成医院感染,故需增强器械消毒效果,控制感染源[1]。但在对医疗机械进行消毒灭菌时,因相关制度的不完善,在器械消毒忠难以进行规范操作,导致器械受损或消毒杀菌不彻底,且后期追踪管理不足,存在使用安全隐患[2]。故为提高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器械消毒治疗,本研究在我院消毒供应中心实施护理质量控制责任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选取2015年1月到2017年12月我院消毒供应中心接收的需进行清洗、消毒的医疗器械254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施组,各127件。所有医疗器械均具有合格证明、注册证书,未过期、淘汰。其中对照组有大型器械16件,植入型器械43件,其他68件。实施组有大型器械18件,植入型器械42件,其他67件。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消毒中心工作人员按照常规流程给予对照组医疗器械进行处理,如器械回收、分类、清洗、包装、消毒灭菌、发放等。实施组则在常规消毒管理中实施护理质量控制责任制,具体如下:(1)加强消毒中心内部监督管理,并成立全程监控小组,对医疗器械接收直至发放以及后期使用情况进行全程追踪。回收时回收区的工作人员与器械使用科室人员协同清点,双方共同核对,以便随时进行查询和跟踪。(2)在消毒小组中实行责任制,由专人对所辅助消毒的器械进行全程负责,若器械发生质量问题则追究到个人,同时加强器械消毒工作人员对医疗器械、消毒等方面内容的了解,提高对消毒流程熟练度,强化专业素养及责任意识。(3)根据医疗器械大小、功能、材质等采取相应的清洗方式。大型器械延长灭菌时间,同时进行生物、物理和化学监测以避免湿包并保证灭菌效果,植入型器械单独分类清洗,根据滋生菌的不同使用相应的设施或药剂;精密、复杂的器械选用手工清洗,并采取相应保护措施,防止损坏;特殊器械按厂家要求清洗;耐湿、耐热的器械选用机械清洗。(4)加强护理人员技能培训。调查研究显示,大部分护理人员对医疗机械的相关清洗、灭菌、包装知识掌握不是很全面,因此,常存在医疗器械清洗不彻底、灭菌方法不正确、包装方法不当等现象,所以医院应对消毒灭菌人员进行相关医疗机械的技能培训,使其熟练掌握各种医疗器械的性能、清洗、消毒、灭菌以及包装等操作方法,并向其讲述相关的上述操作效果检测指标的相关知识,增加护理人员的重视程度。(5)制定相关标准,为便于管理,医院的相关部门应按照国家的相关标准和要求制定相关的消毒、灭菌、包装、保养维修、登记、分发以及回收等管理制度,同时可依据医疗器械的性能和特点,制定相关的消毒、灭菌等操作规范,便于护理人员掌握和执行,同时可安排专人对该项工作进行管理和监督。此外,消毒供应中心应每天指派2人对手术室的相关消毒、灭菌包装工作进行指导和检查,定期检测手术室的灭菌性能。
检测两组医疗器械消毒期间各操作(包括清洗、包装、消毒灭菌)合格情况,于器械再次投入使用后观察感染发生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3]。
对照组:清洗118(92.9),包装119(93.7),消毒灭菌119(93.7)
实施组:清洗125(98.4),包装127(100.0),消毒灭菌127(100.0)
对照组在医疗器械清洗、包装、消毒灭菌等方面的合格率均低于实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在器械投入使用期间发生与器械相关的感染8例(6.3%),高于实施组的1例(0.7%),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47,P<0.05)。
医疗器械在消毒后相再次投入使用,且与各种疾病的患者行接触,若消毒不彻底极易造成交叉感染,增加患者临床治疗难度。故增强医疗器械消毒质量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点。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清洗、包装、消毒灭菌等方面的合格率均低于实施组,消毒后器械使用感染发生几率高于实施组。说明护理质量控制责任制的实施可有效增强医疗器械清洗、包装、消毒灭菌质量,降低感染几率[4]。多种方式联合作用有效完善消毒中心的管理制度,提高工作人员专业能力,增强责任意识,促使消毒工作专业化、效率化,工作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综上所述,在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护理管理中实施护理质量控制责任制医疗器械的清洗、包装及消毒灭菌质量,减少器械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