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继文, 朱文琦
(山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 济南 250358)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际国内复杂多变的新形势,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更宽广的视野审视我国发展新阶段面临的新课题,加快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形成了治国理政的鲜明特点。2018年1月5日,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以下简称“1.5”重要讲话)中指出:“建设好我们这样的大党,领导好我们这样的大国”,要“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宽广视角,对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思考和把握”。[1]习近平关于“相贯通”“相关联”“相结合”的重要思想,内涵丰富,内在统一,精辟概括了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宽广视野。这是对党的根本思想路线、工作方法和宝贵经验的新发展和新阐发,对于我们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谱写新时代发展新篇章,具有深远意义。
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具有普遍性规律。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既受人类社会普遍规律的制约,又有其自身演变的逻辑和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党和人民在长期斗争实践中独立探索出的实现国家发展和富强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应立足中国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透过现象看本质,洞察中国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认识和把握其发展规律,以增强行动的自觉性。
习近平注重以深邃、辩证的眼光认识中国历史,领导国家改革发展大业。他多次以大跨度的历史视野纵论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回顾和展望党带领人民救国、兴国、强国的奋斗历程,热情讴歌党的辉煌成就,对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充满信心。2012年12月,他指出:“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2]67。他告诫全党同志,要总结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和规律,认真落实好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扩大开放的各项战略部署。后来,他要求全党加强对党史、国史的学习和研究,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更好地汲取经验、认识规律、把握现实、走向未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他遵循这样的历史观,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做出重要论述,使我们对党的初心和使命有了更深切的认识。在“1.5”重要讲话中,他明确指出:“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1]。上述重要论断洞察过去、立足现在、面向未来,蕴含着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和理论相统一的逻辑,同时集中体现了将历史、现实和未来相贯通的工作方法和宽广视野,对我们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规律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第一,联系中国历史发展进程,深入阐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然性,坚定“四个自信”,保持战略定力。习近平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最好的清醒剂。他善于研究历史、科学对待历史、总结历史经验,从中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由来和发展趋势。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70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97年的实践中得来的,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7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是对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成果。”[1]这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兴起壮大有其深厚基础,是历史的、实践的选择,是党带领人民在90多年艰辛探索中一步步做出的根本选择、一点点创造和积累的根本成就。它顺应时代潮流,符合中国发展根本方向和人民共同利益,是救中国、发展中国、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选择共产党的领导、选择社会主义制度并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强起来、伟大复兴的伟大飞跃,生动显示了中国从落后挨打到独立发展,再到强盛的历史逻辑。而这样的伟大飞跃之所以能够实现,首先应归功于党的领导、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先进制度。这是铁的历史事实证明了的结论,也是从国内外的历史对比中得出的结论,经受了历史和实践的检验。这是我们坚定社会主义自信、毫不动摇走自己道路的底气,也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原则和方向。如果对历史采取虚无主义态度,否定或者怀疑党和人民的历史,以改革的“旗号”放弃社会主义信念,动摇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误导中国走脱离国情的西方资本主义道路或者别的什么道路,将极大地造成国家动荡甚至社会发展的衰退。
第二,结合中国独特历史条件和现实国情,有力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优势,表明独立自主走本国道路的坚定信心和决心。党和人民历经艰辛探索和反复比较,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别的道路,是由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国情决定的,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创造。这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使久经磨难的中国快速发展起来,是因为它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契合中国国情,因而显示出了强大的生机活力。正如习近平所说:“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3]156这句话扼要概括了中国发展道路的文化之源、历史之蕴和现实之基。文化之源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厚植于悠久的优秀文化传统,中华民族团结爱国、独立自主、追求和平、自强不息、勇于变革、开放包容等优秀品格,是其形成发展的独特文化基因和精神滋养。历史之蕴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熔铸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艰辛探索的历史进程,几代中国人前仆后继、艰辛求索得出的必然结论,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唯一正确道路。现实之基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足于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在党和人民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深化和发展,是决定党和国家命运的关键抉择,能够行稳致远。独特的历史和现实条件铸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独特的优势,它能够将社会主义先进制度、现代生产力手段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社会既公平又高效率发展,避免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一些严重弊端。[4]因此,习近平多次强调,我们坚持的是科学社会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发挥人民主体作用,能够保持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和民族伟大复兴。这是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所不具备的强大优势。党带领人民独立自主、艰辛开拓了这条道路,我们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创新、接续奋斗,夺取新的更大胜利。
第三,着眼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对我国基本国情作出新判断,提出新时代的崭新发展思想。在新矛盾、新挑战面前,我们党以巨大政治魄力和历史担当,坚持新发展理念,完善总体布局,形成新的战略布局,推动改革发展取得了全方位、根本性、开创性成就。党的十九大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5]8十九大报告概括了“新时代”的基本内涵、主要矛盾的转化、改革发展任务和奋斗目标,系统提出了新思想、新方略。“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新阶段的标志,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历史进程中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阶段,呈现出当代中国历史发展稳定性和阶段性相统一的特征,是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国情的科学判断。我们贯彻十九大精神,推动各项工作实现新跃升,应着重适应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下大力气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积极应对党和国家面临的重大风险考验和突出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显著提高综合国力和竞争力,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夯实基础。
第四,面向未来提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5]1可以说,这样的“初心”“使命”关照中国历史、现实和未来,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相贯通,凸显了新时代党的强烈责任担当。他回首、总结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曲折历程和丰富经验,正视前进道路上面临的各种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和重大矛盾,创造性提出了“四个伟大”的重大战略思想,昭示着党中央对中国历史演进规律和世界发展趋势的清醒认识。十九大报告立足我国发展取得的历史成就,从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出发,对实现国家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伟大梦想做出新部署——到2020年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来安排:前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即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后15年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5]23这一全新部署赋予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以新的时代内涵,坚持和发展了我们党分阶段实现现代化的战略规划,鼓舞了党和人民的斗志,为我国实现由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指明了航向。习近平把我国改革开放大业当作一场伟大社会革命,把党的建设事业当作党的自我革命,强调要加强党的建设,以党的自我革命推动伟大社会革命。“四个伟大”和“两个革命”的创新思想,是对党的历史经验的升华,是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新的顶层设计,也是确保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完成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的可靠保证。
可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一个先后相继、有内在规律的长期历史过程。这个过程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逐步实现国家现代化和民族伟大梦想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制度变革和完善、现代化建设、民族复兴有机统一。这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以历史眼光认识中国的发展,有助于我们尊重历史事实,珍惜历史经验,抓住眼前发展机遇,更好开创未来。这是我们认识和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宽广视野得出的重要启迪。
20世纪80年代以来,尤其是冷战结束以来,随着全球化纵深发展,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日益紧密。我们始终奉行正确义利观、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在参与全球化的进程中加快实现我国现代化。一方面,我们立足本国独立自主搞建设,充分激发亿万人民的创造活力,最大限度聚合国内智慧与力量,将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另一方面,我们放眼世界,大胆开放、深化开放,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交流,积极务实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共同发展。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
党的十八以来,国内外发展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从国际看,世界格局加快演变,和平因素增长,机遇前所未有。传统威胁和非传统威胁相互交织,一些领域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加剧,风险挑战依然突出。从国内看,我国经济正在向高级形态演进,“四降一升”结构性问题明显,提质增效形势严峻,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的阶段性和深层次矛盾错综复杂。这些新形势新变化,对党和国家事业提出了全新要求,迫切需要做出科学回答和正确应对。2013年1月,习近平强调:“我们要树立世界眼光,更好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不断扩大同各国的互利合作,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努力为全球发展作出贡献”[6]248-249。这段话以“统一”“联系”“结合”等用语,明确论述了“把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的丰富思想,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开阔的国际视野和强烈的人类担当意识。既然我国发展与世界各国发展的相互影响越来越深,我国发展需要世界的支持,我们就必须站在时代和世界全局高度,认识和引领国内发展,处理好国际发展和国内发展的关系。2015年9月,习近平从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的视角阐述了中国梦的世界意义,强调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和世界各国的支持,同时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2017年1月,他在阐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时提出一个精辟论断:“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7]545。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他进一步强调,中国愿与各国人民一道共创人类美好未来。[5]49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的思想,是我们党在把握世界大势、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应对全球挑战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显著的开放性特征和宽广眼界,有利于中国和世界在交流合作中共同发展,从一个重要侧面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宽广视野。
第一,正确判断当前时代特点和国际形势,科学把握我国发展新的内涵和条件,抓住机遇,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益的发展。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正处在新一轮的变革调整中。一方面,和平与发展仍然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期待和价值目标,这一时代主题和发展趋势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另一方面,世界形势尤其是经济全球化呈现出许多新特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扩大,贸易保护主义思潮泛起,创新在建设现代经济体系中的战略支撑作用更加凸显,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更多表现为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较量。在这种背景下,如何研判发展的战略机遇和未来走势,如何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就成为推进我国现代化事业的重要前提,也成为我国继续为世界发展作贡献的基本条件。习近平明确指出:“尽管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深刻复杂变化,但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没有改变。”[8]72他强调:“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9]233这就为我国抢抓发展机遇、实现更高水平发展提供了依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着力探索新的经济发展规律,科学处理政府和市场的辩证联系,持续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2013—201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以每年7.2%的速度增长,2016年总值达74万亿元;城镇新增就业连续4年保持在1 300万人以上;创新驱动战略稳步推进;平均每年减少贫困人口近1 400万,人均国民总收入(GNI)增至8 260美元,社会事业全面进步。[10]这些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的成功实践,不仅提高了中国的综合国力,而且拉动了世界经济的复苏和增长。
第二,坚持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解决全球性问题和推进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中国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也是推动世界开放发展的贡献者。中国扩大对外开放,是我们改革发展所需,也有益于世界的繁荣和发展。习近平多次从国际国内的辩证统一中论述如何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如何有效参与全球性事务,发挥我国在国际上的应有作用,体现我们党在国际问题上的原则立场。他强调:“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11]340一方面,我国把开放发展确定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更加主动地融入世界发展,更加自觉自信地参与经济全球化,努力建设多元、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另一方面,我国继承“讲信修睦”“亲仁善邻”“万国咸宁”等中华文化的优秀因子,将传统的东方智慧与当代全球治理紧密结合,为其他国家处理国际国内关系提供了全新选择。在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下[7]48,中国发起并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实现各国共同发展、促进全球繁荣提供了新思路,为参与国家的发展创造了机遇。2013—2017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货物贸易额累计超过5万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超过700亿美元,中国企业在沿线国家和地区推进建设75个经贸合作区,上缴东道国税费22亿美元,创造21万个就业岗位。[12]304此外,中国还设立丝路基金,与世界政党进行高层对话等。通过这些重大举措,我们既阐述了应对世界治理困境的中国主张,又以实际行动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和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受到世界的高度赞誉。
第三,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深化与世界各国的互利合作,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和恐怖主义、网络安全、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等人类的共同挑战,迫切需要各国携手应对。因此,国际社会交往的趋势不是非此即彼、我输你赢、赢者通吃的单线思维和旧有模式,而应是双赢或者多赢的结局。习近平指出,中国奉行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政策,主张并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倡导将合作共赢理念贯穿到国际交往的诸多领域。[13]4432018年6月,在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上,他进一步强调:“‘地球村’的世界决定了各国日益利益交融、命运与共,合作共赢是大势所趋”[14]。中国矢志不渝地坚持和平发展,既不觊觎他国发展成果,也不放弃自身正当权益,而是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开展合作,在谋求中国发展的同时为其他国家创造便利条件。2013—2016年,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明显高于世界同期2.5%的平均水平和发展中经济体4.0%的平均水平;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20.2%,吸引外商投资年均增长3.5%;对世界经济贡献率平均为31.6%,成为世界经济回暖向好的中流砥柱。其中,2016年中国对世界经济贡献率达34.7%,中国以自身的发展能力、发展优势、发展成就推动世界经济增长0.8%,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经济稳定之锚。[15]事实充分表明,中国的和平发展注重合作、强调开放,是世界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而世界的稳定和发展确实需要各个国家友好、务实的合作和推动。各国合作好、发展好,世界才能好。建立新型的、文明的国际关系,必须走合作共赢之路。
第四,坚持把中国命运与全人类命运紧密结合,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共产党是全国各族人民的“主心骨”,始终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初心和使命。同时,它又“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5]46。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以“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的宽广视野,为解决关系人类命运的重大问题贡献智慧和力量。为化解国际秩序变革难题和世界性风险挑战,习近平在2018年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明确提出,“包容普惠、互利共赢才是越走越宽的人间正道。各国应该超越差异和分歧,发挥各自优势,推动包容发展”[16],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国主张“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17]523-525。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当代国际关系准则的新境界,符合当今世界的实际和各国人民的愿望,是人类应对各种挑战、走向文明进步的正确选择。它超越了西方主导的国际关系范式,摈弃了冷战思维和霸权外交,反映了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国际事务的负责态度和对人类命运的高度关切,对中国的和平发展与世界的繁荣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我们党既强调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又放眼全球,顺应世界潮流,引领时代发展;既厚植我国发展的强劲内生动力,又重视为世界和平发展作贡献,为其他国家提供了经验,生动展示了“把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的宽广视野。
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思想路线。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从中国实际出发,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课题,是党和人民事业胜利的关键。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实际发生了新变化,我国发展到新阶段、面临新任务,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具有新特点、新内涵。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依靠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这个法宝,坚持共产主义信仰信念,强化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面对新的现实,着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不断推动制度完善和事业前进。习近平指出:“我们要以更加宽阔的眼界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时代声音,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18]34这段话高度概括了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和成功经验,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主题、创新观点和鲜明品格等方面,是其宽广视野的又一个重要表现。
第一,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和阐释我国社会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指明其新的历史方位和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实现党和国家事业新发展。这是新时代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出发点。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新形势、新矛盾和新任务,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看家本领,着眼新的实践和要求,做出新的理论研究和理论概括。[19]习近平强调:“我们要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主动,要在新的伟大斗争中赢得胜利,就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20]62-63他创造性提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崭新论断,要求我们主动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在新常态下谋求新发展。他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为指南,坚持历史思维和辩证思维,从世界现代化的一般规律上,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及其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上,对新常态的形成原因、现实表现、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等问题作出深入阐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的科学内涵、基本特征、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奋斗目标和任务等作出明确判断和部署,对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新常态”和“新时代”既有内在联系,又有不同侧重,都是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新认识,是对我国新的实际、实践的新概括,是党的理论创新的现实基础,对我国改革发展事业有全局性、战略性意义。历史地看,关于“新时代”的理论创新,创新发展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在党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今后,我们能够更加清楚地看出这一点。
第二,紧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时代性观点,创造性解答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为解决我们面临的时代课题,习近平强调,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发扬共产党的革命精神,坚定“四个自信”,保持政治定力和政治站位,以此作为立党治国之根本;同时,他还强调,在新的形势、矛盾和困难面前,要随着时代和实践条件的变化,以新的观点发展马克思主义,提出富有时代性、原创性的概念和理论,以理论创新指引实践创新。围绕如何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使国家由富起来到强起来,如何完善我国制度、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如何全面从严治党、加强新时代党的建设等重大命题,党中央统筹各项建设,在内政外交国防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原创性概念和观点。比如,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贯彻新发展理念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生态文明、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这一系列创新观点的科学化、系统化的凝练和概括。其主要思想由“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构成,涵盖改革发展稳定的各个领域、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以全新视野回答了我们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这一理论体系凝聚着新的理论创造和实践经验,大大深化了我们党对“三大规律”的认识,是当代中国发展新的行动指南。
第三,站在时代和世界发展前列,根据时代需要发展马克思主义,把握世界历史发展规律,解答当今时代全球性课题。习近平指出:“要立足时代特点,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更好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真正搞懂面临的时代课题,深刻把握世界历史的脉络和走向。”“要放宽视野,吸收人类文明一切有益成果,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21]66这是新时代我们党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一个显著特点。当今世界发展日新月异,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各国之间相互依存程度加深,人类文明进步大势不可阻挡。同时,人类面临的挑战和风险日益增多,发展鸿沟突出,冷战思维、强权政治和恐怖主义等逆流依然存在。时代和世界的复杂变化,需要我们从理论上研究和回答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就包括与世界的实际相结合。这彰显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宽广眼界和与时俱进的精神。习近平要求我们加强研究时代特点及其演变规律、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本质、如何建立新型国际关系、如何引导全球化健康发展、如何处理世界各种文明之间的关系、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如何实现全球治理、如何改革全球治理体系等现实问题,为促进我国和世界发展赢得优势、争取主动。他还要求我们吸收国外马克思主义者的研究成果,借鉴人类文明成果。我们党不但再三阐明我国和平发展的主张以及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恪守我国一贯的外交宗旨,还推动建立相互尊重、公平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的十九大关于建立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创新思想,指明了当今时代走向和人类美好出路,对世界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上升到新高度,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在时代和国际问题上的运用。
第四,在新时代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发展内涵和特色,形成了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它围绕如何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两大时代课题,形成了旗帜鲜明、系统科学的创新观点,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本质特征,对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19世纪,马克思主义在欧洲诞生,研究和揭示资本主义发展规律,指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成为欧美国家无产阶级斗争的科学理论指南。20世纪,马克思主义理想变为现实,社会主义在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取得伟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经验,又遭受了严重挫折。21世纪,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新的科学水平,使科学社会主义在世界的影响进一步扩大,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社会主义有光明前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成功结合、中国历史发生天翻地覆的巨大进步,有力表明马克思主义是改变中国、改变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而中国共产党独创性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能够永葆活力,用以指导解决我国发展中的新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辟、发展、进入新时代,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有重大意义,而且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人类发展史上有重大意义。
综上所述,将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宽广视野。这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光辉典范,其中蕴含着丰富深厚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历史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从一个重要侧面反映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创新品格和宽广宏阔眼界。这是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正确思想路线和工作路线所形成的崭新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们在新时代坚定前进方向、认清形势任务、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锐利思想武器,也是党继续推动自身建设的重要条件,标志着党在理论上的成熟、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显著提高。在新时代,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就要始终坚持这样的宽广眼界,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突出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历史地、辩证地把握国际国内的机遇和挑战,深入研究和解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增强理论的自觉性和实践的能动性。特别是要着眼于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深入研究和解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节点的矛盾和问题,更好地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遵循科学发展的规律,取得更大发展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