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利平,魏 丽,王婷婷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浙江 杭州 315800)
如何控制并降低早产儿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减少患儿痛苦和改善预后,已成为NICU医护人员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戴明循环(FOCUS-PDCA)是管理学中的一个管理工具,共包括9个步骤。我院NICU通过FOCUS-PDCA降低早产儿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现报道如下。
本研究为前后对照研究。选取本科室2016年使用PICC置管的早产儿为改进前组,选取2017年使用PICC置管的早产儿为改进后组,排除出生时有宫内感染或血流感染的患儿。
采用F O C U S-P D C A进行持续质量改进。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 发现问题:我科2016年早产儿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率为3.05‰,感染率相对较高。
(2) 成立小组:2016年12月成立质量改进小组。整个质量改进活动的策划、进度安排、组织及协调工作由组长负责,护士长负责监督和把关。
(3)明确现行流程和规范,确定改善主题:制定活动计划表。
(4)根本原因分析:组织科室人员运用头脑风暴法分析CRBSI发生原因,制作柏拉图,再根据80/20原则找出作为本次研究改进的重点项目,为换药过程污染和日常维护不规范。再对换药过程污染和日常维护不规范分别从人(护士、患儿)、机(制度)、料(材料)、法(置管过程、部位、冲管、换药、日常使用)、环(环境、环节)5个方面进行鱼骨图分析,主要有护士无菌观念欠缺及对CRBSI认识不足,换药和维护制度欠规范,碘伏消毒不彻底,换药时手卫生不严格、无菌巾使用欠合理等,再将这些发生频次较多的内容作为下一步研究改进的重点内容。
(5) 选择可改进流程:运用系统图法选择可改进流程,确定换药过程污染的流程改进为:采取双人换药;最大无菌屏障,只暴露置管侧肢体;换药全程助手安抚患儿及协助固定避免患儿哭吵导致无菌面污染及导管进出;加强培训提高护士对CRBSI的认知和操作的规范统一。确定日常维护不规范的流程改进为:TPN和TPN输液附加装置每日统一更换;导管留置时间为30天;严格执行手卫生和无菌操作技术。
(6) 计划:参考美国静脉输液协会颁布的2016版《输液治疗实践标准》和2013年国家卫计委颁布的《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制定具体改进计划和目标。设立目标2017年2—10月期间,早产儿PICC导管CRBSI发生率≤1‰,改善66%。
(7)实施:制定本科室的PICC换药流程和日常维护制度,同时拍摄标准的操作视频。由质量改进小组负责对全科室护士进行培训和考核,并在2017年1月底开始实施。进行持续的评估和结果反馈,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使操作中有可能发生感染的每一个环节均得到有效的控制,使感染管理工作做到防患于未然。
(8)检查:在实施FOCUS-PDCA过程中,及时检验所实施的护理干预措施是否有效,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新的质量问题,并进行改进。
(9)处理:① 标准化。对于在实施过程中所采用的有成效的措施,要及时标准化,制定成工作制度。我们制定了《规范化PICC换药操作》和《规范化PICC日常维护》标准课件和标准流程。② 问题总结,处理遗留问题。这些问题为下一步质量改进的起点,进入下一个PDCA循环。
对照组与实验组患儿在性别、胎龄、体重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两组间人员构成平衡,具有可比性。改进前早产儿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3.05‰;改进后早产儿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0‰。通过FOCUS-PDCA质量管理方法获得有效干预措施,结果显示,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Edward G、Musu M做的相关研究表明,应用质量管理工具,能够使感染水平和趋势发生显著变化。我院NICU通过正确运用FOCUS-PDCA质量管理方法,发现我科存在CRBSI相对较高,成立CRBSI持续质量改进小组,明确现行流程和规范,通过根本原因分析找出真因。制定持续质量改进计划;确立目标;制定本科室的PICC换药流程和日常维护制度;及时检验所实施的护理干预措施是否有效;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新的质量问题,并进行改进;制定了《规范化PICC换药操作》和《规范化PICC日常维护》标准课件和标准流程。在这个持续质量改进过程中使用了头脑风暴法、柏拉图、鱼骨图、流程图、甘特图、系统图、柱状图、饼图等工具,获得最佳解决方案。通过FOCUS-PDCA显著降低了早产儿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