逯 丽,裴永兰
(胶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山东 胶州 266308)
本组选取了58例患者且深入分析了在肺栓塞患者治疗中采用心理干预的疗效。
在我院随机选取58例肺栓塞患者,均知情同意,选取时间2017年2月至2018年1月,29例观察组患者年龄49岁至78岁,中位年龄62.3岁,男女比例15:14;29例对照组患者年龄50岁至77岁,中位年龄62.4岁,男女比例14:15。入组时,对比2组患者临床数据,差异不显著(P>0.05)。
2组患者均基于常规抗凝及抗感染治疗,给予患者实施持续低流量吸氧支持治疗,给予9例大面积及次大面积患者实施尿激酶静脉溶栓处理,剂量控制在20000U/kg,用药途径是静滴[1],将静滴时间控制在2h左右,待患者溶栓治疗结束后,给予患者实施抗凝治疗。给予4例患者实施经导管注射尿激酶溶栓治疗,静脉抗凝治疗时采用尿激酶,给予45例患者实施单纯抗凝治疗,药物选择低分子肝素,用药剂量是0.1ml/10kg,用药途径是皮下注射,0.12h/次,待3d治疗后,联合使用华法林,促使PT-INR达到2.0至3.0。
29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干预:护士需要给予患者实施基础护理、体位护理及症状监测等,给予患者实施抗凝及溶栓护理等。
29例观察组患者行常规干预联合心理干预,其中常规干预同上,心理干预:护士在给予患者患者时,需要具备良好沟通技巧[2],促使护患关系和谐,发挥患者主动性,促使患者恐惧心理明显减轻。护士还需要为患者提供一个舒适的病室环境,促使治疗氛围轻松,可播放患者喜爱的音乐来促使患者不良情绪明显缓解,鼓励患者家属或者朋友给予患者提供强有力的家庭支持及社会支持[3],给予患者心理安慰,促使患者建立治疗疾病强大信心。给予患者实施健康宣教,护士需要为患者详细讲解疾病相关性知识,告知患者护理要点,针对患者心理问题实施针对性疏导,利用成功案例促使患者积极配合护理干预,治疗前,告知患者抗凝治疗必要性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4],促使患者顾虑解除,促使患者认知增强,有效缓解患者心理压力。
SCL-90各因子评分包括躯体化、人际关系、强迫症状及抑郁、焦虑、敌对等10多项。血气变化包括PO2、PCO2。
对比分析数据时使用SPSS19.0软件,计量资料行t检验(均数±标准差),计数资料行x2检验(率),统计学意义存在的标准是P<0.05。
分析得出,观察组患者干预后PO2(72.3±4.5)mmHg、P C O2(4 0.5±4.2)m m H g,对照组患者干预后PO2(63.7±2.3)mmHg、PCO2(48.2±2.1)mmHg,t=9.1640,8.8305,P<0.05。
观察组患者躯体化(1.4 2±0.11)分、强迫症状(1.6 3±0.0 3)分、人际关系(1.6 2±0.0 2)分、抑郁(1.55±0.1 6)分、焦虑(1.3 8±0.1 5)分、敌对(1.5 2±0.1 5)分、恐怖(1.2 3±0.0 1)分、偏执(1.46±0.01)分、精神病性(1.26±0.03)分、其他(1.39±0.11)分,对照组患者躯体化(1.71±0.12)分、强迫症状(1.69±0.01)分、人际关系(1.74±0.07)分、抑郁(1.9 6±0.0 8)分、焦虑(1.6 7±0.11)分、敌对(1.7 5±0.0 2)分、恐怖(1.3 1±0.0 4)分、偏执(1.49±0.01)分、精神病性(1.31±0.01)分、其他(1.84±0.11)分,t=9.5934,10.2176,8.8765,12.3426,8.3957,8.1848,10.4487,11.4236,8.5146,15.5777,P<0.05。
肺栓塞在临床上常见,是呼吸科疾病,属于临床综合症,是内源性栓子或者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诱发的肺部疾病,也可因为堵塞患者肺动脉分支诱发疾病,属于肺循环障碍,来源一般是下肢深静脉血栓,病情凶险,进展速度较快,可导致患者死亡,需要给予患者实施科学及时的临床护理,尤其是加强患者心理疏导,临床实践证实,预后可获得明显改善。
心理干预在临床上常用,属于新型护理模式,核心是关注患者心理健康,秉持人文关怀,将其应用于肺栓塞患者护理中,可明显改善患者各项症状评分,可明显改善患者血气变化。
本组研究结果:观察组患者干预后血气变化、SCL-90各因子评分均明显更优于对照组患者。
综上,在肺栓塞患者治疗中采用心理干预可明显增强患者疗效,可促使患者症状明显缓解,可保障患者心理健康,值得临床推荐。